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對於多數人來說
買房子都是人生中
最大的一筆花費
因此買房如果被雷到,
下場可是會非常悽慘的,
至於要怎麼買到適合自己與家人的愛屋,
以下幾點就非常重要囉!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贊助商連結)
一、別打腫臉充胖子
多數人都需要藉助貸款來買房
而貸款的還款期限
往往長達 20 年以上
因此買房的還款負擔是一種長期抗戰,
而當還款的時間拉長,
發生意外的機會自然增加,
如果因為買房而背負過重的房貸還款壓力,
一旦「天有不測風雲」時,
您和家人就有可能碰上「旦夕禍福」的人情冷暖,
所以設定適合家庭收入的購屋總價上限
是件不討喜但很重要的功課,
若因買房而造成家庭過重的財務負擔,
房子越美越舒適,
反而讓自己與家人背負「不能失去」的心理重擔,
這樣反而會離幸福越來越遠。
二、適合他的,不見得適合你
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個性、興趣
工作、教育背景…等特質都不相同
適合張先生的房子不一定是李小姐的菜,
若再加上需要一同生活的家人們,
一個理想窩需要滿足一群人對於家的不同想望,
因此強烈建議在計畫購屋前,
要先完成家人對於愛屋的「需求調查表」。
為了方便討論,
我會建議將需求區分為
「鄰里環境」、「房屋本體」、
「厭惡設施」及「時間遞延」等四大區塊。
當然,家人間的需求可能彼此相互衝突,
這時就必需靠充分的溝通,
或者採取一些微調的方法,
例如讓喜愛早起的長輩住在日照最為充足的房間,
或選擇遮光率 100% 的窗簾,
讓想要賴床的家人能擁有舒適的睡眠空間。
別再以為買房只要
「 Location、Location、Location 」
適合投資客的「 Location 」
可不見得適合想要購屋的您。
三、 需要與想要不同
每人每天都需要喝一定量的水
來維持生命,這是一種「需要」
每日往來家中與工作場所間的交通,
也是一種「需要」,
至於買一部雙B或其他名貴轎車來代步,
這就是一種「想要」。
在購屋時,對於家庭成員的「需要」要儘可能滿足,
例如長輩的膝蓋不好,
要嘛就買在一樓,
不然就一定需要電梯;
又例如家庭習慣每日開伙煮食,
距傳統市場近些,
就成為生活上的「需要」。
對於「想要」的,
如果在家庭財務可負擔的範圍內,
當然也可以儘量滿足,
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時,
「想要」是可以先被擱置,
或找尋另一種替代方案。
例如家人很喜歡游泳,
不見得一定要買具有「游泳池」的集合住宅
(公共設施都算在你買屋的公設比內),
也可以請家人購買附近游泳池的月票
來滿足這項「想要」。
如果「需求」無法被滿足,
生活在這樣的房屋會是一種折磨
(試想膝蓋不好的長輩要爬三層樓梯)
別讓錢都花在「想要」的渴望上
卻忽略了真正影響生活
卻不起眼的「需要」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