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教育淪為商品!別再把孩子的不爭氣,怪罪到政府以及文化上了

Sean Huang

Sean Huang

  • 2016-02-04 14:06
  • 更新:2018-07-22 20:06

在台灣,教育淪為商品!別再把孩子的不爭氣,怪罪到政府以及文化上了

(圖/shutterstock)

 

教育不該是商品也不該是服務,

但在台灣,這兩件事情似乎正逐漸增長。

教育商品化指的是,

學歷變成了一種可供買賣的商品,

對於校方最大目標是獲利,

對於家長或學生最大目標是學位。

教育服務化,則是指學生成為學校與老師的客戶,

因此變成是校方必須滿足學生需求──不論多不合理

一般而言,教育商品化的主因在於學校無法從國家得到充分補助,

學校在必須自理經費的情況下,只能想辦法增加學費。

 

( 贊助商連結 ... )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教育支出逐年增加

台灣從2008年以來,

教育支出逐年增加,佔政府總支出比重從11%提升到12.5%;

而中央機關教育部的經費佔政府總支出比重也從9%提升到10%。

整體而言,教育支出從2008年的1963億到2011年的2355億,

成長將近20%;

同期間,2008年台灣GDP為4001億美金到2011年為4640億美金,

成長約16%。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台灣政府對於教育有越來越重視的傾向

從下表更可以看出,

台灣教育經費佔政府支出比率還比世界其他主要國家來得高很多

 



所以問題是否卡在分配,

也就是台灣政府是不是補助高等教育不夠多?

從下表可以看出,台灣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公立跟私立大概各佔1%,

合計2%。而就OECD國家平均看來,

公立佔1%、私立佔0.5%,合計1.5%。

台灣對高等教育補助非但沒有比較少,反而還算多;

倒是在基礎教育的補助上僅有3%,

遠低於OECD平均的3.7%就總教育經費比重而言,

台灣跟OECD的平均差不多,但卻有兩個現象:

1.台灣在公立基礎教育的補助偏少;2.台灣在私立高等補助偏多

 

 

雖然政府用在高等教育的支出不算少,

但比對平均每生使用教育經費可以看出:

台灣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多,所以每人分到的經費相對少

從這份數據可以看出,

我們跟南韓平均每人使用的教育經費很相近

 

 

另一方面,讓我們從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來觀察。

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

台灣高等教育的粗在學率從2008年以來都維持在83%左右,

變化不大。根據下表1-1-1 各級教育粗在學率表可以看出,

相對於世界而言,台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很高,

跟台灣同在八成以上的有芬蘭、澳洲、紐西蘭、南韓、美國等國

 

 

 

再比對下表,可以看出很有意思的事情

跟台灣一樣高等教育比重高的南韓、美國,學費之絕對值

以及佔每人GDP比率普遍比台灣來得高

公立與私立學校皆然。

日本相對歐、美各國都更接近台灣,但高等教育比重為六成,

其公私立學校學雜費不論是絕對金額或者佔每人GDP比率也都比台灣高。

也就是說,在台灣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

承擔的學雜費真的已經算少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

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不在政府經費太少;

老是拿政府支出當做台灣高等教育效果不彰的理由,

只不過是藉口

如果說台灣教育商品化,學生跟家長把大學當作學店,

真正的問題應該在:廣設大學之後,導致供需失衡,

許多大學開始招收不到學生

因此,學校會開始搶學生,無視學生程度如何都先招進來再說。

但麻煩的是,由於這些學校的軟體跟硬體設備都嚴重不足,

加上學生的素質低到不容易教學,

許多學校就乾脆直接採取放任主義以不要當人、維持學生數量為原則,

至少可以穩定收入。

風行草偃,在這些學校任教的老師們,

自然就得把學生當作是客戶,高等教育也就扭曲成一種服務業。

我認為,導致基礎教育變成服務業的主因,

在於無知的怪獸家長;而導致高等教育變成服務業的主因,

則在於大學以及教授過多造成的供給過剩

兩者原因雖然不同,但是都導致相同的結果,

也就是教育服務化,再加上少子化世代即將襲來,

教育商品化也就相伴而生

 

 

怠惰的學生,導致問題更加嚴重

以上論調很社會學,完全從結構來談,

但我想從微觀的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在這當中的角色是什麼?

對於學生而言,入學沒有門檻、畢業沒有難度,

造成他們毫無學習動機、更無法把學習當作責任,

直接導致低度學習效果。看起來學生受制於環境,

但事實上根本不是啊,

學生打從一開始就可以「選擇」不要念大學,

但既然選擇去念了,就得承受相對應的責任。

社會觀感、父母壓力、學校逼迫、錢不夠得貸款得打工,

這些本來就是做決策時要考慮的原因,

決策就是有取有捨,不管為了什麼為了誰,

終究那是個人責任個人擔。

讓我憂心忡忡的並不是教育變成商品或者變成服務,

而是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責任感

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責任感夠強,

教育體系還不至於淪落至此;

 

但當社會、學校、教授與家長只會把學生學習無效率的惡果

都歸因政府與文化的時候,這麻煩可就真的大了。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Sean Huang

Sean Huang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