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泰國
新年伊始,新任泰皇開始了巡視地方之旅
而按照軍政府的規劃,今年也將準備實施新憲
一切看來是全新的開始
不過,橫亙在泰國面前的,是經濟成長依舊疲軟
仍處於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老問題
多數經濟學家可能會將主因歸納為勞動力短缺
工作技能不足、教育與就業市場脫節、創新有限等等
而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不外乎提出創新政策
人力與實物的積累,以及結構改革等
這些其實都是老調重彈
如果真如數學方程式解題的按部就班
為什麼泰國仍是踟躕不前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全要素生產率衰弱
拖累經濟發展
泰國與韓國、臺灣發展的故事極其類似
在上世紀中,同樣是依靠 FDI (國外直接投資)
和便宜的勞動力,經歷 1976 到 2004 年的漫長歲月
泰國終於進入中等收入的門檻(年收入 3976 美元)
然後舊模式不再奏效
無法再創經濟奇蹟,四小虎同樣落入平陽
而找到發展新模式的韓國和臺灣
幸運地僅用 7 年就超越中等收入的門檻
而 12 年之後的今日,泰國仍跨不出這個陷阱
TFP的衰退拖累經濟成長
就泰國央行的資料顯示,從 2003 到 2014年
整體勞動生產率指數提升了三成
主要依靠製造業與金融服務業
農業與營建業仍低於平均
而這兩個部門大約占了總就業人口的四成
乍看似乎有所進步,但比起 90 年代
除了製造業外,多是退步的狀態
從全要素生產率(TFP)分析
亦呈現衰退趨勢,1999 至 2006 的 TFP 為 2.8
但 2007 至 2013 只剩 0.7,嚴重拖累經濟成長
人才、人權與泰國轉型
若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自然有助於經濟成長
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創新技術面,二是制度改革面
前者涉及了政府對於教育、科研經費的挹注
但高素質人力的養成並非朝夕之功
泰國在這些部份的投資向來極度缺乏
2014 年只占其 GDP 的 0.25
非但低於馬來西亞的 1.07
更不如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的 1.27
就注定了泰國的產業難以順利升級,更遑論引領創新
另一方面,可以透過制度改革
消除某些經濟發展的障礙,尤其是政治因素
泰國在經濟起飛之際
同樣也付出了收入不均、環境破壞等代價
這些在發展初期,民眾尚可以忍受統治階級的處理方式
也就是先求有再求好,但到了中產階級成熟茁壯後
民眾則需要更多的權利來保護自身安全
以世界銀行的資料觀之
泰國的收入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s)不低
逼近社會動盪的警戒線
也是近年來泰國政爭不斷的導火線之一
以台灣和韓國的經驗為例
主要是透過民主化的政治改革獲得紓解
有些學者與觀察家甚至直指
民主轉型是臺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儘管存在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那段時期
韓、臺的確因為對民眾的賦權而帶來改革的紅利
但泰國正逐漸步向不自由的民主
制度改革恐怕是泰國現在必須嚴正思考的模式
他未必能馬上進行民主化,但對於環境的保護
世代正義的履行等,都是轉型的方向
或可提供經濟成長的新動力。
泰國最主要的變數
還是經濟與產業政策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