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5 年前,中國首度開放台灣學生申請大學
18 歲青春無敵的他們,放棄台大
選擇離鄉背井 ... 到距離 2300 公里外的北京念書
當台灣的頂尖學生,碰上大陸狀元
又會激盪出甚麼火花呢?
5 年來共有 74 位台灣頂尖學生
進入北大與北京清華大學
而他們又是為了甚麼
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 ...
有人在這趟國際交流中
獲得豐富的經驗,甚至到歐美一流的國家當交換學生
另外一些人開店賺取創業基金
他們各自在個別的領域綻放光芒
讓我們來看看 ... 這一群台灣年輕人
在逆境求生的競爭力 ...
( 贊助商連結... )
陶欣亞:靠創意走出一片天
陶欣亞,畢業於北大國際關係學系
目前任職於新創 APP 公司
讀了 4 年的書,講起話來不免嗓門也跟著大了起來
他笑笑地說:就入境隨俗囉
當初申請上北大化學系後
其實是想當成跳板轉往歐美念 MBA ( 企管碩士 )
但許多同學都是奧林匹亞競賽的前幾名
台灣的百分之五誤闖中國萬分之三的競賽
雖然他的成績不盡理想 ... 但他仍找到了另一片天
第二年轉念文科 國際關係
她積極參加創業社團
再到微軟分公司、葛蘭素藥廠上海部門實習
今年畢業的他
現在在北京一間新創公司開發國際市場
這間成立才兩年的公司
一年內融資就拿到近 6 億的資金
他說這個社會變化快,一點都不穩定
如果一昧追求穩定是不會成功的
台生的創意驚人
這樣的人才是大陸老闆所欠缺的
杜亞倫:積極打工養人脈
杜亞倫,畢業於北大光華管理學系
你意想不到的是
他竟然同時身兼酒館老闆與公關公司職員
急著擁抱大中國市場的他
可等不到畢業,就跟父母借了一筆資金
與其他兩個同學頂下了北大附近的一間小酒館
專門招待外籍的學生
接下來他還準備把獲利約 5 成的酒館轉手
累積創業的基金
在這同時他也在一間活動公關公司任職
除了對此有興趣
他還說先打工來創造自己的人脈
未來要創業也會簡單的多
他說來到北京的他視野變大了
開了眼界後
不再執著於小確幸 ... 有的是更大的野心
呂國豪:摸透異國文化
打進中國金融圈
呂國豪,畢業於北大經濟系
目前正在念北大研究所同時在金融界實習
原本畢業時的他就想往金融界發展
但他發現自己的實習計畫幾乎比別人晚了一年
以致於一直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於是就一邊念研究所一邊實習累積經驗
他到後來才發現原來其他同學大二就開始申請各種實習
他大三才開始投遞履歷
一直得不到回覆
幸好大四時期得到一個重量級實習機會「鼎暉投資」
為了這個實習職位
他從早到晚泡在圖書館研究產業報告準備應答
他回憶起剛來的時候的自己
總有一種台灣的「優越感」
始終無法打入當地的圈子
後來他才改變自己想辦法融入陸生的圈子
看當地的電視、學習他們講話的方式
自從他拿掉這一層隔閡後
他的交友圈也就此大開
人際經營的成果豐碩 ... 還不時用微信與中國朋友聯絡
他打聽過外資投行給實習生的薪水竟然可以到 20 多萬
即使是內資投行也可以到 7 萬多
是台灣金融界起薪的 2 倍
這是不爭又令人心痛的事實
他說他在中國的這幾年
看的東西多,提升的能力也多
這樣人才輩出的環境 ... 才能更激勵自己努力
蔡亦欣:利用資源當交換學生
遊歷歐洲 11 國
蔡亦欣土生土長的鄉下小孩
卻有一顆不甘平凡的心
認為到中國念大學比到美國念大學 CP 值還高
因此下定決心來到異鄉
在台灣考得學測 72 級的高分
讓他覺得自己站在人生中的高峰
沒有甚麼事情是可以打敗他的
直到他來到中國念書
發現原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課業是一種必需品
但她知道,他還需要更多輔助的專長
於是他轉換跑道,尋找課業以外的優勢
其他地方的優勢就要比別人強
他雙主修兩個科系
還多修了俄文在大二的時候去俄國自助旅行
大三的時候還申請到英國當交換學生
遊歷了歐洲十幾個國家
而交換生的機會多到你想去就可以去 ...
你一定不知道 .. 他下一站竟然還準備前往北韓
( 贊助商連結... )
成功不是打敗別人
台灣的資優生雖然一開始都會遇到挫折
但更重要的就是有了挫折同時也會帶來反省
檢討過後重新改變
拿掉當時自傲的優越感後
變得更加成熟圓滑
並不是拿第一並不一定代表
而是勇敢踏出舒適圈
讓自己像一個強力海綿一樣的不斷吸收知識
對這群胸懷大志的年輕人來說
中國只是一個過程,那絕對不會是他們的終點站
外面的世界很廣大
勇敢踏出舒適圈
就一定有屬於你的舞台
想知道更多台灣高材生的「留中」的心得嗎?
推薦這本《商業周刊 2015/9/10 第1452期》給你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群整理撰寫之 讀書心得,
部分擷取自書籍內容,詳見 原書籍。
喜歡我們的 文章嗎 ?
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團唷→ CMoney理財寶粉絲團
若無法配合附上以上資訊,請勿轉載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