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巴菲特評論:
他的表現使我的績效看起來很差
巴菲特如果是神
Lou Simpson 就是打敗神的男人
2010 年,Lou 以 74 歲的年紀
從 GEICO(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退休
巴菲特在當年股東信中寫道:
「在 2004 年的年報中
我詳細表列 Lou 的投資績效
此後,我不再更新這份表
因為他的表現,只會讓我的績效看起來很糟
誰需要這樣的東西( 自取其辱 )?」
這是對一個投資「人」,最高的恭維
繼續往下看...
(贊助商連結)
控制波克夏最大的投資部位
股神讚為「紀律投資人」典範
Lou 在 1979 年加入 GEICO 成為投資經理人
1980 – 2004 年的 25 年間
年複合報酬率為 20.3%
同時期大盤表現為 13.5%
也就是說,他把 1 元變成 101.54 元
而大盤為 23.7 元,報酬率多了 77.84 倍
如此大的差異,讓巴菲特在 2004 年報中
用一整頁推崇他的表現
並將他譽為「紀律投資人」的典範
除了巴菲特
Lou 控制波克夏旗下最大的投資部位
雖然,他們兩人常常會選到相同股票
但更常意見相左
可是老巴從未干涉他的投資決策
波克夏總部在每個月底之後的 10 天
才會收到他的買賣報告,百分之百被信任
Lou 一度是呼聲最高的巴菲特接班人
但因年事已高(今年已經 79 歲)
老巴只能忍痛放生
Lou 退休後,管理 1.5 億基金
10 年後,基金翻了 20 倍
退休後,Lou 開了一家投資公司「SQ Advisor」
(投資太好玩了,每個人都想做到死)
從 1.5 億開始
目前管理市值約 30 億美金的資產
偶然間,看到他的持股明細,端詳了許久
不是因為持股太多,剛好相反
2015 年 6 月底,只有 13 支持股
其中前 10 大就佔了 96%
就資產規模而言,持股相當集中
端詳持股,並不是我對這些公司陌生
而是想慢慢欣賞,這位老師傅匠心獨具的手藝
欣賞那將畢生投資理念,一以貫之的大師風采
看著看著就笑了,心想:
「老先生真的想跟大盤來個你死我活」
近 80 高齡,那種不甘平庸報酬的英雄氣概
不減當年
姑且不預測未來誰勝誰負
Lou 的兩個動作
就足以展現他與市場決一死戰的雄心:
一、持股比例高度集中
Lou 主張持股 10-20 支就夠分散了
再多,報酬率就會趨於平庸
這一點,跟他的前老闆非常相似
寧願把資金集中放在自己熟悉的公司
也不願糊里糊塗的分散持股
根據 Lawrence Fisher 和 James H. Lorie 合著
於 1970 年出版的
「Some Studies of Variability of Returns
on Investments In Common Stocks」
隨機從大盤中挑選出 32 支股票
績效表現會跟大盤有 95% 的相似度
很多經理人,持股動輒數百支
或採取主要部位追蹤大盤的「核心-衛星」策略
相較之下,高度集中持股
對「打敗大盤」這件事的承諾,Lou 顯得誠意十足
二、持股與大盤成分高度偏差
只要對 S&P500 成分股,稍微有常識的人
不必分析,用肉眼都可以看出
Lou 的投資組合跟大盤有高度偏差
市場最高比重的產業是資訊科技業
佔比為 20.4%,他的持股是 0
市場的金融服務加房地產比重為 16.5%
他的比重為 55.2%
雖然,我不認為他刻意偏離
但結果就是這樣(他之前有買過科技類股)
就算持股只有 10 支,只要分配比重得宜,
一樣可以創造出與市場類似的投資組合,
但 Lou 似乎沒有這種打算
「夜色若是不夠黑,煙火不會太完美」
老先生真的要跟市場「一條道,走到黑」
結論
30 億美金,在投資業,規模很小
比 Lou 出名的大師,太多太多了
但如此言行一致
長年將理念一以貫之的經理人,非常稀少
我沒去追蹤「SQ Advisor」過去的表現,太多了
最後,以 2010 年波克夏股東信
巴菲特為 Lou 所下的評論,做為結尾:
「Lou 從來不會宣傳他自己的投資才華,但我會。
簡單說:他是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我們會想念他。」
只要用對方法,
投資「人」也能打敗股「神」!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本文由 業主型投資人 授權轉載,
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