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介紹了
站長訪問的4位客戶、3種工具
分別是存股、軍公教退休和房地產
(正確來說是祖產,或是無貸款房產)
本周就來看看剩下的 6位、3種工具
有沒有跟你現在吻合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乃皇包
【4.高技術、高收入
+投資組合退休】
簡單來說就是收入高很任性 (?)
常見的就是師字輩的專業人員
(律師、醫師、會計師、機師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引水人、船長、銀行行長等
這次訪問的分別是
60歲的吳機長和 60歲的楊醫師
他們是高中同學
我們在吳大哥的大安區住(豪)宅聊天
對面就是大安森林公園 (~ ̄▽ ̄)~
吳大哥在新航退休
飛行年資超過 30年
之前年薪大約 500萬
「不想退休啊,不過年紀到了。」
吳機長一邊沖咖啡一邊說:
「退休後也沒工作可以找。」
楊醫師也笑說,對,沒工作
醫師從長庚離開後,自己開診所
幾年後月收入也來到 50萬上下
(這兩人月薪就屌打年輕人年薪RRRRR
「買房、買保險、送孩子高等教育。」
「剩下的投資都亂賠,最後只好買一堆基金或保單。」
「沒有時間搞投資啦,根本不好懂。」
「被騙的同學也一大堆,最後錢都是老婆在管。」
兩人哈哈大笑
「而且休假時間少,轉眼孩子都讀大學了......」
「真的,這行壓力也大,很多同學都癌症。」
楊醫師講得格外諷刺,因為他之前是腫瘤科
卻也反映了很現實的另一面
當你追求高專業、高收入時
你在其他領域、親情、
健康也一定會有所疏離
不過前提啊
是你必須比同儕更努力更用功才是
社會上專業人士的高收入
背後付出的努力與時間,都是超乎你想像
有時在抱怨收入不夠高時
更應該要檢視一下自己每天的時間運用喔
真正的高收入專業人士
連上FB發抱怨文的時間都沒有呢!
【5.靠創業、組織發展退休】
正確來說還不算完全退休
這次主角是 SPA連鎖店業主,52歲的林姊
聽她說每月淨利大約是 20萬
「老實說,我有時候更羨慕領薪水的美容師們。」
我們約在一家信義區高級下午茶店
「她們不用理解經營成本,不用理解股東的明爭暗鬥。」
「更可以說走就走,不用對其他員工與家庭負責。」
創業是條艱苦的道路,
從 19歲就在SPA店上班的林姊
特別有感觸......
「當初只是覺得自己開更好賺,
然後引進精油、其它療法。」
她吃到嘴巴都是奶油。
「也沒想過會變成連鎖店。」
「更沒想過創業是條不歸路。」
「一旦開始,你就沒有終點,
還要不斷面臨市場的考驗與改變。」
她吃著我不知道名字的甜點,
繼續說:
「你可以選擇放棄,但那時,你就失去一切了。」
「除了破產、負債,
更多是那些等你失敗人的冷嘲熱諷。」
林姊語畢,奶油還是沒擦掉。
另一位主角是壽險業協理,
67歲的海倫
從事壽險業 37年,組織(被動)收入約 50萬
「工作就是開心,有價值。」
海倫完全看不出來已經67歲,
應該跟她正面積極的心態有關
「因為我相信自己的行業價值,
它是真的在幫助我們愛的人。」
坐在海倫的辦公室,整面牆都是彩帶跟獎盃
當然對於站長來說是望塵莫及的
「當然,從業變成管理階,那又是完全不同的領域。」
她說:
「人永遠是最難處理的,因為很複雜,有情緒。」
「尤其是業績好,卻愛搞怪的,讓人頭疼。」
言下之意就是遇到了不少這樣的夥伴吧?
「再來就是股東會,一群男人爭權奪利,吃相難看。」
這點倒是跟林姊類似,
男女股東的想法真的大相逕庭
「也沒想過要退休,應該會做到不能做為止吧。」
「因為工作是如此的快樂。」
RRRRRR~~~好耀眼呀 (≧д≦ヾ)
「走銷售,建議還是要邊做組織。」
這是海倫最後的建議:
「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遠。」
「只靠自己銷售,是很難真正退休的。」
「因為你一但停下來休息,收入就中斷了。
當然兩位也異口同聲提過
創業跟組織最可怕的就是人散,一切就散了
【6.靠保險退休】
最後 2 位退休人士與工具出爐
有沒有跌破眼鏡呀?
讓我們看下去
58歲黃姊跟65歲許大哥
一位是家庭主婦,一位曾是公司老闆
兩位收入天差地遠
但退休卻都是靠保險
原來是早期有買了很多儲蓄、年金、還本保單
長年累積加上早年利率很高 (4~8%)
現在黃姊每年還本金有 60萬
許大哥財力雄厚,還本金更是高達 300萬
(我都覺得保險公司很想哭)
「真的是很幸運。」
我在黃姊家做客,位於中和的溫韾宅
「但年輕時真的很苦很苦,死都要存完。」
「還常常為了保費跟老公大吵。」
黃姊的老公在旁邊看報紙,笑了
「最苦的時候就是有房貸、
小孩跟照顧爸媽那時候。」
「也取消了很多張保單,但真的沒辦法。」
這也道盡了三明治族的辛酸血淚
「但撐過去了,就真的苦盡甘來了。」
「現在房貸繳完、孩子都成家立業,
保險也是我們最好的退休金。」
「隔壁鄰居買了很多股票跟基金,
結果在 2009年,賠了不少,連房子都賣了......」
黃姊老公沒講話,但也在點頭
彰化的許大哥更是有趣
除了還本金,更多的是保險的意義
「要保人都換成兒女了,
我跟太太只留了每年 150萬。」
(可惡!150萬講得跟150塊一樣,好爽RRRRRRR )
「現在也沒這種利率的保單,再買都是為了傳承。」
傳承?
