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投資期限』是多久?一個千億美元風險投資的小故事

市場先生_投資風險封面圖

(市場先生原文發表於部落格 2020.05.12)

投資期限是什麼?

投資期限就是從投資時,就預先確定的投資回收日期限。

你是否常常覺得擔心遇到崩盤、不知道何時要賣出?市場先生今天先來說一個小故事。

 

文 / 市場先生

 

—故事開始—

1999 年時,在中國某地方的一間公司辦公室裡,

幾個年輕人正愁眉苦臉,他們都是工程師,共同創辦了公司開發了一套網路通訊軟體,眼看著用戶數量蒸蒸日上,但還沒找到營利模式,公司資金卻即將見底,而且現有的設備已經不足以支撐需要更新。

當年的銀行,完全不會願意借錢給這種還在燒錢、沒營收、看不到前景的企業。

於是公司的幾位創始人們除了自掏腰包以外,也開始向親朋好友們借錢,希望能撐過去,而這種方法很快的也碰到瓶頸。

有人建議創辦人團隊:「不然,你們找 風險投資 試試看吧?」創辦人並不願意,因為找風險投資就代表著要大幅度的出讓公司股權,但眼看公司要撐不下去,這是唯一的一條路。

由於他們的用戶數據不錯,很快的便找到兩家機構願意投資,各占了 20% 股份,公司透過出讓 40% 的股份抓到救命稻草,算是暫時度過難關。

時間很快經過一年多,來到 2001 年,當時市場陷入網路泡沫,許多網路相關企業因為過去股價超乎理性的上漲,在泡沫破裂後也劇烈的崩跌,連帶整體市場景氣變差。

這時,原本風險投資的兩家機構就開始緊張了。

他們並非只有投入在這一家公司,由於當時景氣不好,手上許多投資的企業價值都大跌,因此急於想要變現。

很幸運的,最終找到一家南非的企業接手,兩家風險投資都將手上的股份轉給了這家南非公司,並且以當初投資價格約10倍左右價格轉手,順利獲利了結出場。

—故事完—

 

故事到這邊告一段落,

這個故事的主角,其實大家都聽過,就是騰訊公司 Tencent,創辦人馬化騰,在今年 2020 年市值超過 5,000 億美金。

而故事中另一個主角也非常有名,在2001年賣掉騰訊股票的其中一間公司叫做盈科,當年老闆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

在許多年後談到李澤楷時,許多人都還會提到這件事,1999 年投入騰訊佔 20% 股票,出資僅 110 萬美元,2001年賣掉時,共賣了 1,260 萬美元,獲利 10 倍

但如果到今天都沒賣,他手上的股份價值超過 1,000 億美元。

少賺多少呢?

少賺1000億美元,

當初賣掉股份的 10 倍獲利,如果從今天的市值來看依然只是個零頭。

有訪問李澤楷談到當時賣出的理由,一方面是新接手的公司出價夠高,獲利10倍出場在當時網路泡沫的情況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另一方面他當時專注於另一家上百億美元的企業的購併,光利息每年就要上億美元,因此百萬美元的小投資並非重點。

如果它當年沒有賣掉騰訊的股票,如今世界首富排名前幾名可能又多了他一人。

最後接手騰訊股票的大贏家,目前則依然還是騰訊的大股東 MIH,是南非最大的電視營運商。

 

看完這個故事,從中你有想到些什麼嗎?

你會不會也覺得,當初早期的風險投資急於賣掉騰訊股份,是一個十分可惜的決定呢?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的確很容易會有這個想法。

市場先生的想說的是:
「其實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是當下最正確的決定」。

假設投資的人是你,回到當下的情境和條件來看:
1. 市場狀況非常不好,當年許多股票崩跌超過 5 成以上,許多網路股甚至成為壁紙,而且還沒看到最低點。
2. 手上這個未上市企業當下想賣也賣不掉,但剛好有一家企業願意以 10 倍價格收購。
3. 你手上有其他金額更大的主要投資,精力無法放在其他地方。

試問,假設你是負責人,這時做什麼決定,才是正確的呢?

網路上有許多評論,認為當時的風險投資提早賣出是非常巨大的錯誤,其實所謂錯誤或可惜,都只是沒有置身其中的人事後諸葛而已。

在投資裡面,我們也常常看到有許多投資人崩盤下跌時賣出,如果事後回頭看,結果往往是賣在低點,但對他們而言,考慮當下的條件狀況,也許是債務、精神壓力、或其他資金用途考量,賣在低點有可能已經是他們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市場先生小結

「對於過去所做的決定,不需要覺得可惜或少賺,因為那都是我們當下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當下最正確的決定,不代表從未來回頭看必然正確,畢竟我們都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而事後談論的對錯也都只是事後諸葛而已。

 

但這裏有另一層問題值得思考

在投資裡面,我們有沒有可能讓自己的決定,客觀而言更趨向正確,或者減少錯誤?

換句話說,即使每個決定都是當下條件最好的決定,有沒有辦法透過改變當下條件,讓自己未來的決定結果更好?

