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節稅有方!領息族必看4大策略 有效避稅還享現金流

Money錢

Money錢

  • 2025-02-17 09:20
  • 更新:2025-03-06 09:42

股息節稅有方!領息族必看4大策略 有效避稅還享現金流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健保補充保費的改革強調了收入的公平分配,但也為依賴股息收入的投資者帶來挑戰。在補充保費調漲的壓力下,投資者應善用工具調整策略來降低負擔。

 

撰文:威利財經角

 

前陣子新聞提到,政府正研擬調漲健保補充保費,將針對不同收入來源設定不同的費率,除了因為市場上出現領股息是「不勞而獲」的質疑外,挽救健保財務應是主要目的。我們可以預期未來股息收入將成為首要調漲的目標。

但是,這對於長期投資者或許不太公平,因為領取股息並不代表投資一定穩賺,卻還要被收取較高額的補充保費。

目前股息所得的健保補充保費計算方式是當單筆股息超過2萬元時,按2.11%的費率直接從股息中扣繳。假設投資者持有的某檔標的配息6萬元,則實際領到的金額為扣掉補充保費1,266元(6萬×2.11%)後的58,734元。

這種「就源扣繳」的方式雖然簡便,但對領息族而言,仍是一筆顯著的支出。最好的解方是將單筆的股息金額控制在2萬元以內,以規避健保補充保費。這裡提供4種策略,說明如下。

 

策略1:選擇季配或月配型 高股息ETF

原先存個股領息的投資人,可以改選擇季配或月配型高股息ETF,目的是透過分次發放股息,減少單筆息收超過2萬元,可以有效避免因單筆收入過高而被課徵健保補充保費。

我們以中信金(2891)和某檔季配型高股息ETF來做對照。2024年中信金每股配發1.8元股息,持有15張可領2.7萬元,補充保費約570元。

假設同樣是年領2.7萬元股息,但是改投資某檔季配型ETF,每季平均息收是6,750元,還不到繳納健保補充保費的門檻。

若是每季領取2.7萬元股息,以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為例,近8次收益分配的股利所得占比約22%,實際的股利收入約5,940元(2.7萬×22%),也不到繳納健保補充保費的門檻。

此作法除了可以節省補充保費、降低股利所得稅,也因為是投資ETF並非個股,而能分散風險。缺點是ETF會有內扣費用,而個股不用,就看投資人取捨。

 

策略2:調整持股策略 不參與除權息

有些資深的投資人,雖然要長期投資,但為了規避所得稅與健保補充保費,選擇在除權息前賣出股票,除權息後重新買回。這雖然需要更多的交易計畫,但對於熟悉市場的投資者而言,可能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缺點除了會增加交易成本,也因此法須自行判斷買賣點位,較不適合剛進場的新手投資人;賣了會不會再買回也是一個考驗。

 

策略3:投資由國內發行 海外型ETF

國內ETF的配息來源若是屬於成分股的「股利或盈餘所得」(54C的部分),可能會被收取健保補充保費,因此,投資人或許可以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國外標的。

投資美股ETF或全球型ETF,不僅能分散風險,還可規避健保補充保費的徵收。若是想領息,也可以投資國內發行的海外ETF。這類ETF因不涉及國內健保補充保費,成為許多高收入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選項。例如永豐美國500大(00858)近幾年的收益分配表現不錯,適合投資人作為部分現金流來源。

此外,這些ETF通常以台幣進行交易,不涉及外匯交易成本與換匯的時機選擇,並且方便質押以提高資金運用效率。對於希望長期穩定領息的投資者而言,兼具收益與便利。

缺點是這類型ETF的收益分配以資本利得為主,相較於台股ETF收益分配主要來自個股股息,海外ETF股息的穩定度會較低(掃描上方QRCode看實例),需搭配其他有金流收入的投資組合一起運用較為穩健。

 

策略4:減少股息收入 2管道取得現金流

部分投資者可能選擇減少股息收入,改以資本增值為主,例如選擇不配息的標的,像是元大S&P500 ETF(00646),若需要用錢,除了賣股,也可以透過質押方式取得資金來源。

要說這2種管道的缺點,前者須面對賣股的抉擇,不適合有選擇障礙者;而靠股票質押取得生活費者,當市場走跌時,借款利率跟維持率會下降,須搭配穩健的財務規劃較安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2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股息節稅有方!領息族必看4大策略 有效避稅還享現金流

Money錢

Money錢

透過《Money錢》月刊深入淺出的內容,投資人可輕鬆掌握投資理財知識和市場脈動,並找到適合的投資工具與社群。

透過《Money錢》月刊深入淺出的內容,投資人可輕鬆掌握投資理財知識和市場脈動,並找到適合的投資工具與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