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你可能還沒搭過,但美國街頭已經有越來越多自駕車出現,這次輪到了紐約市。
Alphabet(GOOGL)旗下的自駕車公司 Waymo 日前宣布,已於 2025 年 6 月申請紐約市交通局的許可,計畫於 2025 年 7 月在曼哈頓展開第一階段測試。初期雖然仍由人類駕駛員操作,但這一步意味著 Waymo 正在為未來的「全自動駕駛計程車」鋪路。
Waymo正式登陸紐約,從「有人駕駛」開始
Waymo 近日已向紐約市交通局申請測試許可,計畫自 2025 年 7 月起,開始在曼哈頓街頭進行 mapping(實地蒐集道路與環境細節,建構車輛用來導航與判斷路況的高精度地圖)與場域數據蒐集。不同於已在鳳凰城、舊金山等地提供全自動無人駕駛服務,Waymo 在紐約的初期測試仍會安排專業駕駛員在駕駛座上,以符合紐約州現行「不准無人駕駛上路」的法律規定。不過,Waymo 也明確表態,這只是邁向未來完全自動化營運的第一步,公司正同步推動州法修正,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取得合法無人駕駛權限。
紐約市考驗:世界最複雜城市是自駕技術的終極測場
這場測試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紐約市對自駕車來說具備高度挑戰性。紐約市是美國五大行政區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根據2023年數據估計,紐約市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有 10,720 人,台北大約是每平方公里有 9,100 人。加上紐約市交通狀況複雜且隨機性強,行人、腳踏車、送貨車輛與突如其來的施工封路,讓演算法需具備遠高於一般城市的即時判斷能力。Waymo 雖然過去已在舊金山、洛杉磯等城市成功部署無人車,但紐約將會是其技術實力的一次考驗。
Waymo 並非初次踏足紐約,早在 2021 年,公司便曾短暫進行過人工駕駛的測試,用以蒐集冰雪天氣下的行車資料。而這次的回歸, Waymo 想要將自駕叫車服務 Waymo One,從目前每週在全美四大城市(鳳凰城、舊金山、洛杉磯、奧斯丁),推進到紐約這個具全球指標意義的都市市場。
法規是最大障礙,監管風格恐拉長落地時間
不過,要讓 Waymo 順利在紐約落地,挑戰遠不只交通環境。最核心的變數之一是「法規」。截至目前,紐約州依然禁止無人駕駛車輛上路。雖然 Waymo 正積極與州議會協調修法,但紐約向來以保守監管著稱,過去甚至要求測試自駕車時需有警察跟車護駕,連 Cruise(通用汽車 (GM) 旗下自駕車公司,2024 年 12 月宣布全面終止 robotaxi 開發與營運資金)等大廠都一度放棄紐約市場,轉向更友善的地區布局。這代表 Waymo 的落地進程,未來仍可能受到政治因素與市民觀感所牽動。
安全數據亮眼,但信任仍是棘手問題
「信任」是自駕車營運的關鍵變數。根據 Waymo 2025 年 5 月發表在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Journal 的官方研究,在與行人、自行車及機車等「脆弱道路使用者」互動時,行人受傷事故減少約 92%、自行車與機車受傷事故各減少約 82%;交叉路口受傷事故整體減少約 96%;而嚴重傷害事故則減少約 85%。儘管這些安全數據亮眼,但過去幾起如 Cruise 在舊金山撞到行人的事故仍對公眾信任造成考驗,因此 Waymo 必須在技術過關之餘,加強與社會大眾及監管單位的透明溝通,才能真正建立並維持市場信心。

營運規模擴大,資本市場給予高度關注
從投資角度來看,Waymo 是目前少數已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運營的自駕車公司。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其車隊已達約 1,500 輛,在鳳凰城與加州地區有穩定營收基礎,甚至未來預計導入 Zeekr RT 平台車型,以降低運營成本、擴張城市部署。在 2024 年底完成 56 億美元募資後,Waymo 估值來到約 450 億美元,已成為 Alphabet 旗下除了廣告與雲端之外最具潛力的業務之一。
對手環伺,領先不代表穩贏
當然,競爭者也不是省油的燈。Amazon 旗下的 Zoox 正建構量產自駕車廠,特斯拉也宣稱將於 2025 下半年推出其 robotaxi 車型,預計採用與 FSD(全自動駕駛)深度整合的「無方向盤設計」。這意味著,Waymo 必須加快在重要城市的合法部署,才有機會鞏固其技術先發優勢。
紐約是 Waymo 的轉捩點
總結來說,Waymo 在紐約的登場,是一場技術、政策與社會接受度的綜合考驗。這不只是企業的測試,更是自駕車是否能在世界最複雜城市立足的象徵性事件。如果 Waymo 能成功穿越法規障礙、在紐約打造穩定的無人車營運體系,那麼它將不只是 Alphabet 的創新實驗,更可能是下一個長期成長引擎。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以伊戰爭升溫,美股陷入震盪,逢低布局的機會來了?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