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清貧 10歲就開始做生意
教官小時候家境清貧,父親為了養家,經常加班以領更多薪水,母親則是做家庭代工補貼家用,看到雙親的辛勞,自幼我就對「賺錢」這件事感興趣。
小時候我會去資源回收場做電子零件廢棄物分類,或是撿玻璃瓶去雜貨店換零錢,10歲時還有了第一次經商的經驗,雖然最後把本金都虧掉了,我仍未放棄賺錢的念頭,陸續在學校、街頭、夏令營做生意,從那時我就學到: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
許多人會感嘆自己沒有富爸爸,但不富裕的環境反而是一種激勵。只要有企圖心,要找到賺錢機會並不是難事。
一年省下25.8萬元生活費 從軍加速還房貸
在我知道從軍的福利與保障後,我算了算,從軍一年可省下高達25.8萬元生活費支出,大幅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因此我加入了國軍,展開軍旅生涯,服役期間,薪水我只留自己的生活費,其他錢都交給母親,一部分用來歸還頭期款給父母,一部分拿去付我的房貸;2002年我結婚後,房貸就由我自己處理,另外每個月給家裡1.2萬元,直到現在都沒有間斷。
此外,即便在軍中,我的求知慾仍很旺盛,我考取資訊管理研究所,並利用國防部的學費補助,加速還清房貸本金。
不過,在我接觸股票後,對於房貸一事有了不同的想法。
發現殖利率、貸款利率有利差 開始動念投資股票
以前我對投資的觀念,就是趕快還清房貸,再買第二間房,所以我的薪水除了生活費,其他幾乎都拿去繳房貸,一直到2004年左右才繳清,而後我又買一棟透天厝預售屋,我和太太的薪水扣除生活費,就是提前還房貸。
2007年,我發現房貸利率已經掉到2.25%,又發現不少股票殖利率都有8%以上,當時想到,要是把錢投資股票,每年我就可以賺取約5%的利差,這件事改變了我「有錢就還房貸」的想法,開始把閒置的資金投入股市。
獨鍾民生產業類股 因為「人人都要掏錢消費」
受到父母投資股市虧損的影響,我選擇標的格外謹慎,我喜歡從生活中找標的,因為這類產業是「不管有沒有錢,人們都都要掏錢消費的產業」,因此我獨鍾民生產業,並且長期投資。
投資操作更多元 41歲退休達成財務自由
2007年,我的股票資產約65萬,債務餘額約553萬;截至2016,我的股票資產成長至1,500萬,債務餘額約690萬。2013年到2015年間所領到的現金與股票股利價值及退稅,平均約百萬元。
2012年,我的投資操作更多元,開始向銀行增貸加碼買股,資產得以加速累積,2014年起,我再將手中的長期持股做借券信託,額外獲取借券收益。
經過謹慎的估算,以退休俸加上每年預估可獲得的股利,基本上已能應付生活所需,因此我在2014年(41歲)正式退休,提前達成財務自由,退休後,2015年的被動收入(加計借券收入)更達到1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