(圖/shutterstock)
如果用技術指標交易會如何?
這一年在外面上課,
教同學用 R 語言寫程式做回測,
講解資金管理,策略如何建構精進..等
一些「經驗」分享。
課後常會有同學問我:
『老師..如果用 XXX 技術指標會如何?』
或是『機器學習技術是否可以用在交易上?』
我通常回答其實我對技術指標沒什麼研究,
交易的重點當然還是在資金管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事實上不是。
哥對大部分的技術指標熟透了,但那是在早期。
後來我認知到技術指標不是交易的重點。
或著正確的說,
使用技術指標只是建構策略的一部分
(有些人甚至完全沒用),
交易的重點當然還是在資金管理、策略建構。
這幾年都在做各種理論研究、模擬驗證。
漸漸的就淡忘了這大部分的技術指標。
雖然如此,但我還是想談談我對技術指標的看法。
基本上技術指標的目的就是產生訊號,產生什麼訊號?
當然是買進賣出的訊號,甚至是加碼停損停利的訊號。
然而這一定百分百正確嗎?當然不是。
任何一個技術指標,包括很厲害的機器學習、
深度學習出來的訊號,
都只是為了讓你有一個買賣的依據而已。
但這個依據絕對不是100%正確,
意思是說不是每次進場把把都賺,
不然你很快就是世界首富了!
那技術指標到底能不能用?
雖然我自己不太常用,但不代表不能用。
誠如上面所說,就是個買賣依據而已。
有時當我沒有靈感,也會隨便拿個指標來跑一跑。
我反而認為做為一個金融資料科學愛好者,
針對技術指標這個議題,
應該要研究的是技術指標的理論面與實務面。
我以均線為例,這是最多人使用的技術指標。
簡單的說,大部分投資者都會
在黃金突破時買進,死亡交叉賣出。
這麼簡單,可惜大部分這樣用的人,還是不會獲利。
但相不相信,還是有人靠著這簡單的規則,
搭配好的資金管理,一直賺大錢。
於是開始有很多人整日專研均線。
5MA、20MA、60MA 甚至年線 250MA 都拿來玩。
一條均線不行,就改參數換另一條均線,
直到好的均線出線好的績效為止。
事實上這樣是不對的!
如果真要說技術指標的資料科學,
我以 SMA 跟 EMA 做為舉例。
理論面的均線
所謂的 SMA 是指簡單移動平均線(Simple Moving Average)。
以 10 日 SMA 的算法為例,其算法為
SMA 昨日=(C1+C2+...C10)/10
也就是過去10天收盤價的平均,
其中 Ci 為前 i 天的收盤價。
當然不一定要限於收盤價,
也可以是最高價、最低價、開盤價。
而今日的 SMA 計算如下:
SMA 今日= (SMA昨日*10-C10+C今日)/10
簡單的說,就是把 10 日前的收盤價 (C10) 踢掉,
然後加上今日的收盤價(C今日)。
如果 10 天前價格相對今天很高,
則 SMA 就會下降(斜率為負),
如果 10 天前的價格很低,
因為被踢掉,則 SMA 便會上升(斜率為正),
也就是一般使用者常會觀察的
均線往下還是均線往上,用以判斷行情的多空。
但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根據均線往上或
往下當作買賣多空的依據 (的確還不少人這麼判斷),
但均線往上往下卻是取決於 10 天前的價格,這合理嗎?
不能說完全不合理,
但總是有怪怪的地方,至少不那麼 Make Sense。
所以後來有人使用了指數移動平均線
(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簡稱 EMA。
EMA的算法如下:
EMA今日=C1*(1/k) + EMA昨日*(1-1/k)
也就是今日的收盤價永遠佔了1/k,
而剩下的(1=1/k)則是昨日的 EMA。
這避免掉 SMA 往上往下取決於 n 日前
價格高低的問題,而變成漸進試的改變調整。
實務面的均線
好了,因為我上面敘述的這些理由,
現在你可能會覺得 EMA 比 SMA 好。
但實際使用起來,SMA 就沒人在用嗎?
不是,還是很多人在用,
甚至是大部分的人,因為它最簡單好理解。
下圖是 20 日 SMA 黃金交叉 60 日 SMA 買進 1 張台積電 (2330),
跌破時賣出的累計績效損益圖,可發現還不錯。
總績效還達到 NT 63,189元,獲利因子甚至高達 2.7。
那是否將 SMA 換成 EMA 會更好呢?
如下圖所示,獲利只剩下 NT 36,091,而獲利因子降到 1.49。
竟然沒有更好!不是理論上已經證明 EMA 會比 SMA 更好嗎?
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回測出來就是這樣,資料科學說話。
我們在來同樣的測試做在中華電信 (2412)上會如何?
用 SMA 當訊號,累計績效為 NT 30,470,獲利因子為 1.68。
用 EMA 當訊號,累計獲利為 NT 36,938,
獲利因子為1.83。這次 EMA 奪回一城了。
重點不在 EMA 跟 SMA 哪個好!
而是哪一個指標,你覺得在哪一檔商品,
哪一段時間內有效,你就使用那個指標。
在學術上,我們可以針對各種
技術指標做理論上的研究,
探究怎樣的設計更合乎直覺!
在實務上,交易的目的是獲利,技術指標好不好用,
除了真槍實彈下去外,就是回測讓損益數據說話。
因此,就算一個再不 make sense 的指標,
只要回測績效好,經過統計上的各種檢驗、
包括穩固性測試..等,如果能通過,我們就拿來使用。
至於為什麼 ? 不那麼重要了!
當然,或著說探究為什麼是學術上再研究的問題,
不一定是來這市場想要大撈一票會關心的!
最後,我再強調一次,
所有的技術指標都只是給你一個 mechanism 的交易步驟。
你必須回測、驗證,思考該如何去管理你的部位大小,
讓你在賠錢的時候部位小一點,
賺錢的時候部位大一些。如此而已!
本文由 幣圖誌 - 挑戰市場規則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