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知道買房有分兩種嗎?
一種是常見的有地契的房子
一種是不含土地的房子
這種只有「地上權」的房子雖然較便宜
但是有什麼該注意的地方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贊助商廣告)
房地產市場的兩樣情
對比土地市場的回溫
地上權市場卻「零成交」
地上權市場
房市景氣低迷,
但因最近地價鬆動,
吸引部分建商重返土地市場獵地,
帶動第三季土地交易大幅成長,
較上季大增 3 倍,高達 422 億元;
擺脫上半年單季百億元的低量景況,
市場略見回溫。
不過,反觀地上權土地市場,
第三季交易量卻首度掛零,
「零成交」的主因
1. 公告地價大幅調高
2. 房屋稅攀升問題
標售案全數摃龜,
造成零成交的窘境;
其主要原因在於
公告地價大幅調高、及房屋稅攀升問題,
持有成本持續高漲,
讓投資人對於地上權市場望之卻步。
土地建案比前一季多 3 倍
國內不動產業者近日公布
第三季不動產市場的土地交易報告,
上季土地市場交易量回溫,
成交案件主要來自具親民房價潛力的土地,
建商積極尋覓六都的潛力土地區域,
價格的彈性是成交與否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三季土地成交量爆量 3 倍,
主要買盤為國內建商,
預期建商對於房地產後市的恐慌已稍微緩解。
地上權建案成本提高
連建商都不想碰
不過,地上權土地交易市場
卻首度出現零成交的情況,
分析其主要原因
1. 地價稅及房屋稅調漲
2. 地租政策
使得投資人遠離地上權,
導致流標頻傳。
值得一提的是,
最近號稱高雄最大的地上權案又再度流標,
引起各界譁然。
南台灣史上面積最大且權利金逾 77.8 億元的
龍華國小地上權標租案,
因為權利金過高導致流標;
雖然該案條件相當好,
先前也有大型開發商與壽險業者表達高度興趣,
但終因降價無力,仍以流標收場。
建商虧本的主因
1. 繳地租給政府
2. 房屋稅提高
地上權土地交易冷清,
主要關鍵在於地租與房屋稅的持有成本不斷提升,
也可說受政府的政策影響深遠。
過去,在建商看好房市時,
標下地上權開發數個建案,
如今卻爭議頻傳。
其土地所有權至少需綁 50 年租約,
且全部歸在建商名下,
不得分割給承購的屋主,
但這兩年公告地價全國平均大漲 3 成,
其中,台北市漲幅更創下 1994 年來新高,
過去房市榮景沒了,
如今地租高漲,導致建商陷入愁雲慘霧。
民眾買房的兩大問題
1. 不利於貸款
2. 地價稅和房屋稅調漲
過去號稱有低價、又有生活品質的地上權住宅,
曾經受買不起台北房的小資族青睞,
但許多民眾事後才知道,
購買地上權物件不僅貸款不易,
更要面臨不斷調升的房屋稅壓力,
此外,因房屋權益問題,
與建商間的爭議糾紛更是頻傳。
地上權案件交易複雜度高,
相關權益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
提醒民眾購買前務必深思熟慮。
結論
1. 地上權房屋的政策變動機率高
2. 注意買房後需負擔多少稅
在高房價時代,
大家都想要找便宜的好房子,
地上權案的房屋可能便宜 6 成以上,
但要注意建商不會告訴你的隱藏成本,
以免買房以後養不起房。
雖然國外的地上權房屋相當普遍,
只是台灣剛起步,
政策相對不穩定,
大家還是要小心為妙喔!
本文由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