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後想跳槽加薪!奇怪怎麼都不是我?揭穿獵才公司看重「這 2 點」,看懂薪水大翻倍...

30 歲後想跳槽加薪!奇怪怎麼都不是我?揭穿獵才公司看重「這 2 點」,看懂薪水大翻倍...

(圖/shutterstock)

 

 

 

【以下讀書心得為本文作者自行編寫,不代表原書作者觀點】

 

搶手人才,怎麼不是我?

許多人在求職的過程中,

都期盼著自己能夠被獵才公司所選中。

因為跳槽轉戰,通常薪水都會翻倍漲。

只不過獵才公司不會突然有天打電話給你,

熱切的問你要不要到○○○公司上班。

那要在什麼情況下,獵才公司才會找上門呢?

 

 

我要薪水翻倍漲,趕緊往下看...

(贊助商連結...)

 

 

二大條件讓你成為搶手人才

獵才公司會找上門,

是因為他們需要「採購」他們演中的商品。

將優秀的人才推薦給其他公司,他們就能夠獲利。

但是光只有「優秀」是不夠的,

還必須從媒體上的曝光、周圍人士的風評等等,

來獲知這個人的存在感。

 

通常需要具備這兩項特質,才會有可能被敲門詢問。

1. 優秀的人才 =

    講求「本身條件」

2. 知道那人的存在 =

    講求「廣為人知的程度」

亦即「本身條件」x 「廣為人知的程度」= 獵才公司找上門的可能性

 

 

 

我們先來講「本身條件」這點

要知道你究竟符不符合該項職務要件,

必須要看你的職歷經驗與實戰。

一字排開還是很多人選,那該如何成為第一首選呢?

正是以下兩點的其中一點。

「物超所值的人才」

「品質保證的人才」

所謂的「物超所值」並不是只實際年新數字便宜唷!

指的是與目前的人才價值相比,顯然年薪偏低的人。

譬如:年薪 70 萬卻不輸 100 萬年薪的實務能力。

「物超所值的人才」正是企業眼中「買到賺到的人才」。

而「品質保證」是以客觀的眼光,評價優良的人才。

也就是已經有個人品牌的人才,

或是贏得業界與媒體好評的人才。

 

 

適時得包裝自己,機會才會上門

基本上,不論你是什麼樣的職位,

相信你都會努力讓自己成為「物超所值的人才」。

對於目前的工作你應該以回報 120%、150%

以上的成果為目標,使自己、朝業務指標邁進。

如此一來,你自己也會成為搶手的人才,

「50 年職涯極大化」這個目標就在不遠處。

 

 

 

 

但「廣為人知的程度」如何提升呢?

換句話說,就是被知道的程度。

這其中包含時間、場所、場合這些因素,

以下透過對特定的人應對進行分析:

 

1. 讓上司知道

上司的期待是什麼?是「守信用的能力」。

交給你的業務能不能預期完成,這是上司評斷你的依據。

切記不要因為不喜歡上司,而將業務敷衍過去。

為了要讓上司認為你是一個有信用的人,

你應該隨時隨地養成自己主動訂下約定的習慣。

 

2. 讓人事部知道

而人事部最看重「被認可的能力」

人事部的職責是負責了解全體員工的工作情況,

管理組織編制、薪資基金等等...

所以說時時刻刻都在觀察:

「誰在哪個部門工作、情況如何?」

「○○○工作的時候這麼拚,相關部門對他的評價好像不錯。」

我們都會希望這樣的好評傳道人事部耳裡,

當然如果你做到了前項「守信用的能力」,

自然而然的就會連結到「被認可的能力」。

除了一點一滴的拓展你的業務之外

,善用一些能夠接觸的機會。不只限於上司,

可能包含其他部門的主管,甚至是更高層。

這樣就能博得「那個傢伙不賴唷」之類的好評。

 

 

3. 讓老闆知道

公司高層、老闆最看重「經營職涯的能力」

如果在一間大公司、大企業,老闆會在何時認識你呢?

答案就是:「原來我們公司還有這樣有趣的人。」

即使是芝麻小事也無妨,只要有機會,就要把握。

例如:「經常來參加高爾夫球比賽的○○先生」

這樣私人的消息,其實很快都會傳到高層耳裡。

而員工也可以主動接近老闆,

多數的老闆其實不只想跟公司高層來往,

也想與中堅主管建立良好的關係

 

4. 讓獵才公司知道

前面有提到獵才公司最重視的就是「被知道的能力」,

基本上如果有做到上述的三項,

好評自然而然地會被放大。

順帶一提,獵才公司也很重視風評的一致性。

所以不要讓任何疑念,表裡如一很重要,

自然能夠提升「被知道的能力」。

 

 

最後關卡「速配感」

很多人前述所說的都有達標,

但為什麼一路過關斬將之後,

卻還是遲遲等不到對方的回覆?

原因卡在「速配感」

最後決策是在老闆、主管、人事部,

你讓他們覺得「不投緣」。

這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卻也很重要。

如果真是這樣,可以思考一下,

是不是你在應徵過程讓他們覺得不投緣。

若是如此,與期勉強的跳槽,還不如別合作。

你的目標不該是跳槽成功,而是進入新公司後,

能不能與同事同心協力地長期合作下去。

 

 

 

創造「意料中的巧合」

各位應該有聽所謂的「弱聯傑優勢」,

這個理論是針對「轉職時能否獲得有益資訊」。

根據調查結果,比起從身旁親近的人(強連結優勢),

從不太熟的人那裡獲得資訊的機會占有壓倒性的勝利。

原因很簡單,因為從親友那邊聽來的資訊,

多半都是已知的、相類似、相關性強的資訊。

職業生涯的八成都是被出乎意料的事件所左右。

那麼巧合事件如何營造?

生涯有兩種思考面向,

「目的型(設想出終點並是為目標)」與

「發展型(隨著演前結果臨機應變)」。

而我們應該要將這兩種思考面相混合,

成為一種自我的經營方式。

如此一來,在某個因緣際會下,

透過「弱連結」與「計畫性巧合」,

你的職業生涯就會逐漸拓展開來。

 

 

 

使命能夠吸引人、資訊、緣分到來

總歸一句話:「一切都使於你內在的意志與熱情!」

真正的領袖、會做事的人,都是懷抱熱情、

意志與覺悟而投入事業中,

與夥伴聯手做出成果後,感到心滿意足的人。

 

 

想知道更多內容,

這本書推薦給您

<<獵才公司老闆真心告白:30歲後如何成功跳槽?

70個關鍵訣竅助你實現高薪高階的理想職涯!>>

作者: 井上和幸     出版社: 時報出版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群整理撰寫之 讀書心得,

部分擷取自書籍內容,詳見 原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