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台股萬點將滿周年
為何有感的人卻不多?
台股從 2017 年 5 月間站上萬點以來,
已經歷時十個月仍在萬點之上,
且漲勢未歇,頗有挑戰 1 萬 2 千點實力
但有趣的是,
台股的萬點行情這麼久,
有感的人卻不太多,何以致之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顯然台股已經與民間脫鉤,
成了曲高和寡、自吹自擂的獨角戲。
這其實是台灣資本市場的一大危機
台股既不能造福小資族,
又日益邊緣化而與國際市場脫鉤,
實在是危機中的危機
過去,
人們認為台股的危機是成交量太低,
如今,
量能似乎恢復了一點,
但其實仍是杯水車薪,
難以負荷龐大的發行股數(籌碼)與萬點行情(價格)
如果要說台股萬點行情為何能撐這麼久?
個人的意見恐怕與眾不同
我的答案是
台股長期被低估,
如今只是跟著全球歷時五、六年以來的多頭行情,
來個落後反映,
因為萬點本來就是
台灣上市櫃企業之經營基本面的基本點,
甚至合理的本益比估值應該落在 1 萬 2 千點才對
(換言之,台股早該從 2012 年起就要站上萬點才對!)
若再環顧當今全球熱錢充沛的大環境,
台股基本結構若夠健康的話,
應該要有 1 萬 5 千點的水平,
才合乎資金行情的正常邏輯
但即使扣掉投機熱錢不論,
何以台股仍遲未反映其真實的內在價值呢?
這就是本文想點出的問題,
從歷時十個月的萬點行情來看,
台股---或說當前台灣資本市場與經濟市場,
潛藏著幾個結構性的大問題,
有待乎執政者體察
台股萬點行情背後的四大危機
一、
本波萬點行情基本上是由外資與ETF聯手推動起來的,
造成權值股股價扶搖直上
而非權值股者,
特別是中小型股全都未能雨露均霑,
這對台灣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經濟體來說,
一旦中小企業缺乏資本市場的強力支撐,
其創新的成果未能得到市場合理的認同與回饋,
將使企業喪失創新之動力
因為所得之於股價者,
未能償其失之於創新的成本投入
二、
在這一波以美股為首的科技股泡沫行情中,
部分有打入蘋果、電動車、自駕車、物聯網的台灣科技股,
雖然股價也有一飛衝天之勢,
但多數仍屬於關鍵零組件的製造商與代工廠,
反而真正有意在全球佈局中堅企業之品牌(非消費性品牌)、
全球運籌服務管理
或系統整合商的物聯網或工業 4.0 科技創新型企業
並未獲得股價的相對捧場,
這讓台灣再次錯失
推動企業升級、轉型、再造的契機,殊為可惜
三、
本波萬點行情固然權值股漲勢頗多,
但以本益比來看,
並未達到本夢比的水平,
甚至連較高本益比都達不到,
說明享受台灣各項政策扶持的大型企業,
並不具有撼動與影響全球市場的創新力,
因而股價無法獲得資本市場的高評價
簡單來說,
台灣永遠只有蘋果概念股,
不會有台灣本土蘋果、本土阿里巴巴或本土臉書股,
導致台灣的企業永遠只能為歐美中品牌商作嫁
四、
近年政府努力扶持的生技股,
以及金融業努力想透過Fintech再造的努力,
在這一波台股萬點行情中,
完全未見其股價的合理上揚,
顯示政府布局下一輪接棒產業完全失敗與失靈
在台灣早已歷經
面板、太陽能產業與智能手機自有品牌的布局失敗後,
目前除了以半導體、科技代工產業來因循舊規外,
完全看不見下一個具有全球唯一的產業實力。
難道,政府與民間對此都毫無感知嗎?
以上四點,
是我所觀察過去一年的台股危機
而政府面對台灣資本市場不斷萎縮與邊緣化的自救措施,
則是不斷開放新型ETF上架,
而非鼓勵創新企業上市櫃,並讓其股價上揚
這樣一種本末倒置的資本市場開放措施,
對比於鴻海集團旗下企業能在對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掛牌,
兩岸三地不同資本市場對鼓勵企業創新的企圖心,
已經昭然若揭
事實上,
多數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競爭力是強大而有力的,
只可惜這些愛台商人全都困在台灣資本市場,
因而未能從投資大眾取得更多征服全球的創新資本,
導致龍困淺灘、英雄無用武之地
台灣社會或許失去了活力,
台灣經濟也可能成長無力
但近十年來,
台灣上市櫃公司卻是營收、獲利年年成長,
且為唯一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率上揚的主角
如果,
台灣經濟的唯一救星都要被奄奄一息的台股給打趴在地,
恐怕,
愛台商人一旦琵琶別抱,
台灣經濟將頓失支撐,又將再起危機
總結
執政者或許看見台股持續站上萬點而沾沾自喜,
但有識者看見的卻是
台股日益遭邊緣化、日益與大眾股民脫鉤的危機現象,
而真正的危機則是台股
未能成為協助與推動台灣經濟轉型的一大資本動力,
才是讓人痛心、傷心之處!
王志鈞 台灣財經作家
2018/03/21
http://guruwang.com/
本文授權自地球人抱抱---外星來的財富祕密 撰文者 王志鈞
原文標題: 台股萬點行情背後的四大危機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Henry
創作者介紹
王志鈞 老師地球人抱抱---外星來的財富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