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隨著AI伺服器滲透率逐步提升,耗能與電費勢必會成為各家企業重視的議題,這將為電源供應器、BBU與被動元件等產業帶來巨大商機。投資人可關注技術較領先有望優先受惠的公司。
撰文:股他命
輝達(Nvidia)最新一代晶片GB200在歷經多次遞延後,終於即將在2025年第1季正式推出。相較於H100、H200晶片功率最高約700W,GB200晶片大幅提升至1,200W,使GB200整個系統的功率高達144kW(千瓦),比傳統伺服器約20kW提升數倍,讓相關電力系統與設備概念股迎來新的商機。
搭載GB200晶片的伺服器和傳統伺服器最大的差異在於電力系統採用備援電力模組(BBU),而非一般伺服器所搭載的不斷電系統(UPS)。備援電力模組顧名思義就是能在供電系統發生異常、外部電力中斷時提供資料中心和關鍵設備電力,確保存儲系統將資料輸入至磁碟,避免因資料遺失或不完整而使硬碟受損。
BBU採用鋰電池 轉換效能與壽命更佳
備援電力模組還有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特點,就是它採用的電池是鋰電池,而傳統不斷電系統則是使用鉛酸電池。鋰電池的成本雖然比鉛酸電池高出不少,但它的轉換效能、輸出功率與使用壽命都比鉛酸電池更好,且鋰電池的重量比鉛酸電池少了將近70%、體積也縮小50%,更符合AI資料中心的需求。
目前市場預期2025年輝達將出貨至少4萬櫃以上的GB200、GB300,GB300的規格雖然尚未定案,但理論上功率會比GB200增加至少20%以上。根據伺服器鋰電池模組的報價大約是每千瓦150美元,以及GB200一個Rack(伺服器機架單位)大約需要功率達150kW的備援電力模組、GB300則以180kW進行估算,2025年光是輝達的AI晶片所搭載的鋰電池模組產值就高達台幣300億元。
除了備援電力模組,輝達也會導入超級電容的設計,讓AI伺服器在用電高峰時更不容易遇到跳電或是斷電的問題,並提升整體耗能表現。超級電容目前廣泛應用在電動車與大客車等產品,雖然它的進入門檻不算高,不過輝達目前唯一認可的廠商只有日本的武藏精密,台灣廠商最快須等到2026年才有機會切入供應鏈。
2025年在AI伺服器進一步放量、且晶片效能也大幅升級的帶動下,耗能問題勢必會變得越來越嚴重,讓各家企業必須升級電力系統的規格以降低AI的耗能成本。本文附表中列出台灣相關供應鏈,主要包含電源供應器、鋰電池模組與超級電容相關概念股,並從中挑出3間營運較具潛力的公司,分別是台達電(2308)、新普(6121)與AES-KY(6781)。
台達電:寡占電源供應器市場
台達電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廠,公司在伺服器、散熱、電源供應器、功率電感與電動車等領域都有布局,是技術領先且成長性相當多元的一間公司。
受惠AI伺服器電源供應器的瓦數從3,000W提升至5,500W,使產品報價與毛利率提升,並讓台達電得以憑藉技術優勢拉開與同業間差距,電源供應器市占率維持超過50%水準,營收占比可望由2024年的5%翻倍成長至2025年的10%。另外台達電目前也掌握完整的水冷散熱解決方案,公司將搭配其他AI產品一起出貨給客戶,可望帶動2025年整體營收達到雙位數成長。
技術面可看到台達電近期股價回到接近前高的位置,短線上因量能較不足,缺乏支撐股價過高的動能,可待後續若有回測季線與年線位置並守穩再逢低布局。
新普:BBU營收挑戰年增30%
新普是鋰電池模組的龍頭廠,過往產品大多應用在筆電、平板與手機等消費性電子領域;近年來公司嗅到AI商機,因此目前也有出貨LEV(電動自行車電池模組)及BBU等產品,營收占比已逐步提升至15%。
2025年受惠資料中心BBU需求大幅增加,公司掌握從電芯、電池系統軟體設計到硬體製造的技術能力,成為客戶主要合作對象,相關產品營收可望年增30%以上,成為營運成長的一大動能。另外,因Windows 10會在2025下半年終止技術支援,在AI PC功能越來越多元的帶動下,有助筆電換機需求增加,並帶動鋰電池模組拉貨量同步成長。
技術面可看到新普近期股價在月線上下徘徊,短線上若有向季線與半年線回測並守穩,則將打出第2隻腳,有助股價醞釀向前高反攻之動能。
AES-KY:電池模組獲輝達認證
AES-KY是新普的間接子公司,主要生產高功率客製化的電池模組,產品應用包含電動自行車與資料中心BBU。AES-KY因本身有建立電池零組件的生產線,使公司能以更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爭取訂單,並將整體毛利率維持在35%以上的高水準。
AES-KY年營收規模約100億元上下,是少數通過輝達認證的供應商,目前已有針對相關產品開始生產;若以AES-KY負責供應輝達BBU電池模組訂單的10%估算,年營收貢獻可望達到30億元。除了輝達,公司也有接到其他客戶的BBU訂單,預期2025年將開始放量並貢獻營收,推升未來2年營運維持高速成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2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