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討厭的記者,即將被機器人取代 ... 我們會迎向一個更好的世界嗎?

Sean Huang

Sean Huang

  • 2015-12-21 10:44
  • 更新:2018-07-18 22:40

當你討厭的記者,即將被機器人取代 ... 我們會迎向一個更好的世界嗎?

(圖/shutterstock)

 

 

上周四騰訊財經研發的「寫稿機器人」

正式產出第一篇新聞稿

文章名為〈8 月 CPI 同比上涨 2.0% 创 12 个月新高〉

我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看看這篇 800 多字的新聞

不但沒有什麼錯誤、資訊量豐富,更重要的是

這篇新聞跟絕大多數經濟數據類的新聞幾乎沒有差異

這意味著,騰訊的寫稿機器人在財經領域的表現

已經能達到人類記者的水準

 

甚至,可能比人類更好

 

本次中國所有 KPI 的新聞中

大多數新聞稿都在 9 點 32 分之後發佈

而本篇新聞稿則是在 9 點 30 分發佈

這個差距就是人類寫稿與機器人寫稿的時間差

人類至少要 3 分鐘才能寫好一篇 800 字的稿子 

考慮到人類打字速度,幾乎不可能更快

機器人的物理限制相對更小

因此能在一分鐘內寫好稿子

 

而這兩分鐘又代表甚麼呢?

一起來看看吧 ...

 

(贊助商連結...)

 

 

 

這兩分鐘是人類無法突破的高牆

這短短的兩分鐘乍看之下沒什麼

但這不僅是人類無法超越的高牆

如果再進一步將這些時間差轉換成每天的工作量那就不得了了

假設一位專職記者一天發 10 則 500 字到 1000 字的新聞

(考慮到收集資訊跟整理的總時數)

而一家新聞媒體一天需要 200 篇內部原生的新聞

那就表示需要 20 位記者才能支應這個量

但假設寫稿機器人每產出一篇新聞需要 4 分鐘的數據分析時間

與1分鐘的文字生成時間

以一小時可以產出 12 篇新聞來計算

一天就能產生將近 300 篇新聞

 

換言之,一台寫稿機器人不僅能完全滿足

過去一家新聞媒體需要的新聞稿量

甚至還能產出更多。過去如果想多跑一條新聞線就得多請一位記者

還得考慮不同新聞線的記者需要不同的背景知識

現在你只需要修改參數,就能產生新聞

 

這種計算方式讓你想到什麼呢?

我想到的是 19 世紀的工業革命

「一位工人一天能包裝好 1600 條牙膏

一台機器一天能包裝好 2 萬條牙膏

因此使用機器取代人力能大幅度增加產能

促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以前我們會在歷史或者經濟學課本上讀到類似文字

而我們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用機器取代人力」

 

機器取代人力除了直接提升時間效率之外

通常還能減少錯誤率(因為人很容易累,機器不容易累)

以及降低管理成本(因為人會鬧脾氣,機器沒有情緒)

怎麼算都是用機器比較好

騰訊宣稱,機器人無法取代記者

但事實上是:機器人會取代記者,而且會是大規模地取代記者

 

 

 

媒體業的本質是資訊產業

記者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

「搜尋」資訊、「整理」資訊,並且「傳遞」資訊

網際網路興起之後,第一件改變的事情是「搜尋」

Yahoo 之所以被 Google 打趴

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當 Yahoo 還執著於過去那種

「把越多資訊放在同一頁面越好」的紙媒思維時

Google 則專注於讀者主動搜尋資訊的動機與行為

換言之,過去只有少數稱之為記者的人能找到正確資訊

並且把這些他們認為正確的、你應該理解的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訊送到多數讀者面前

但現在每一個讀者都能夠透過以 Google 為首的網路搜尋功能

完成記者能完成的工作

 

第二件改變的事情是「傳遞」

傳遞資訊的方式不再如同過去

由少數資訊中樞(例如政府或者傳統媒體)

傳遞給絕大多數個體

而是變成個體之間彼此交換資訊

這種資訊交換模式極端類似大腦內的神經突觸

我們都知道突觸越多的個體反應速度越快

這個「個體─突觸」的模式放到「社會─個人」上也一樣成立

這件事情促使傳統媒體衰弱,隨之崛起的是 MSN 等個體對個體的通訊軟體

 

 

資訊傳遞方式出現重大變革

另一方面,單對多的資訊傳遞方式並沒有消失

但也發生巨大的變革

過去針對大眾傳遞資訊的成本非常龐大

例如政府法規的限制、排版、印刷、發行都需要耗損人力物力

但現在你只要自己寫部落格,就有機會能被非常多人看見你想傳達的資訊

部落格崛起,許多部落客的流量比正規的傳統媒體還要更大

或者文章內容在某些小眾市場中的影響力更深遠

這些「自媒體」進一步把正規媒體擠到一旁

 

機器人將取代人 ...?

寫稿機器人的誕生,則徹底把傳統媒體最後的功能「整理」也都做完了

雖然在這個時代,早就不是只有記者才能整理資訊

但整理資訊的永遠是「人」,不論如何都得耗損人力

但寫稿機器人現在更進一步把「搜尋」與「整理」的工作做完時

還有什麼是作不到的呢 ...?

 

 

有個無法取代的東西叫做「洞見」

人類有情緒、有立場、有思想、有獨特的價值取向與生命經驗

因此每個人對於同一個事件的觀點都會不同

寫稿機器人可以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如何發生

為什麼發生、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麼

但至少還無法告訴你「它怎麼想」

 

美國機器人使用減少編輯負擔

中國新聞界多半認為這是壓倒記者一職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早就使用一年多的的 Wordsmith

(Automated Insights 開發的寫稿機器人,目前有美聯社與 Yahoo 採用)

與 Blossom(《紐約時報》開發的編輯機器人)

或許可供世界其他各地媒體參考

先告訴大家結論:Wordsmith 寫稿機器人能處理絕大多數枯燥的資訊

例如財務報表或者經濟數據,大大降低了人類編輯的負擔

而 Blossom 編輯機器人則能針對社群軟體推播新聞

提升點閱率成效

換言之,各家機器人目前都只能部分取代人類記者或者編輯的工作

特別是編輯的工作較記者更難取代,機器人反而變成編輯的好幫手

 

 

 

這結論,又帶我們回到過去工業革命的情境之中

工人變少了,管理工人的中階領班的工作量自然減少很多

甚至因此能閃過許多管理困境

長期而言,這些管理機器的管理者仍是必須存在的角色

只是需要的能力跟過去有所差異

廠長還是在,但工人會越來越少

編輯還是在,但記者會越來越少

離知識越近的職位會越需要人類

離資訊越近的職位則越不需要人類

 

當一切都能被機器人取代 ...

當你討厭的記者即將被機器人取代

請別先急著歡呼

首先,你讀到的新聞並不會就此脫離腥羶色

因為機器人早晚會自動判斷讀者喜歡怎樣主題的新聞

喜歡看到怎樣的詞彙與寫法

新聞素質不一定會隨之提升

其次,如果連記者這種文字工作者都能被程式取代

那麼絕大多數上班族的工作長期而言恐怕都有機會被機器人取代

人類的語言是一種極端複雜的編碼程式

當機器人程式能夠自動操弄人類語言的時候

我們實在很難不直接聯想到像《雲端情人 ( Her )》那樣

擁有情緒與思想的程式機器人出現

我們距離未來,恐怕比我們自己想像的還要更近

 

記者不死,只是凋零。但電影中的未來世界,才正要盛開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Sean Huang

Sean Huang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