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常有人疑問:這家企業值多少錢?
雖然我們不是把整間公司買下來,而是買股票(當股東)
但是評價企業和評價股票是一樣的概念
評價股票的方法有很多種:
1.平均股利法
2.歷年股價法
3.本益比法
4.股價淨值比法
5.ROE法
6.配息折現法
7.自由現金流量法
8.預期報酬率R值推算法
9.外部股東實質報酬率K值推算法
10.市價營收比法 .........等
上面這些股價評價模式,很多是從外國的金融理論來的
外國人的金融知識比我們進步很多,如果可以的話
可以看原文網站、原文書、原文翻譯書
如果覺得比較困難,國內有一些作者寫的書也很不錯
他們有很多是學習外國的金融理論 然後以簡單、
平易的方式化為中文, 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經驗,
或許也修改一些參數,轉化成讓國內投資人容易吸收的內容,寫成書
感謝他們的努力,把價值投資的知識帶進一般人容易理解的領域
讓我們在投資上更可以做到"獨立思考"這一點!
其實,在知識的傳承上,
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雖非原創,但只要學習,並且互相討論
我相信是可以越來越進步的
各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
以上各種評價股票的方式,每一個方法都有他的優缺點
例如平均股利法,用來評價某些成長股就可能不適當
因為某些成長股在快速成長的階段,配發的股利可能不多
這樣以股利回推股價,會造成股價的低估
平均股利法最適用的就是像中華電信
這樣每年配發利息穩定的個股
這種個股也較符合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中所謂的雪球股
而本益比法,是一種很簡便的評價法,很多人都會使用
但有些景氣循環股就不適用 因為景氣循環股在過熱之時,
因為EPS很高 有時反而本益比很低 以本益比法估價容易過度高估股價
總之,要去了解每一種估價模式的內在意義,才不致於誤判!
在各種股票評價方式中
Emily最常用的股票評價方式是:
1.平均股利法
2.歷年股價法
3.本益比法
4.股價淨值比法
這5種方法, 幾乎在Emily之前寫"關於個股"系列的文章中重複的使用
原因是這5種方式計算簡易
其他的方法也是很棒的 "自由現金流量法"是法人常用的股價推估模式
這種方式準確度比較高 但計算方式比較複雜,也要給定一個未來的預估值才能算出
因此您如果像Emily一樣,非從事財務業務或就讀財務科系者
只要使用前5種方法即可 公式大家可以在網路上輕易的找到
下面只做簡單的介紹:
1.股利法(當期)
以個股今年的股利(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都算)
乘以15當"便宜價"
乘以20當"合理價"
乘以30當"昂貴價"
推算適合買/賣的股票現值
2.股利法(10年平均)
以個股過去10年的平均股利(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都算)
乘以15當"便宜價"
乘以20當"合理價"
乘以30當"昂貴價"
推算適合買/賣的股票現值
2.歷年股價法
以個股過去10年的每年最低價的平均值當"便宜價"
以個股過去10年的每年平均價的平均值當"合理價"
以個股過去10年的每年最高價的平均值當"昂貴價"
3.本益比法
統計個股過去:
"便宜價"=(最近4季的EPS+近10年平均EPS) /2 X 近10年每年「最低本益比」的平均值
"合理價"=(最近4季的EPS+近10年平均EPS) /2 X 近10年每年「平均本益比」的平均值
"昂貴價"=(最近4季的EPS+近10年平均EPS) /2 X 近10年每年「最高本益比」的平均值
4.股價淨值比法
統計個股過去
每年最低股價淨值比,並加以平均(中位數也可以),得出一個"歷年最低股價淨值比平均值"
每年平均股價淨值比,並加以平均(中位數也可以),得出一個"歷年平均股價淨值比平均值"
每年最高股價淨值比,並加以平均(中位數也可以),得出一個"歷年最高股價淨值比平均值"
最近1季的淨值*歷年最低股價淨值比平均值="便宜價"
最近1季的淨值*歷年平均股價淨值比平均值="合理價"
最近1季的淨值*歷年最高股價淨值比平均值="昂貴價"
結論
有網友大大可能想問 用5種方法,
估出5種不同的價格,要以哪一個價格為準?
由於各種評價模式各有優缺點 所以Emily會使用"混合模式" 就是--平均,
或取最大的幾個值和最小的幾個值平均
不管您喜歡使用哪一個評價模式為主,
或像Emily使用"混合模式"都可以 甚至比較保守、注重安全邊際的投資人
可以再設定更高標準的"安全邊際價格 把以上混合模式的值再打9折或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