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你是否常聽到股市分析師說:
「拉回就是買點、反彈就是空點」?
很多人聽到拉回就是買點之後,
只要看到股票或期貨下跌就立刻買進,
甚至越跌越買⋯⋯。
不如預期被套住之後就會怪罪分析師,怎
麼可以欺騙我的感情。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就是不論拉回或是反彈後,
價格的確立都需要經過「測試」
其實,這些分析師少說了一個重要關鍵 -
就是不論拉回或是反彈後,
價格的確立都需要經過「測試」。
分析師應該這樣說:
「拉回時要留意是否有出貨與賣出力道,
沒有的話改為留意拉回止跌後再度上漲時的價格力道,
有多方表態時在順勢進場即可,反之亦然。」
反彈不能立即作空,
要留意一下上面的壓力是否還是壓力,
如果壓力還是壓力就一定會出現向下站不回支撐,
以及長黑K棒漲不動的日線表態,那時候再伺機進場。
他們沒說清楚最重要的部分,
即是支撐壓力最重要的環節,
測試是需要時間和表態的。
股票和期貨的拉回與反彈測試,
表態方式截然不同。
這個「測試」也就是
老外常說的 Pull-Back effect(拉回),
股票和期貨的拉回與反彈測試,表態方式截然不同。
「投資性商品-個股」是以長期投資為目地,
因此股票的拉回整理即為支撐的「測試」,
長時間下,反倒容易醞釀買氣,
股票多數投資者,是看好這間公司的未來,
才會選擇買進股票,
股票看漲是市場最基本的要求與需求,
所以當大型公司(例如日月光)因為消息面的影響下跌,
而非實質面長期虧損,股價跌到低點不再跌的時候,
繼續經過一段時間整理與支撐測試完成,
反而容易成為另一波多方上漲的開始。
「投機性商品-期貨」,
期貨性質和股票完全不同,
期貨當沖交易的過程總是和時間賽跑。
股票是拉回越久測試支撐越好,
越容易吸引想要逢低買進的人聚集買氣。
但是在期貨當沖操作時,
遇上拉回太久指數漲不動,
反而讓市場上等待作空的投機者將蠢蠢欲動,
稍不留意,就會被空方一腳踹下,讓指數一瀉千里。
大盤日線一路上漲 不是好事,為什麼?
另外,大盤日線如果一路上漲完全不拉回整理,
或是拉回幅度很小,沒多久又立刻陡峭上漲,
這當然是超級強勢的多方趨勢,
但從另一方面思考,
這種永遠不回頭的上漲通常不是好事,為什麼?
因為這通常是法人大戶故意作價不讓一般人上車進場,
所以拉得又急又快,完全不停下來讓你有機會買到,
才會走一波到底的態勢。
既然是一波到底,顧名思義,
一旦漲到底之後不再繼續上漲,
通常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
然而,如果你已具備了支撐與壓力「測試」的觀念,
不只可以搭上飆漲的順風車,
當跌破關鍵支撐後還可以賣在正確的位置,
不讓獲利回吐。
為了不要再發生被分析師欺騙感情的憾事,
請不要盲目追價,試著給盤勢多一些時間確認,
學會去判斷拉回與反彈該有的格局概念,
才能作為操作的進出場準則。
(
凡事不過三
中國人一向很注重「三」這個數字,
例如「一代當官三代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事不過三」、「貧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甚至連婚姻上,
男女雙方差三歲都不見得是好事⋯⋯,
這自古以來反應在人性上的數字
也可印證到投資操作上。
支撐與壓力的論述中
3 是一個神奇數字。
下圖我舉出 2016 月 10 月 27 日的
台指期 1 分 K 線圖為例
(短線當沖看1分K線圖對價格的變化最為敏銳)。
早盤快速跌勢後,10:10 出現第一個低點 9261,
然後隔了 3 分鐘再度破低出現低點 9260,
有沒有發現這個低點
只比前一個低點小小跌破了 1 點而已?
繼續看下去,9260低點出現後再隔3分鐘,
指數又回來測試了一次低點 9261,
然後右邊那根K棒同樣在測試 9261 低點,
隨後立即拉了 15 點上去,
就沒再跌破 9260 這當日最低點。
這是很短線的「測試」,
這個低點的測試只花了 8 分鐘就確立,
而且 9261 這個支撐位置剛好測試了 3 次,
這是純粹從價格的 K 棒去研判測試的結果,
如果沒有仔細看還真不容易看得出來。
如果 9260 這個低點可以確立
(稍後指數過高就能確立低點形成),
就可以摸底,9260 即為作多的停損點。
同樣的一張圖,
還可以再舉出一個比較容易判斷的圖例。
當日稍早 10:13 已出現低點 9260,
然後就開始進行打底測試,
一直到 11:06 測試完成,開始繼續向上反彈。
有沒有發現近一個小時的打底時間哪裡出現了支撐?
有3個時間點出現了 9268 的低點不破:
10:46, 10:47, 和 11:06。
這三根 K 棒的低點都剛好拉回到 9268 就止跌,
代表有人在 9268 買進不讓你跌,
既然有人買就容易形成支撐,
通常在底部時,拉回測試價格越多次,
代表這個底部與低點越扎實,
有人認同買進同個支撐點位,支撐就容易形成。
突破壓力後就不該再跌破支撐;
跌破支撐後就不該再突破壓力!
上述兩個例子,都剛好經歷過 3 次的測試,
甚至極短線的測試也只剛好花了 3 分鐘,很有趣吧?
不過這個事不過三並非聖經寶典,
它不是永遠一成不變喔,
上述例子只是提供趣味性參考,
他經常發生,卻不是千篇一律,
讀者還是要以本章的 4 步驟
作為支撐與壓力的主要判斷!
很多書本會在支撐與壓力這個章節裡
討論「假突破? 還是破底翻?」,
我喜歡簡單一點,
所以下面用兩句話來回答
如何判斷是「假突破? 還是破底翻?」:
「突破壓力後就不該再跌破支撐;
跌破支撐後就不該再突破壓力」
本章主要讓初學新手對支撐與壓力有初步的概念,
進階內容將在下一篇詳細說明。
沒有一種方式能夠準確無誤地預測出支撐與壓力。
我們不需要在投資市場裡
要求自己永遠站在方向對的一方,
重點在於要擁有修正錯誤的能力。
當支撐不再是支撐轉為壓力,
危機和財富的轉換就在一瞬間,
操作是遊走在相對論上的空間與力道美學。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加入Line好友,即時追蹤更多理財好文!
本文由 股市咖啡館 Stock Café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