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英文能力通過檢定才能畢業
一直是近年來各大專院校
實行已久的規定
但最近有政大學生向法院提起訴訟
反對這項畢業門檻
雖然結果敗訴
但大學生想提升英語能力
除了靠檢定外
還有哪些方法呢?
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系所司徒達賢教授
去年就撰寫過一篇文章
講述他學習英文的方法與歷程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提升大學生英文程度
不只是英語授課一種途徑
近來許多人關心提高大學生英文程度的方法,
也有不少學者寫文章提醒
大家英文能力對國家及個人競爭力的重要性。
我個人認為英文能力十分重要,
而且認為提升大學生的英文程度,
也不只是英語授課一種途徑而已。
五十年前政大企管系
英文課就以全英語授課
五十年前我考進政大企管系。
當時課程安排十分自由,
各系享有相當的自主性,
因此在系主任任維均教授的規劃下,
企管系可以充分落實英文能力的強化。
我們大一、大二每學期
各有四學分的英文課(每週兩個上午),
精讀課本,並由鈕李琳教授全程以英語授課,
每週另有課外閱讀,而且要用英文寫摘要報告。
鈕老師學問好、要求嚴格又有愛心,
上課時偶而會要求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因此我們上課時都感到壓力很大。
當年各校受教於她的人很多,
而她人生最後的日子幾乎全都給了政大企管系,
是我們的福氣。
大學前三年
每週兩小時英語會話
大學前三年每週還有兩小時英語會話,
同學分成小組,由美籍教師上課。
此外大一有四學分英文文法,
大二有四學分英文作文,
大四還有商用英文。
在課本方面,在系主任要求之下,
主要課程大部分都用原文課本,
包括經濟學、會計學、數學、
行銷學、管理學、工業工程、作業研究等,
我們都必須用心研讀原文課本。
其中大一經濟學除了每章
要交英文摘要之外,
甚至要求考試時一律以英文作答,
以中文作答不計分。
這樣的訓練
到美國讀 MBA 仍不足
在這樣的訓練之後,
我到美國讀 MBA 的第一學期,
在聽力上還感不足。
當時個性比較積極外向,為了強化英語能力,
除了平時儘量找美國人聊天講話之外,
也參加了許多次學校安排的外地家庭住訪,
了解美國一般人的生活與想法。
用英文來思考
與「會話」層次完全不同
在讀博士班時,
由於我主修的「策略」和「組織」這些領域,
用到的數學或統計很少,
大部分的學習與研討都必須依賴文字閱讀,
尤其是經典的書籍,讀起來十分辛苦,
理解力及速度都是問題,
但讀過許多這類書籍以後,
才漸漸體會到美國學者
如何用英文來思考與表達較為深入,
或邏輯嚴謹的論述,
而這是與「會話」層次完全不同的。
回國後不久,
曾應邀至馬利蘭大學台北分校
(主要是為在台美籍人士進修學分之目的)
以英語授課一學期,
待遇不錯,值得為這門課特別準備。
後來因為斷交,該校結束在台業務,
我從此再也沒有使用英語授課。
四十年來,我的觀念、詞彙,
以及論述推理方式都已經高度「本土化」,
很多知識的內容也不是來自英文的文章,
因此已經很難用英語來上課了。
提升年輕人英文能力刻不容緩,
多管齊下,效果才更顯著。
歡迎按讚:
加入Line好友,即時追蹤更多理財好文!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