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得到」上看到一篇文章,
標題為【提高“財商”,要避開這些誤區】,
主要探討一般人對於理財的觀念誤解,
蠻值得思考的,在這裡分享給各位。
理財失效的 6 個誤解
今天,人們越來越看重理財,
可以說,理財是一個人應有的重要能力。
但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地
陷入一些理財誤區。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誤解( 1 )
理財是有錢人的事 ?
實際上,
理財和你現在有沒有錢真沒什麼關係。
理財的作用,其實是幫你
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有錢用,
讓你在賺錢的同時,
對自己的未來目標有一個規劃。
如果你說沒錢就不理財,就好比說
一個人健康的時候就不用考慮健康問題一樣。
誤解( 2 )
買理財產品就是理財?
其實買產品和理財習慣之間還差的很遠。
比如,很多理財產品,
無非就是讓你把閒錢從銀行拿出來,
對自己的現金資產做一個稍微合理的配置。
當然,買理財產品,能讓人對理財產生興趣,
這是個很好的開始。
但我們不能把買產品當做理財。
還是前面說的,
因為這和我們的人生目標沒關係。
理財最終要以人生目標為導向,
而不是以產品為導向。
誤解( 3 )
年輕不需要保障?
這是個很大的誤區。
因為客觀上我們永遠都有保障的需求,
因為理財是要以收入為前提,
而某些風險因素,會對我們的收入有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人人都需要保障的原因。
舉個例子,一對夫婦有了孩子,
如果收入沒有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就都成了問題,
所以這就是他們客觀的保障需求。
很多西方的家庭,都會把保險作為自己
家庭保障的核心配置,
其實這是一種社會進化的表現。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想想自己的保障需求,
如果有,就應該投保,而不是說年輕就不用保障。
誤解( 4 )
保險有需要就買不到了?
保險不是說買得越早越好,
而是需要的時候才買,
如果沒負擔,不需要買狹義的壽險。
比如,小孩子就不用買壽險。因為他沒收入,
對家庭財務沒有責任,不會影響到財務目標。
所以“越早買保險越便宜”顯然不對。
此外,也不是說某個人生病可能性大,
就有保險需求。很多保險代理人說,
保險不能需要的時候才買,因為有需要
你就買不到了,這是一個最大的誤區。
比如說比爾-蓋茨生病了,需要很多錢治療,
他有沒有買保險都無所謂,
因為他的病不會造成家庭財務緊張。
所以,人不是因為可能生病而需要保險,
而是因為我的病會對家庭財務造成負擔,
這時候我才需要買保險。
誤解( 5 )
把保險看作是理財的全部
還有一個極端,就是把保險直接等同於理財。
如果一個家庭只買保險,
不考慮其他理財手段,他的保障是不夠的。
我們人生的保障缺口,其實是我們的保障需求,
和我們積累的金融資產之間的差額。
剛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的金融資產積累不多,
保障需求比較高,比如,買房子欠了銀行的錢,
銀行存款不多,也沒什麼基金股票。
這時候中間的巨大差額,就需要保險來補上。
但如果只買保險,而不去關注其他理財方式,
我們的金融資產增長就會很慢,這個差額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買保險的時候,哪怕一個月用 1000 塊錢
來進行相應的資產配置,也是要做的。
誤解( 6 ) 順序的錯誤。
一般人理財都是先買房買車,
然後才是孩子教育和養老。
其實這種觀念本質上是錯的。
理財和投資的區別,就在於理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所以,從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來說,
在理財上,我們要優先安排
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養老。
因為你退休了就不創造價值了,只消耗資源,
隨著人的壽命越來越長,退休消耗的資源,
在人生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比重是越來越高的,
所以養老的比重本身就高於教育和當下的買房買車。
在明確的人生目標下,
不斷優化資產配置!
總結一下,
1. 理財不是有錢才能做的事,你要在明確
人生目標的前提下,不斷優化個人的資產配置。
2. 理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
優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3. 而且我們要重視保障的作用,因為每個人都
有客觀的保障需求,意外或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孫明展-真理財】,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亞平寧撰稿、傑克糖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理財的真諦,
不只是賺大錢,而是讓生活無虞!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