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是否曾在逛街時,
被餐廳櫥窗中栩栩如生的美食模型所吸引,
進而入內消費?
這小小的模型,看似不起眼,
在日本每年卻能帶來 10 億日圓
(約新臺幣 2 億 7 千萬) 的商機,
成為另類的「美食奇蹟」。
誰也想不到,「吃不到的美食」,
也能賺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中午時分,
大批外出覓食的上班族及往來遊客,
或走或停、張望著異國料理店林立的美食街,
煩惱著到底要吃些甚麼,
這時,設有一盤盤栩栩如生的
食品模型櫃位的店家前,
總能吸引最多人駐足、點選。
傳承日本技術
臺灣食品模型名揚海外
當然,臺灣也跟上這波熱潮。
「三十幾年前環河南路市場、
西門町附近的大型餐廳,
就引進日本蠟製的食物模型,
這算是臺灣導入食品模型的起源,」
台灣岩井實業有限公司總監陳建安分享。
在當時,食品模型「真假難辨」的設計,
相當吸引臺灣民眾關注,不少店家也發現,
擺放食品模型確實能刺激顧客入店消費,
也因此食品模型需求不斷增加,
投入模型製作的企業因此增生。
台灣第一家食品模型公司
台灣西京食品模型
就是看中臺灣食品模型市場發展性,
台灣西京食品模型 1996 引進日本技術,
成為第一家擁有食品模型製造能力的公司,
負責人廖怡寧表示,
不僅幫美食街、百貨公司等餐廳客製化餐點模型,
也培育許多專業人才。
據瞭解,全臺灣五間食品模型企業中,
就有三家曾在台灣西京待過,
不難看出該產業的發散性。
看的饗宴
一碗麵能吃四、五年
其實,提到食品模型技術的精髓,
放諸世界都是同一項,
就是要讓菜餚模型跟真的一樣。
這說來簡單,
但「如何像」卻是製作者證明功力的時候。
陳建安笑說,
「其實模型的製作,就跟做菜是一樣的繁複」
以豬排飯為例,每家炸出來的豬排都不盡相同,
所以都會要求業者提供餐點,
先拍下業者菜色擺盤,後將豬排灌模,
把豬排外表紋路、大小記錄下來,
風乾後,填入矽膠當主體,
後烘烤、塗漿、風乾到裝飾,
經多道程序才能完成一組精美模型。
一個作品
平均要花 3 - 4天
「由於是分工製作,從找素材、開模,
一個作品平均要花三至四天完成,
模型費用也是根據素材的複雜性判斷。
以叉燒拉麵來說,製作費用約三千多元。」
陳建安表示,
該企業最好的時期,每月營收可達百萬以上。
3D 列印取代食品模型?
上色細膩度輸人
模型製造師:影響僅 5%
正當 3D 列印技術趨至成熟,
不管是塑膠、金屬甚至玻璃材質,
只要給它一個指令產品就能快速製成,
成為未來模型領域的革命產物,
而它,是否可取代食品模型呢?
食品模型除了隨著餐飲市場消長外,
面對 3D 列印等新科技崛起、
中國大陸低價品衝擊下,
臺灣食品模型市占率似乎會受到波動。
標榜快速成型技術的 3D 列印,
常見於工業設計或模具上,
它主要是使用塑料或粉末狀金屬材料,
透過逐層堆積來製造出產品,
像是飛機零組件、假牙材料、
義肢護具等都能看見其蹤跡。
用上色功力
打趴 3D 列印衝擊
而近年,3D 列印的使用範疇也橫跨食品模型,
開始有店家會透過 3D 列印製作樣品。
不過,實際採訪第一線的食品業者,
是否會擔心 3D 列印影響業務後發現,
答案幾乎是否定的。
「要說影響占比,
大概就 5%而已」
台灣西京食品模型負責人廖怡寧分析,
「如果要說影響占比,大概就 5%而已吧。」
她認為食品模型與 3D 列印最大的差別,
就在「憑空」製作的落差。
食品模型的製作都需要實物翻模,
才能抓住物品表面的孔隙紋路和大小,
而 3D 列印則可以虛構,
但能做到多細緻、多擬真,就各憑本事了。
3D 列印拚速度
卻無法疊出真實透度
這觀點台灣岩井實業有限公司
總監陳建安十分贊同
他認為 3D 列印拚的是速度,
它可以很快地打出物品的形狀,
但是它無法疊出真實透度,
外表只能和圖片類似罷了,
再加上現階段 3D 列印單價較高,
所以目前發展性有限。
食物模型的細緻程度
常常讓人大開眼界啊!
歡迎按讚:
加入Line好友,即時追蹤更多理財好文!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