我認為其中有個概念,對一般投資人也許很有幫助的是:

 

「你如何設定自己『投資期限』?」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想過自己的投資期限是多久。

當你不知道投資何時是終點,那隨時都可以是終點,只能每天對著市場提心吊膽。

但如果你知道何時是投資的終點,自己就更容易去評估哪些事情是必經的過程,並做出相應正確的準備。

例如,對一個不知道自己想投資多久的人來說,可能-10%就是出乎意料的大跌。

但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未來有20年~30年在投資市場中,那股票即使下跌-50%,對他來說也是必經的過程,屬於常態,沒遇上才是異常。

曾經在書上看到一段敘述提到:
「熊市大跌,對退休人士來說是惡夢,但對年輕人來說反而是好事。」

因為對年輕人而言,通常有著更長的投資期限,即使面臨熊市,一來可以逢低買進並且在未來長期享受複利。

二來即使沒有錢多買,但拉長時間後,隨著經濟成長和科技進步,投資出現正報酬的可能性會遠遠高於負報酬。

但對退休人士來說,受年齡及現金流影響,投資期限通常較短,主因是退休後沒有金流收入,資金運用全靠累積的存款或投資,一但這些資產發生劇烈的損失,不見得有新資金可投入,也難以長時間等待新投入或者既有資產的虧損恢復。

 

「投資期限」完全取決於個人

1. 如果你的投資期越長,你越有能力承擔高風險、得到高報酬。

2. 如果投資期限越短,風險對你的影響劇烈,如果想要有效控制風險,那跟高報酬往往也會無緣。

這並不是說你年輕,投資成果就一定比較好。
許多人很年輕,但他們的投資期限卻往往只有數個月到一兩年,不但資金少,且結果一但不如意就只能賣出,只因為資金承擔不起損失或另有他用。

對年長者或投資期限短,其實也不一定代表結果差,如果能意識到投資期限的限制,實際上就可以避開高風險的投資,或者僅用較少比例的資金承擔風險,儘管報酬也許不一定高,但可以避免未來因為期限過短而造成賣在低點或賣太早的狀況。

關鍵在於我們的投資內容,必須是根據「投資期限」來做出的決定。

 

這裡要注意的是,
「考量各種最壞的狀況下的期限,才是真正的投資期限。」

回頭看看騰訊的例子,當年在1999年投資騰訊的兩家風險投資,一般來說,他們的持有期限是非常長期的,至少持有個三五年還沒有問題,可是後來一遇到2000年網路泡沫時股票崩盤,顯然投資期限就改變了,變成能越快變現脫手越好。

事後一年多左右脫手得到10倍的報酬,實際上在有限的投資期限內,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

而後來接手騰訊股份的南非的電視公司MIH,雖然看起來比當初買貴了10倍,
但一直從2001年到今天2020年都沒有賣出,實現的報酬超過數千倍。
在未來,他們依然沒有打算賣出。

不要認為這過程很容易,從2001年到2020年中間曾經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也經歷過數次從高點下跌30%~50%到低點的跌幅。換成其他人如果沒有想好自己的投資期限,很可能也早就在某次大跌時賣了。

 

市場先生小結

「投資前先思考自己的投資期限。」

 

關於 投資期限 的最後總結

1. 「對於過去所做的決定,都是我們當下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2. 「投資前先思考自己的投資期限。」

今天寫的這篇也許有點複雜抽象,我也覺得這觀念不好表達,所以寫得有點長(寫了大概8小時吧)。

希望其中的概念,有能夠幫你釐清一些想法,或提供一點不同面向的思考。

最後,也分享幾個小故事給你,也許對投資理財與自我成長會有幫助:

1. 為什麼投資不該在虧損時加碼?一個賣菜老伯的故事

2. 如何讓自己成為更有價值的人?分享3個小故事

3. 比起聰明才智,「累積」才是改變生活的關鍵 – 2個小故事

4. 漁夫與商人的故事》當下過的還不錯 不代表有選擇權

5. 「為什麼你很努力,但成果卻很有限?」一個船夫的小故事

6. 「你喜歡報酬穩定的投資嗎?」一個漁村的小故事

7. 有一個最佳的資產配置投資比例分配嗎?一個室內設計師的小故事

 

加入市場先生 FB 粉專,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市場先生_粉專連結圖

Mr.Market 市場先生

Mr.Market 市場先生

目前在軟體業 從事於財金軟體的研發工作, 興趣是研究投資、交易、程式、哲學與歷史, 理工背景出身,對於投資的分析、回溯測試 特別有興趣,也剛好擅長做資料分析與統計。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r.Market.tw 部落格:http://mrmarkettw.blogspot.tw/

目前在軟體業 從事於財金軟體的研發工作, 興趣是研究投資、交易、程式、哲學與歷史, 理工背景出身,對於投資的分析、回溯測試 特別有興趣,也剛好擅長做資料分析與統計。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r.Market.tw 部落格:http://mrmarkettw.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