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拖再拖的社會福利,不如直接給人民現金?美國版的最低收入保障「負所得稅」...讓窮人不再餓肚子!

 

 

 

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文章,

原標題名為「直接發現金是危險的實驗嗎?」 

可以增加關於社會福利的一些新知,

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直接發現金

比其他社會福利好?

對政府影響力最大的經濟學家,密爾頓-弗裡德曼,

他提出了一個「負所得稅」的理論,

所謂負所得稅,

就是政府先劃定一條貧困線,

收入在這條線下的人,

不僅可以免交所得稅,而且政府還會給補貼。

用的也是累計稅制的方法,

就是說越貧困的人,得到的補貼越多,

收入增加了,補貼也就相應減少。

按照弗裡德曼的設想,

負所得稅不是為了均貧富,

純粹是為了確保貧困的人能有最基本的收入。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用現金取代福利

但這個負所得稅制度,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要採取直接發現金的辦法

取代整個福利系統。

這就意味著,用現金派發以後,政府就不再需要

辦公立醫療、公立學校,也沒有社保局這類機構了,

公民也不需要繳納養老金和社會保險。

政府拿出一筆錢,大家按照各自的需要,

自己去私人市場去購買這些服務。

這在徹底的市場派眼裡,

直接發錢和社會保障這兩個選項,

其實都算是福利主義。
但是如果只能在這兩者裡進行判斷的話,

它們究竟有沒有高下之分呢?

 

效率可望大幅提高

從提高效率的角度講,

直接發錢比社會保障要好一些,

因為直接發錢步驟簡單,便於核算,

政府只需要把錢直接打到公民的賬上就行了,

不用建立一整套官僚系統和好多公立機構,

單單為了建立這些機構所花費的成本,

可能就比公民所能得到的福利本身還多,

那就不如把錢省出來直接發給大家來得實惠。

所以說,弗裡德曼的這種改良符合市場派的主張,

最終目的是把近百年以來的福利體系連根挖起,

改用市場來解決,又簡單又輕鬆,福利問題迎刃而解。

 

 

負所得稅

等同無條件收入制?

最近幾年,國際上還流行著一種叫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思潮。

就是政府每個月給民眾發錢,

無論公民是什麼情況,都可以不勞而獲。

之前瑞士公投的一項議題,

就是是否要實行這種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

表面上看起來,

無條件基本收入跟負所得稅好像差不多,

但其實這兩者有巨大差別。

 

負所得稅針對貧困

更像人道救助

負所得稅專門針對窮人,

與其說它是福利,不如說是人道救助,

只保證餓不死,但不保證吃得好。

而無條件收入制呢,

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

從事自己最擅長的工作,

有點烏托邦實驗的味道。

芬蘭就打算給國民每個月發800歐元。

代價是很多社會保障會被同時取消掉。

這其實和弗裡德曼的思路類似,

不過要是真正實施的話,情況就會變得複雜。

福利就像是毒癮,一旦沾上,就很不容易戒掉,

所以結果往往就是,

舊的福利沒砍掉,新的紅包就發下來了。

 

 

 

風險考慮不足

小心增加人民負擔

根據瑞士經濟聯合會的測算,

如果給全民發錢,政府需要多支出2016億瑞郎,

但原有的福利體系,卻只減少了大約600億的支出。

所以說,這個無條件基本收入制,

本質上是增加福利。只不過這種負擔,

最終還是轉嫁到企業和納稅人身上。

大家誰都不是傻瓜,所以這個議案失敗了。

而負所得稅的設想,

從最初不被看好再到後來被採用,

整個過程也提醒了市場派人士,

在妥協退讓的改革設計中,一定要考慮風險

畢竟,削減一部分人利益的改革,

推行難度總是比較大的,

而那些增加事權和利益的改革,往往很受歡迎。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網路專欄【人文經濟學會-

用現金取代福利,一場危險的實驗】,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刁敏桓撰稿、鄭磊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人人都有生存權

除了政府保障 也必須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