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買的太衝動? 你該知道的對比效應

富朋友

富朋友

  • 2014-02-13 13:31
  • 更新:2018-07-14 00:59

 


當初買得太衝動?你該知道的對比效應陷阱   

在行為心理學中有個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

是常讓人多花冤枉錢的原因,
搞鬼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大腦。

 

好比你把手伸進冰水裡1分鐘,
收回來再放到室溫水裡,此時會感覺如何?
手就會感覺像浸在熱水裡一樣。

 

這個心理效應理解起來很簡單,
但在生活上可不容易察覺,特別是在花錢的時候。
而且不管是花小錢還是大錢,這效應的威力都是一樣大。

 

來思考一種情況:

你走進服飾店,東看西看每件上衣都標價8,000元以上,
這時你的眼睛瞄到特價區一件2,988元的衣服,
當下就會覺得這件衣服便宜許多。

 

但如果單獨把這件衣服拿到市場比價,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單價算高的了。

 

 

一分錢,一分貨?

另一種情況

當你決定要買一件商品,比如說手機好了,
原本出門前你的預算是想控制在1萬元以內,
到了手機行一問,老闆隨即拿出9,000元、11,900元、20,000元
三款手機給你參考,愈貴的效能也愈好。

 

這時你腦中的對比效應就會開始自動排序:

以品質來說,雖然9仟元的很便宜,但效能顯然也最差;
以價格來說2萬元那隻又太高貴,
看來看去還是中間這隻希批值最佳,
價錢不會太貴,效能又可接受。

 

當然,你現在應該知道了,
「不會太貴」的原因不是來自手機本身的標價,
而是因為旁邊那隻2萬元手機豪氣地躺在一旁,
相比之下就感覺中間這隻不怎麼貴了;

 

而效能也因為有9仟那隻當墊背而往上加分。
這一切都是對比效應產生的影響。

 

不過買東西有時仍是「一分錢,一分貨」;
好穿或有設計感的衣服價格本來就貴些,
3C產品成本也會反應品質跟外觀。

 

只是如果對比效應是在賣方有心操作下的時候,
你就該為自己的荷包站出來理性一些。

 

 

看越多,決定會偏離初衷

比如你計畫要買間房子,
金額動輒千百萬,多比較是一定要。
只是有時會遇到帶看前面幾間的房子都不如你預期,
甚至比想像中老舊,或者是交通不方便。

 

「難道找間理想房子那麼不容易嗎?」
你心中開始嘀咕起來,看房子的耐心跟熱情也不如當初。


終於,
在第五間你看到一間品質還不錯的房屋。


裝潢潔簡、採光明亮、交通還算便利,
這時你大腦裡的對比效應就會作祟,
直覺認為這間房子超優的,正是夢想中的那一間,
就算是價格超出一些也無妨。


但實際上如果第一間就把你帶來看這房子的話,你想要買下的機率根本不高。

 

 

了解大腦愛比較,讓理性回歸

然而,這些都還只是「對比效應」運用在消費心裡學的冰山一角,
你只要平時多細心注意自己大腦裡的聲音,
就會發現我們大腦處處在比較,卻也處處設陷阱給自己跳。

 

所以,不論是平常花錢或是投資理財,
你都該注意大腦愛比較的效應。
也記得別太有自信不會掉入陷阱,
認為自己在花錢方面就永遠是理性派,


因為這種效應可說是人類的本性,
是透過長久演化而來,
所以不容易提防,需要多加注意,
這樣才能多留些財富在自己身邊。


本文由 富朋友理財筆記 授權轉載,原文來源


 

CMoney小編後記

了解對比效應看似簡單,
要讓大腦在某些時間理性的決定需要多練習,
才不會落入商人的手法。

 

累積財富,除了開源,還需要節流。
小編在這邊推薦大家學習地圖,了解必須在投資前了解的概念,
同時練習讓自己的頭腦清楚分辨,才不會陷入對比效應的圈套中喔!!!

 

富朋友

富朋友

投資部落客-rich富朋友理財筆記 http://blog.17rich.com/emmao-1st-meet-reader-event.html 視投資理財為終生學習課程,更打算將此經驗留傳給自己後代。沒有富爸爸,可以自己學當富爸爸。以推行穩健理財為理念,以價值投資為投資核心,以賺到睡覺都能安心的報酬為目的。

投資部落客-rich富朋友理財筆記 http://blog.17rich.com/emmao-1st-meet-reader-event.html 視投資理財為終生學習課程,更打算將此經驗留傳給自己後代。沒有富爸爸,可以自己學當富爸爸。以推行穩健理財為理念,以價值投資為投資核心,以賺到睡覺都能安心的報酬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