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鋸齒形結構:未來五年的零售業」
它改變我對人生和投資的觀念,
分享給各位,希望能幫助各位過更美好的人生!
你能預測 5 年後市場
會產生什麼變化嗎?
最近,“得到” APP 上就有這樣一篇文章的活動分享,
作者是寒武創投創始合夥人韓冰,
他為我們獨家解讀了一下未來 5 年的市場消費和投資趨勢。
韓冰有 6 年的一線天使投資經驗,
對消費、零售領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提出了一個自己的設想,
未來零售業會出現一種新型的“鋸齒形”結構。
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鋸齒結構上分成
剛需類商品和小眾品牌
這個結構裡,在鋸齒底部的是剛需類商品,
包括耐用消費品,很大一部分的快速消費品,
還有很多IT產品,
它們占了消費品市場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特點呢,就是CP值極高。
而在鋸齒頂部,是按各個維度劃分出來小眾品牌,
每個維度都是一個鋸齒的尖。
對這些品牌來說,價格不是區分它們的主要指標。
這些品牌通過自己獨特的管道、打法、定位,
能鎖定少則幾千、多則幾百萬的忠實用戶,
然後對這些忠實客群提供更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我們的 2 種思考系統
影響了購買行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構呢?
因為我們大腦有 2 種思考系統,
思考系統影響了我們的購買行為。
暢銷書《思考,快與慢》裡是這麼說的:
人類的大腦由兩個系統組成。
一個是敏銳的、隨時線上、耗能少,
但是容易受偏見影響的系統 1。
另一個是理性的、懶惰的、能耗高的系統 2。
當遇到大量的資訊的時候,
系統 1 負責找出最重要的資訊,然後讓系統 2 去處理。
而在一般情況下,系統 2 都處於休眠狀態,
因為系統 2 耗能太高,沒有那麼多能量供給它。
這也符合我們生物進化的要求。
鋸齒結構的形成原因在於
我們的 2 種思考系統
放到商業領域也是一樣。
當我們面對不斷增加的新品牌、新商品的時候,
大腦沒辦法把有限的關注度平均分配到所有商品上,
所以絕大多數商品都不會引起大腦系統 2 的興趣,
就變成了低關注度商品。
在這些商品當中,很多都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
因為太常見,人們很難去調動大腦,
細細體會其中的差別。
只是隨意地通過系統 1 來做判斷。
以系統1思考時,價格優勢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商品的 CP 值就非常重要。
所以韓冰認為,未來在這個領域當中,
缺少資源的新玩家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今後是少數幾個大玩家的爭霸賽。
在這個戰場裡,沒有任何技巧可言,
一切都是最直接、最慘烈的比拼。
那麼對小玩家、新玩家來說,還有沒有機會呢?
機會又在哪裡呢?答案是有機會,
機會就是建立各種小眾品牌。
這些小眾品牌,可以通過各種維度劃分出來,
極致個性、極致體驗。
如果能吸引大腦的系統二來關注你,
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附加產品資訊,來吸引特定客群
但是,怎樣才能吸引大腦的系統 2 來關注自家的小眾產品呢?
韓冰說,可以借助產品本身附帶的資訊,篩選客群。
比如紅人電商,
就是在商品自有性質的基礎上增加了
紅人的人格特色、社會化特色。
再比如事件行銷,就是用突發的事件來增加不確定性,
吸引人注意。
韓冰說,用這種方法,
對附帶資訊不感興趣的客群會被過濾掉,
而一小部分被這些附帶資訊吸引的客群呢,
就會成為這個品牌的粉絲。
總結
總結一下,韓冰認為,今後的消費領域會分成兩大部分:
1. 日常用品將是大玩家的天下,
CP 值是決定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
2. 新玩家的機會在於建立小眾品牌,吸引客群注意力,
利用品牌的附帶資訊篩選留存客群,才有機會存活下來。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的APP(五年後什麼最好賣)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梓鹽撰稿、成亞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進入市場前,想想你的產品定位
是剛需類商品或是小眾品牌!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