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買一檔基金,
每月扣款五千元,不,三千元好了。」
「你是說三千元美金嗎?還是新台幣?
不好意思喔,
申購海外基金的基本門檻是一萬美金呢!」
金融機構的承辦人員
語帶客氣又勢利地如此回答。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大約是在十多年前
如果你想買一檔海外基金
沒有一萬美金,想都別想
我自己也曾買過那樣的基金,
匯入三十萬台幣,最後只拿回一半。
還好,後來不知哪個天才
研發出「定期定額扣款」機制,
才終於讓基金打破「窮人魔咒」,
讓我們這種中產階級、
普通上班族與口袋深度不夠的人,
有了參與投資基金的機會。
耶!有錢人俱樂部,我來了
現在,每個站在基金俱樂部窗口售票的業務或行銷人員
會親切地告訴像我這種一臉窮酸相的人說:
「別擔心,小額投資人也可以參與投資基金喔,
而且採取定期定額扣款的最大好處,
是能有效攤平投資成本,
並降低市場波動的風險。」
對上班族來說,
聽到有戰勝市場的法門,
馬上就會湊耳過來聽聽。
請君洗耳聽我說:
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
又稱為單位平均成本法,
指投資人每隔一固定時間(通常是一個月),
投資固定金額於固定的基金上,
不必在乎進場時點,
也不必在意市場價格的起伏,
只要持續每月定期扣款,
長期而言,
定期定額投資人將能因平均買入成本較低
而獲取正報酬。
以股票型基金為例
因為基金淨值
與所投資市場的行情有正相關
當市場處於高點時
基金淨值高
投資人用固定金額所能購買的基金單位數較少;
反之,當市場重挫時,淨值下跌,
同樣一筆錢反能買到較多單位數。
長期來說,
定期定額所買的基金單位數
將比單筆金額的投資人來得高。
底下是基金公司最喜歡引用的例子:
市場上有A、B兩位投資人
在如市場波動激烈下,
A 投資人一次花 4 萬元買入淨值為 10 元的基金,
合計買入 4000 單位,
經過四個月後,
淨值有高有低,
最後又回到 10 元,
那麼這位投資人過去一段時間的報酬率將為 0%。
另一位 B 投資人,
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該基金,
第一次在 10 元時用 1 萬元買入 1000 單位,
等到淨值來到 11 元時,
他花 1 萬元能買到的單位數降為 90.9 單位,
但等到淨值跌到 8.5 元時,
他卻又能買到超過 1000 單位的基金。
如此經過四個月,
乙投資人共買了 4085.6 個單位,
平均成本 9.79 元,
報酬率將達 2.15%。
可見投資的時間只要夠長,
投資人只要能堅持投資紀律到底而不停扣,
就能創造長期的正報酬,
堪稱是一種簡易的投資法。
定期定額的平均效果 頭部底部均可適用
好了,夠心動了吧?
但殘酷的真相往往是:
又過了四個月
市場震盪又更激烈
基金淨值前兩個月最高來到 12 元,
最後兩個月又降為 8 元。
A 投資人幸運地在高點 12 元時全額贖回,
投資六個月共賺了 20%。
B投資人繼續定期定額,
後面四個月並平均以每單位 10 元成本申購,使
得總單位數增加到 8085.6 個單位。
八個月下來,
投入資金為 8 萬元,
故每單位平均成本提高為 9.89 元。
B 投資人後來眼見市場跌跌不休,
忍痛於 8 元贖回,
結果慘賠 19%!
單筆投資的,六個月大賺兩成;
定期定額的,八個月慘賠兩成。
原因出在哪裡呢?
如果金融機構能夠提供
定期定額的停利機制
讓B投資人於後面四個月定期贖回,
最起碼B投資人的 2.15%報酬率仍能守住部分,
甚至還可賺更多。
定期定額扣款機制
在理論上能有效攤平成本,
反過來說也該一樣,
定期定額在有獲利時贖回基金,
應該也能達到有效攤高贖回淨值的效果。
因為在市場波動下,
底部扣款能有效攤平成本,
頭部贖回應該也能有效拉高平均淨值。
但基金公司為什麼不設計這種定期定額的停利機制呢?
或者,幫投資人設計出當基金一達獲利目標
就定額贖回一些本金的機制呢?
我的結論是:
創新出「定期定額扣款」機制的人
是個行銷天才
卻非窮人的救星
基金多扣款,
基金經理人可多賺管理費;
多贖回,則少管理費。
非不能也,利益衝突而不為耳!
本文由 地球人抱抱---外星來的財富祕密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