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是一部2012年改名自同名漫畫的超級英雄電影,
聚集了漫威(Marvel)系列的英雄們,
例如鋼鐵人(Iron Man, 小勞勃道尼飾演)、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克里斯伊凡飾演)、
綠巨人浩克(Hulk, 馬克魯法洛飾演)、
雷神索爾(Thor, 克里斯漢斯沃飾演)、
黑寡婦(Black Widow, 史嘉蕾喬韓森飾演)
與鷹眼(Hawkeye, 傑瑞米雷納飾演)。
《復仇者聯盟》總票房高達15億美金,
為有史以來電影票房的第三名;
同時,本片在IMDb上至今仍維持8.2分的高分,
在爛番茄網站上也有92%新鮮度,
可以說是叫座又叫好的代表。
《復仇者聯盟》的劇情是相當傳統的超級英雄電影。
故事敘述「邪神」洛基(Loki)盜取了宇宙魔方,
試圖開啟異界大門進軍地球;
神盾局(SHIELD)經歷各種險阻,
終於召集了超級英雄們攜手對抗洛基。
問題來了,「復仇者聯盟」這個超級英雄集團中的成員們不僅特質各異,
而且又光芒四射,
那麼這個超級英雄集團的「隊長」應該是誰呢?
(贊助商連結...)
先說結論。從官方設定看來
復仇者聯盟的隊長是「美國隊長」史蒂芬羅傑斯(Steve Rogers)。
許多人對於美國隊長是隊長的反應,
可能帶點開玩笑性質,例如「因為他是美國『隊長』,
這名字取得好,所以他當隊長很正常啊!」
另一個恐怕更接近真實原因的解釋是,
「因為他是『美國』隊長,這又是一部美國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
所以當然要給他當隊長啊!」
但去除掉「美國隊長」這個名字上的優勢以外,
史蒂芬羅傑斯真的是最適切的隊長人選嗎?
從戰鬥力看來,史蒂芬當然很強
但他一定不是最強的成員
最多也只能說是跟鋼鐵人東尼史塔克(Tony Stark)、
雷神索爾、綠巨人浩克同樣水準;
以智力而言,史蒂芬的智力雖然經過特殊強化,
但仍比不上超一流科學家的東尼與浩克。
更有趣的是,《復仇者聯盟》的第一主角其實是「鋼鐵人」東尼史塔克。
雖然史蒂芬排名第二主角,
但就戲份多寡、影響劇情的關鍵性而言,
東尼史塔克可是遠遠超越其他每一位英雄角色,
根本把這部片演成了「鋼鐵人與他的快樂好夥伴們」。
著名的管理學家明茲柏格(Harry Mintzberg)
提出了管理者的角色理論,
他認為管理者扮演了十種主要角色,
這十種角色又可以概化成「人際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
「資訊角色」(Informational Roles)與「決策角色」(Decisional Roles)。
我們時常認為組織或者團隊中的領導者必須同時扮演好這所有角色,
但事實上,每一個組織的領導者都只能扮演好部份角色。
例如,我們總會認為組織的領導者一定是這個組織的頭臉角色(Figurehead),
就像賈柏斯之於蘋果,
事實上卻有更多組織的領導者並不喜歡露臉。
再回到《復仇者聯盟》中
鋼鐵人與美國隊長的矛盾中,
我們看到了:團隊中的領導者不必然是團隊中的超級明星。
相對於才華洋溢、光芒四射的東尼史塔克,
沉穩內斂的史蒂芬羅傑斯顯得黯淡許多。
我認為兩個人都具有相當出色的領導特質以及領袖魅力,
但如果「復仇者聯盟的隊長」真的得在兩個人之中二選一,
我會選擇史蒂芬而非東尼。
第一個原因是:史蒂芬比東尼更擅長團隊合作。
這是一個人際角色的優勢。
東尼的能力出色但太過個人主義,
在領導一群與自己能力差異甚大的成員時,
還可以採取高壓領導;但在團隊成員能力與自己相差不遠時,
反而會無法透過各種可能的領導手段(例如任用、獎懲、激勵、協調等)說服成員。
東尼擅長管理自我,
而他擅長的領導模式就是強勢地把員工當作自己的手腳、
而非當成另一個存在自我意識的個體
但當團隊的組成太過複雜、成員容易不受控制時,
他就會手足無措。
以明茲柏格的角色理論看來,
史蒂芬是個較優秀的領導者(Leader)。
第二個原因是:史蒂芬的意志比東尼更加堅定。
這是一個決策角色的優勢。
領導者的意志力越堅定,
團隊的運作方向就會越清楚。
史蒂芬是個堅定到讓人覺得頑固的男人,
以「復仇者聯盟」這個時常得面對高度不確定決策情境的特殊團隊而言,
如果不是像史蒂芬這樣的領袖,
一定會在危急的兩難困境中懸而不決。
相對的,東尼的精神面較不穩定 (這也是觀眾較愛他的原因),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時,
他在決策上的可預測性較低,
自然容易讓團隊產生浮動。
以明茲柏格的角色理論看來,
史蒂芬是個較優秀的危機處理者(Disturbance Handler)。
結論
說到底,史蒂芬比東尼適合當隊長的原因
終究與「復仇者聯盟」這個團隊的任務性質、成員組成相關;
任務性質越緊急就越需要意志堅定的領導者、
成員組成越複雜就越需要擅長團隊合作的領導者。
畢竟,在眾人同時卸下了英雄外袍之後,
東尼史塔克可是一家跨國企業的執行長,
管理幅度遠大於史蒂芬羅傑斯。
我們在評論領導者的優劣時,往往只專注在領袖特質上,
卻忽略了所有的內在特質都需要與外部環境相互配合,才
有可能引導出正面績效。
管理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真正重要的事情永遠是「適配性」,
這就是美國隊長比鋼鐵人更適合當隊長的最大原因。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