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股要泡沫了嗎? 2 原則教你聰明搶賺泡沫財
台股近期出現一波千點修正,部分投資人開始擔心股市泡沫是不是來了。究竟泡沫是什麼?會不會來?投資人又該如何避開泡沫破滅風險,同時還能在泡沫破裂前搶賺一波泡沫財呢?
台股在 7 月 31 日創下今(2023)年以來新高 17,463 點,不過當日爆出 4,922 億元的天量,高低震盪近 400 點收黑,當天多檔主流 AI 概念股紛紛中箭落馬,不少網友甚至喊出「今天是台灣 BI 日」,原先的當紅炸子雞 AI,變成讓不少投資人感到 BI(台語悲哀的意思)的元兇。投資人的 BI 與擔心似乎還沒完,7 月底台股的巨量震盪之後,指數開始出現一波急速下修,到了 8 月中旬,指數轉間眼已經自今年最高點下修超過 1,000 點。
市場價格遠大於資產價值即容易形成泡沫
雖然上述急跌千點的場景,已經讓不少主動型投資人招架不住,但這其實還算不上是泡沫,怎麼說呢?
白話來講,所謂泡沫,尤其是金融資產泡沫,其實就是市場價格遠大於資產價值的一種現象,當泡沫吹得越大,風險就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市場價格往往會出現崩跌,直到市場價格遠遠低於資產價值為止。
歷史上有幾個著名的泡沫事件,這邊就舉「南海公司泡沫事件」為例。在西元 1711 年左右,當時正值大航海時代,歐洲掀起一波投資美洲這個新世界的熱潮,登記於英國的南海公司就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成立,表面上,南海公司是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的特許貿易公司,實際上,這間公司協助政府對民間融資。正因為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走得很近,使得投資人對其「膨風」獲利前景的說法,覺得言之有理,南海公司股票開始受到市場青睞而大漲,一度引發當時英國社會「醫生不看病人、店家不做生意」,只為了搶購南海股票的驚人亂象。最後因為南海股票實在太膨風,股價漲得不像話,英國政府終於被迫出面管制,股票瞬間由搶買變成搶賣,泡沫宣告破裂。這場南海事件造就了南海公司股價在 3 年之間,由 100 英鎊上漲至 1,000 英鎊,然後就又跌回 100 英鎊附近,怎麼上去、怎麼下來,也讓許多投資人夢碎。
2000 年網路泡沫,股市雪崩式下跌
類似狀況在美股與台股市場中也都曾經發生過,在 2000 年網路泡沫時期,當時不少投資人不太看基本面,只要聽到某某公司和「電子商務」有關,是供應鏈當中的其中一家供應商,也不管實際業績多少、占了公司營收多少比重、毛利率如何、有沒有賠錢在賣,反正投資人就是一窩蜂跳進去,先買再說,不怕買太貴,就怕搶不到股票。
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美國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Nasdaq)指數由 1999 年初的 2,300 點,上漲至 2000 年 3 月 10 日的 5,048 點新高,大漲超過 1 倍,之後泡沫破裂開始一路下跌,到了 2001 年 9 月 21 日指數已經只剩 1,423 點,雪崩式的下跌相當驚人。
至於台股,在 2000 年初網路泡沫鼎盛時期,本益比曾經高達 57 倍,不過不到 1 年的時間,在 2000 年的 12 月,大盤本益比只剩下 14.84 倍,那段時間指數從 2 月近萬點的高檔,一路下跌到年底只剩下不到 5 千點。
AI 大趨勢長達 10 年,談泡沫言之過早
看完美股與台股的例子,投資人是不是也會擔心台股今年上半年興起的一波 AI 浪潮,號稱是新一波的科技革命,會不會也掉入「泡沫」的命運?
投資市場的普遍看法是,今年 ChatGPT 興起一波熱潮,帶動生成式 AI 領域的「起飛」,也讓各種 AI 商機應用充滿了想像空間。雖然市場開始出現投機炒作氛圍,部分個股的股價倍數大漲,短線有「漲過頭」的現象,不過不少法人認為 AI 是一個長達 10 年以上週期的大趨勢,類似 1996 年至 1997 年的個人電腦興起時代,或是 1998 年至 2000 年的網路泡沫熱潮的初始階段。
根據法人估算,近期 AI 熱潮推動台灣科技股未來 1 年的預估本益比,已經從去年最低的 10 倍跳升至近期的 20 倍,但相較於個人電腦時代,科技股的預估本益比從 11 倍攀升至 42 倍,或網路泡沫時期,科技股的預估本益比從 22 倍大幅攀升到 73 倍,目前 AI 類股的評價雖然不算是便宜,但說 AI 族群已經形成一個巨大泡沫並且即將破裂,這樣的說法似乎也言之過早。
以目前狀況來看,台股相較 2000 年網路泡沫時的最高本益比以及拉回幅度,應該還不是太大的泡沫,法人仍然普遍看好生成式 AI 應用在未來的極大潛力與商機,因此,投資人也無須因為近期的拉回就過度悲觀。
遵守 2 原則,題材股向下修正也能賺
至於如何在泡沫還沒大到破裂之前賺到泡沫財?有 2 個大原則可以供主動型投資人參考。
原則 1:等待「拉回量縮價穩」的進場點,考慮逢低分批酌量布局。
一般來說,具有實質商機的熱門題材,在看到實際業績發酵之前,資金追逐的是「本夢比」,到了財報見真章的階段,則會回歸實際的成長性表現,進行本益比評價。
以此波 AI 題材為例,前一波瘋狗浪一般的大漲,走的比較像是本夢比題材,之後陷入急速拉回整理走勢,投資人可以藉由籌碼與技術面輔助,考量在拉回量縮而且價穩的時候,分批酌量進場。
原則 2:設定適合自己的停利、停損點。
由於熱門股的波動幅度往往不小,建議投資人善設停利止損。主動型投資人可以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度,針對熱門題材進行適當的資金配置,而這類投資人主要是要靠「選股」、「擇時」來達成獲利目標,為了避免抱上又抱下的狀況出現,可以設置停利目標。更重要的是,建議投資人要設定「停損」機制,舉例來說,如果本身無法承受個股下跌 2 成以上的話,止損點就可以設在 2 成或者 2 成以內,千萬不要戀棧,以免越陷越深。
總之,把握「拉回量縮價穩」的逢低分批進場機會,同時設定好適合自己的停利停損點,能將風險控制在個人可以接受的範圍,也有利於主動型投資人聰明搶賺泡沫財。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