「與其留房地產和現金
讓兒女反目成仇,保單更好控制呢。」
許大哥邊笑邊拿出一疊保單
「房地產跟現金很麻煩,
大兒子會覺得自己是長子,要分最多。」
「兩個女兒也會覺得自己最被疼愛,要分得多。」
「再好的兄弟姊妹情誼,
最終都會破滅在分遺產上。」
這句話,似乎也呼應著許大哥當年的故事
「保單就不一樣,受益人指定誰就是誰,
不會被特留分或應繼分影響。」
「簡單來說,我們夫妻倆要是覺得誰敗家,
一張都不留給他。」
許太太也笑著直點頭說:
「說來好笑,受益人未公布前,
兒女們可是各個孝順又積極,
把公司管理得有聲有色。」
而且許大哥很聰明,還留有遺囑,
以防來不及變更受益人
「遺囑很重要,但改受益人還是最快又療癒。」
遺囑日期只要比指定受益人日期晚,是可以蓋過保單受益人的喔!
(例如保單受益人是大兒子,但新遺囑寫到保險金都給女兒,便是以遺囑為主!)
原來除了安穩退休,更能富傳三代
最後,站長忍不住問許大哥
那疊保單價值大約多少?
許大哥笑說:「超過免稅額 3倍。」
(保單免稅額度目前是3,330萬 (☉_☉) )
雖然現在保單確實沒有這麼高的利率了
但在人口紅利損失的台灣社會
未來步上日本或歐洲一樣零甚至負利率的時代會來臨
20年後再看現在的3.8%或2.8%保單
就跟當年利率4~8%一樣令人稱羨吧?
===========
看完這次站長的採訪故事
站長歸納幾個重點
1.比起投資,
提升收入相對簡單重要
正確來說,靠投資賺錢要投入的時間也很長
同時也兼具一定風險
不如提高收入,這樣可以承擔更多投資虧損
2.調整自己的時間運用,
強化專業或興趣
我們或許無法成為師字輩
但可以提升競爭力或業務收入
3.衡量投資工具的風險與波動
年輕時可以盡量選擇高報酬高風險的工具
(期貨、當沖、外匯、積極型基金)
越接近退休年齡,越要減少風險
(儲蓄險、保守基金、無貸款房產)
4.創業或是組織管理被動收入高
同時也要承擔莫大責任與壓力
與其抱怨花時間抱怨慣老闆
可以思考若自己是老闆怎麼做會更好
同時也去了解公會、勞健保、勞基法等相關成本問題
說不定你就是創立幸福企業的好老闆
當然,最難處理的還是人
例如正在抱怨老闆的你 (咦?)
5.最後提醒
若有意規劃保單當作退休工具
必須注意兩個特殊事項
a)有家庭責任時,
盡量選 12年期以上儲蓄險
因為12年期以上儲蓄險,才有保障效果
例如年存12萬/20年
結果第一年就去世或殘疾,那家人可以獲得
12萬 x 20年 = 240萬的保險金
代表保險公司為您償付了原本20年你的家庭責任
12年期以下的保單只有退還保費喔!
不要因為差幾年負利而讓自己家人曝險
這個也是站長最常問客戶的問題
「存股票退休當然很棒,當您決定存20年中華電信。」
「結果存到第二年身故,或是不幸殘疾失去工作能力時,」
「請問中華電信會將剩下19年你要存的股票給您或家人嗎?」
站長相信不只是股票、基金
沒有任何商品具有當我們失去工作能力時
還有繼續幫我們完成規劃、照顧家人的能力
所以在選擇退休配置中
請務必搭配一張12年期以上儲蓄險
照顧我們走太早,或是活太久的風險
b)請幫您的長年期
儲蓄規劃做一個雙豁免
就是讓豁免 + 豁免
詳情請洽自己壽險業務
以上採訪僅為個案
並非投資建議喔
希望能幫助一些想規劃退休的朋友
關於「理財」,你可以懂更多:
- 幸福移居,退休新觀念!養老樂活村:每月 2 萬 包吃住、包玩樂,逍遙快活有尊嚴...
- 想老後生活 有尊嚴,至少要存 1 千萬!6 成台人存不到一半... 早 10 年準備 負擔少一半
- 沒有準備 1600 萬 不能退休...? 做到這 4 件事,只有 800 萬 也能安心退休!
- 月薪 32K 工作 5 年..公司已經幫你存了超過 10 萬的勞工退休金! 你咁知?
- 老公急著想退休,才發現每月收入竟少 6 萬元!2 方法檢視開銷,終於找到 這個財務漏洞...
本文授權自:快樂der乃皇包 / 撰文者:乃皇包
原文標題:10位退休人士,6種退休工具 (下)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murph ho
文章圖片來源於 shutterstock (純屬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