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 僅限於白種人與日本人

Sean Huang

Sean Huang

  • 2016-01-25 10:50
  • 更新:2018-07-21 23:03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 僅限於白種人與日本人

(圖/shutterstock)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這幾年來我們如此堅信著。

我們堅信政治的醜惡與企業的邪佞都是廟堂之上的事情,

堅信社會敦厚善良,一片和樂融融。

台灣也確實不壞,捷運乾淨整齊、排隊守序有禮,

走在路上不忘買串玉蘭花,經過喜憨兒烘焙坊總順手買個土司;

特別台北市雖然是個亞洲等級、人口超過兩百萬人的國際都市,

卻仍保有某種鄉村式的熱情與人情。

我們堅信外國人心中認知的台灣人大多溫柔友善,

我們也以此自豪。

就連一段交通部觀光局放在台北捷運跟電影開場前的廣告影片,

都不斷強調這點。

在廣告中,日本、香港與美國的觀光客都異口同聲地認為台灣好棒。

 

(贊助商連結...)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2013年的統計資料,

800萬觀光客中約有9成來自亞洲,

東北亞合計將近7成,中國佔36%、日本18%、港澳15%;

東南亞地區合佔16%,其中馬來西亞為4.9%、新加坡為4.5%;

美洲合計6%,其中5%來自美國;歐洲合計3%,

最大單一國家為德國,也僅佔0.6%。

從這個比重來看,假設我們真的要挑選三種語言、三種臉孔做為代表,

應當選擇東北亞的中國、東南亞的馬來西亞以及美洲的美國。

甚而尤之,台北市政府今年強打的觀光代言人是日本偶像團體AKB48,

而交通部觀光局今年推出的「讚!台灣」系列觀光宣傳影片的

六大主題更全以白種人為主角。

但我們對這一切似乎都看得理所當然。

 

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人與白種人是台灣人心中的觀光客代表?

答案很簡單,因為日本人與白種人是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觀光客。

我們期待他們來台灣、期待他們讚揚台灣。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是的,對於白種人與日本人而言,確實如此。

但這是我們對待所有人的方式嗎?似乎並非如此。

 

蘋果日報一篇「人間異語:

阿富汗人看台灣 封閉狹隘」點出了台灣人的另一面。

這位阿富汗籍的台灣女婿敘述他只是坐在公園就遭到側目,

甚至還引來警察臨檢。

這情境讓人想起彭博擔任紐約市長時推行了一個行政命令,

要求紐約市警察加強對黑人的臨檢;

該政策雖然引來種族歧視的強烈質疑,

但紐約市犯罪率也確實下降。

問題是,紐約市的黑人犯罪率向來高於白人,

這能證明該政策不是基於種族歧視,

但台灣警察盤問阿富汗人的理由是什麼?

台灣有過什麼重大的中東人犯罪事件嗎?

即使有,也似乎不見得比白種人的比例高。

真正讓人注意的或許是該文章下面的網友評論,

一堆「不爽就滾回去」的言論讓人看到的不是民族自尊心,

而是一種赤裸裸的歧視。

不僅是這位台灣女婿,現在的台灣有幾十萬外籍嫁娘,

她們是下一代新台灣人的偉大母親,

但從法規上與社會氛圍上,

我們都還看不到最基本的重視。

 

 

 

有時候,台灣人對台灣人的態度反而更差。

餿水油事件後續,幾乎所有同為受害者的下游餐飲店與餅舖們都主動接受退款,

知名的李鵠餅店退還的款項比實際賣出的數字多了一倍,

另一家知名的犁記還爆發了顧客強逼店員吃餅的難堪場面。

更糟糕的是,雖然有輿論聲援這些店家與店員,

但仍有另一半輿論認為這種全無限制、

毫不自律的顧客行為是「合理的」。

或許吧,但我總認為,待人處事的基本道理,

應當放在買賣關係之前。

這些不做給觀光客或者移民者看的生命片段,

才更是台灣日常生活片段的風景。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

決定這個答案的前提是:

你是否為白種人或者日本人。

在台灣人的心中,國籍與種族有優劣順序。

大致說來,「白種人>黃種人>棕種人=黑種人」,

而黃種人當中又可細分成

「日本人>亞洲四小龍(台灣、新加坡、香港人、韓國人)>中國人=東南亞人=其他黃種人」。

我們在乎那些優於我們的人如何看待自己,

卻不在乎劣於我們的人如何被我們對待。

說到底,台灣人對白種人與日本人的偏好自然與其文化的強勢性相關,

而這種以膚色深淺做為基準的序列也幾乎通用於世界,

倒也無需要以此自我譴責彷彿我們十惡不赦。

然而,當我們自豪地說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卻無視我們的美好敦厚僅限於少數人時,

這毋寧是因為缺乏自信。

我們期待心目中優於台灣的國家肯定自己,

期待白種人與日本人能對自己摸摸頭說聲「你好棒」。

 

 

歧視乃因不能知彼,自卑乃因不能知己,

不能知己又無法知彼,

就是無知。

過度讚揚或貶低自己與他人,

追本溯源,都是因為「不理解」。

台灣人開始想理解自我與世界了嗎?

我們似乎只看到太多恐懼與遲疑,

卻還看不出台灣人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加有知的掙扎與努力。

我們還在醞釀醒覺的一刻。

 

結論

十年或者二十年過去,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終將能不把日本人與白種人當作是優於我們的上賓,

但我們能否真正把其他人種,

也當作與我們地位齊同的「人」?

會不會有一天,

台灣人能夠昂首挺胸,不再需要外在肯定,

也能清楚明澄地自己看見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此時我們或許真能看到,台灣確實擁有全世界最美的風景。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Sean Huang

Sean Huang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