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ETF 過熱了嗎?
「 ETF 產品是一個很棒的金融產品發明,
但就像所有新的金融產品一樣,
當這個產品有太多人使用的時候,
可能就會產生一些之前沒有料想到的結果,
我們在過去幾次的經濟循環中都看到這種現象,
2000 年的科技泡沫與之後 2007 年的房貸泡沫都是如此」
--- Troy Draizen
(美國 Convergex Executive Solutions 公司程式交易部主管)
趕緊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被動式投資與主動式投資
ETF 產品是近年全球成長最快速的金融產品之一,
也是目前台灣許多投信公司爭相搶進的新領域,
ETF 產品之所以受歡迎當然有其道理,
首先它具備了一般共同基金產品(mutual funds)分散風險的特性,
因此相對於購買個別股票來說,
ETF 的風險會比較小,再者,它的費用比共同基金低,
由於 ETF 大多是跟著相對應的指數做投資,
例如美國 S&P500 指數 ETF 就是投資指數中的 500 家公司股票,
因此發行公司並不需要雇用研究人員去判斷應該購買哪些公司的股票,
自然費用也就降低很多,
這也是俗稱的被動式投資(passive investment)。
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因為需要研究人員與基金經理人
去研究分析該投資哪些公司的股票能夠幫投資人創造更好的報酬,
因此基金的管理費用就會比較高,
這也是俗稱的主動式投資(active investment)。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數據證實,
主動式投資的基金要打敗大盤指數是越來越困難了,
例如以美國大型股為例,從下圖可以清楚的看到,
從 5 年,10 年與 15 年的時間來看,
投資績效能夠擊敗大盤指數的
分別只有 12%、15% 與 8% 的極少數基金經理人能夠做到,
既然主動式投資的基金收了客戶大筆的費用卻無法創造比指數更好的投資報酬率時,
投資人自然轉而選擇更便宜的 ETF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