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平均每人負債 26 萬
台灣即將成為下一個希臘!?
希臘債務危機震盪台股
很多人擔心台灣政府債台高築
會不會步上希臘後塵...
攤開政府財政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財政部國庫署
政府舉債破表!
中央+地方債務突破 6.1 兆
平均每人負債 26 萬
可能我們自己的負債就沒有 26 萬了
政府居然幫我們背了 26 萬的債務
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可怕~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個衡量政府債務可不可怕的指標:
公債 GDP 比
我們一起用這個指標看看台灣債務到底可不可怕吧!
(贊助商連結)
公債 GDP 比越大
越難償還債務
我們常用「公債 GDP 比」衡量一國公債
意思是:
「政府累積的債務」占「每年經濟規模」多少比重
如果比率越大
代表以該國的經濟能力來說
越難償還過去累積的債務。
舉例來說,
根據財政部國庫署發布的《各級政府公共債務統計表 》
截至 104 年 6 月止
政府總債務達 6 兆 2964 億
GDP 約為 1 兆 6000 億台幣
因此相除後
公債 GDP 比=39.44%
其中中央政府債務 5 兆 3916 億
地方政府 9018 億
台灣債務比美、日、希臘低
公債 GDP 比 39.44% 有多大呢?
我們可以跟其他國家比一比
下圖是 2013 年 7 個公債 GDP 比較大的國家:
從上圖可看出
日本公債 GDP 已突破 200%
鬧出倒債危機的希臘則是 175.1%
世界最大國美國也高於 100%
可見相較於日、美
台灣的債務狀況相當良好
台灣債務四小龍最低
我們再來跟亞洲其他國家比一比:
亞洲四小龍中
台灣的公債 GDP 比香港、南韓、新加坡都還要低
尤其新加坡高達 111.4%
實在太驚人了!
2008 年金融海嘯後
台灣公債比攀升至 40%
但台灣公債占比不高也不是說就完全沒問題
下圖是台灣 2004 ~ 2013 年 公債占比的長期變化
金融海嘯以前
公債 GDP 比大約都維持在 35% 左右
也就是說負債並無惡化
但在金融海嘯後
公債 GDP 比 就飆高至 40%
且沒有下降跡象
其實
金融海嘯後債務飆高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
下圖是各國債務走勢圖:
所有國家都在 2008 年債務飆高
這是甚麼妖術?
這就要講到債務的性質了~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赤字有兩種:
循環性赤字、結構性赤字
政府每年的赤字會累積成債務
而赤字可以分成兩類:
- 循環性赤字
- 結構性赤字
循環性赤字:
景氣好時赤字下降
景氣壞時赤字上升
「循環性赤字」跟景氣有關
當景氣很差如金融海嘯後
民眾所得下降使政府稅收減少
但大量失業增加社會救助支出
赤字就容易快速累積
使政府財政狀況惡化;
相反的
當景氣好時
大家收入上升、政府稅收提高
而失業救助等社會救助支出下降
赤字就會減少甚至有盈餘
使政府的財政負擔下降
所以
景氣好時財政有盈餘
景氣差時產生循環性赤字
一來一往間政府就不會累積債務
長期來看循環性赤字對債務來說是沒有危害的
因此我們可以預期
2008 年金融海嘯後雖因不景氣使台灣公債比上升
但當景氣恢復時公債比就會回到海嘯時水準
結構性赤字:
政府擴大支出
持續惡化政府債務
如果公債 GDP 比遲遲沒有下降
或是沒有經濟衰退 公債比卻上升
這時候就是「結構性赤字」造成的了
結構性赤字來自:
- 政府的公共建設支出
- 褔利支出增加
- 公務行政成本
- 自發性租稅減少
這類赤字是不論景氣好壞
政府都可能會舉債擴大支出
如果是興建公共建設
那麼這個支出就是一時的
但如果是社會福利支出(政客亂開老人年金支票)
或公務行政成本(公務冗員太多)增加
就常常是每年固定增加的支出
使財政惡化無法得到改善。
歐債危機的債務暴增來自循環性赤字
我們可以從循環和結構性赤字角度來看希臘危機,
下圖是歐洲國家的債務 GDP 比: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
歐洲(尤其歐豬國家)金融海嘯前公債 GDP 比穩定
但金融海嘯後公債 GDP 比就急速飆高
讓債權人懷疑歐豬國家的還債能力
才會引發歐債危機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
歐豬國家讓人不放心的債務來源
其實是景氣衰退帶來的循環性赤字
只要景氣復甦
赤字就很可能下降
債務也會跟著下降
解決歐豬債務
應該先讓景氣復甦
這就是為甚麼有些經濟學家反對歐豬撙節
因為撙節減少政府支出將導致經濟難以復甦
經濟一旦陷入衰退循環性赤字就會持續增加
使的撙節不但無法減少債務
反而拉高了債務
還讓人民飽受撙節之苦
《為 1% 的人服務的經濟學》作者 約翰.偉克斯 就認為
歐豬國家的結構性赤字也許需要改善
例如希臘請了太多冗冗的公務員
(注意希臘在 2008 年前公債 GDP 比已超過 100)
但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循環性的赤字激增
必須先讓景氣恢復
循環性赤字轉正
才能有效讓債務下降
因此約翰.偉克斯反對撙節!
公共建設不算負債,應該視為資產
因為公共建設是在 投資未來
要如何恢復景氣呢?
一般政府會投入公共基礎建設來協助恢復景氣
因為公共基礎建設不只能在當下刺激景氣
即便未來景氣復甦
公共基礎建設仍然扮演協助經濟發展的角色
約翰偉克斯甚至認為,
公共基礎建設就像家庭的房子可以住 50 年
公司買機器設備生產可以用 10 幾年一樣
屬於長遠花費的累積
而不論買房子或買設備
個人和企業也都常常是借錢去買的
只要不要背太多債務
確定未來一定還得起
我們通常不會覺得太奇怪
因為我們都需要借錢投資自己的未來
因此
公共基礎建設應該也要像房子、機器設備一樣
算做是資產 而不是負債
因為國家的未來和個人、公司一樣需要投資
(贊助商連結)
這提醒了我們不能只看到政府債務高就覺得可怕
也要仔細看這些錢用在哪裡
如果錢都花在社會福利上
那麼我們就要多注意了
但如果錢主要花在有用的基礎建設上
能夠幫助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
這樣的支出就非常有意義
不用過分恐懼地看待他喔!
想知道 約翰.偉克斯 的更多經濟觀點
推薦閱讀這本
《為 1% 的人服務的經濟學:主流經濟學如何向少數靠攏,排除多數人的幸福》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群整理撰寫之 讀書心得,
部分擷取自書籍內容,詳見 原書籍。
如需轉載,請在文末附上 :
喜歡我們的 文章嗎 ?
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團唷→ CMoney理財寶粉絲團
若無法配合附上以上資訊,請勿轉載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