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息率不是重點 總報酬才是關鍵
具分散風險特性的 ETF,非常適合投資人長期打造被動收入。但是現在只要談到現金流,大家必定會先想到「高股息」。很多人會覺得一定要選擇配息較高的 ETF,像是元大高股息(0056)、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這樣才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應日常生活所需。
這個想法,大錯特錯!配息的高低,不該是你打造被動收入的標準。過度專注配息,反倒還會讓現金流大打折扣。
我知道紙上談兵大家肯定都不會相信,那我們不如直接來看歷史回測,真憑實據、一清二楚。
假設有兩位投資人:小君在 2008 年 1 月初投入 1,500 萬元到元大台灣50(0050),老樂也在同一時間投入 1,500 萬元到 0056。從 2009 年之後,兩人每年都需要從股市中提領 100 萬元來支應生活,並且金額會隨通膨調整(假設 3%),如果 ETF 的現金配息不夠支應,那就賣出股票補齊資金空缺。
到 2023 年 1 月初,小君的 0050 還有 532 萬元,但是老樂的 0056 只剩下 130 萬元,儘管 0056 歷年的平均配息率較高,但總報酬卻大幅落後0050。
0056 在前期有配息的年份,的確光靠配息就足以支應大部分的現金流所需,但是越到後期,因高股息標的缺乏成長性、資本增值不夠,即便配息率較高也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應花費,反而導致辛苦存來的總資產更快消耗殆盡。
反觀 0050 到後期因為資本增值較高,能帶來更高的股價漲幅,即使配息率較低,但到後期卻能有更巨量的股息報酬。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學到:
- 現金流可以靠自己賣股創造。這無關預測市場、評估買賣點,每年時間到了就固定從投資組合領出我們當初設定想要的現金流金額。
- 想要有更多的現金流、累積更多的資產或延長提領年數,配息高低並不是重點,總報酬才是關鍵。
- 領股息等同於賣出股票,除非你不相信一塊錢等於一塊錢,否則在不考慮交易和稅負成本的前提下,最後的結果肯定相同,但若考慮稅負成本,透過賣股來產生現金流,還比較能節稅(在台灣投資股票資本利得不需要繳稅)。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