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長期投資人除了要具備耐心,用時間放大複利的效果,同時也要保持一定的警覺性,適時檢視持股的經營狀況,才能維持投資組合的健康,讓獲利走得更遠。
撰文:吳宜勳
股票市場中,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市場會持續變化」。不斷變化的環境使我們很難用一成不變的方式來應對,每間公司也都需要因應環境來調整產品與未來的走向,好公司不僅要能穩定獲利,且必須要有快速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才不會在景氣的波動中被淘汰。
雖然長期投資的核心思想是持有股票不輕易賣出,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市場和公司的動態。適時檢視所投資公司的經營狀況,有助於維持投資組合的健康。
維持獲利能力是關鍵 從基本面判斷是否停損
公司獲利能力是營運效率的重要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則反映了公司對股東資本的運用效率,而毛利率則是一家公司護城河的象徵,這些都是在長期投資中不可忽視的關鍵數據。
在我的持股中,也有過往表現優異,但近期出現衰退的個股。舉例來說,詩肯(6195)是我2018年就買進並持有的公司,其股本約5億元,為品牌家具連鎖企業、家具產業的下游通路商,過往的ROE與每股盈餘(EPS)都還算穩定,直到2023年才有較明顯地衰退。
但我並沒有在當下就進行換股,畢竟該公司過往的表現是好的,仍可再觀察一陣子。直到2024年第2季的財報看到EPS是‒0.15元,我才認真思考是否該將資金換到其他更穩健的公司。
雖然在我持有期間,帳面上的含息報酬仍是獲利的,但我將這樣的操作稱為「停損」。我喜歡用基本面的數據作為停損的判斷準則,而不是依據股價。
詩肯在2021~2023年的毛利率分別是57.2%、55.5%、54.2%,雖然減幅不大,但ROE與EPS都有向下的趨勢,2024年上半年過完,仍看不到明顯回升的曙光,故選擇先停損,待之後公司的營運體質有好轉後再評估是否買回。
通常在公司營運不佳的時候停損,股價表現也不會太好,但我們很難預測一間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與何時會遇到逆風,透過基本面的數據來判斷是個好方法,雖然是落後指標,但至少有一套自己的判斷邏輯。
第2個例子是禾瑞亞(3556),其為觸控面板的IC設計公司,股本約6.4億元,2014~2018年都是穩定獲利的好公司,而我在2019年買進並持有。該公司在2023年遇到逆風,第4季提列了庫存跌價損失,使整年度的EPS只剩0.97元,遠低於2022年的5.12元。
雖然2024年第1季與第2季獲利有逐漸回升,但仍低於同期,顯示終端需求沒有顯著回溫的跡象,故讓我有了「停損」的念頭。同樣地,持有期間的含息報酬也是獲利的,但不確定公司的體質何時可以好轉,就依季報的數字作為判斷會比較客觀。
大公司逆風可能是買點 小公司連續衰退易受重創
當一家公司遇到逆風時,我通常會選擇多觀察幾個季度,以評估公司是否能隨著大環境的變動做出有效調整,至於需要觀察多久,這取決於公司的規模(如股本大小)以及其在業界的市占率。
一般來說,規模較大的公司通常具備較豐厚的資本和資源,能夠在面對逆風時有更大的韌性和應對能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股價處於低位,分批買入可能是一種實現價值投資的策略。
相較之下,規模較小的公司在面對持續幾個季度的獲利衰退甚至虧損時,往往更容易受到重創,由於資本和資源的限制,小公司在逆風中恢復的速度可能會較慢,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重新走上正軌。因此,對於這類公司,投資人需要更加謹慎,不僅要觀察公司能否迅速應對挑戰,還需要衡量其是否有足夠的資本度過困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10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