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已經走了數年多頭的汽車產業,
除了短期動能略見疲態,
且長期在技術與大環境的變化下,
包括無人車、共享經濟的興起,
所產生的衝擊值得關注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汽車十年光景畫下句點
唯有中國官方出手相救
合計占有全球近過半汽車銷售市場的中美兩大國,
自從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產業皆從低點反彈起飛,
加上來自於低利率、政策紅利所打造出對於消費有利的環境之下,
汽車產業的美好光景著實走了好幾年,
所帶來的外溢效果也讓零組件供應鏈業績表現紛紛沾光,
自然而然成為投資市場鎂光燈追逐的主要標的。
不過從 2015 年開始,
可以發現台廠汽車零組件營運
一反過去 2 ~ 3 年一家烤肉萬家香的情況,
所呈現的業績不再那麼一致的亮麗。
特別是,與中國內需市場連動性高的公司,
經歷了過去汽車下鄉或是一連串的購買補貼政策,
供給與需求齊揚的榮景,然而山再高也有頂,
銷售成長趨緩的跡象也在去年上半年浮現,
唯中國屬於政治導向的國家,
在官方再度出手相救,
推出購置稅減半之下,
第四季景氣開始回升,
著實讓產業鬆了一口氣。
產業結構惡化
汽車面臨過剩的風險
但是在去年底車廠訂單拉貨過度,
以及合資、自有品牌車廠競爭力道加劇,
今年第二季產業的疲態再度浮現,
這部分若觀察以中國為主要營運地區的零組件
股王同致(3552)營收變化可以得到驗證。
當然,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剛公告的
7 月庫存預警指數為 49.5 回降至 50 以下,
顯示年初開始的庫存去化情況持續好轉,
加上部分地區氣溫開始轉涼,
車廠暑休將陸續告一段落,
同時趕在年底政策補貼到期之前消費者簇擁買氣,
將有助於整體產業動能再度回升。
只是需要留意的是,
在利多結束後產業的動能可否繼續,
特別是中國官方的供給側改革,
過去專注於鋼鐵、水泥、煤炭等大宗物資產業,
近期政府傳聲筒的〈人民日報〉
卻罕見指出中國汽車市場增速明顯放緩,
15 年占中國汽車產量 98 %的三七家
主要車企產能為 3122 萬輛,
其中乘用車產能 2565 萬輛,
產能利用率為 81 %;
商用車產能 547 萬輛,產能利用率僅有 52 %,
汽車業未來很可能將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
顯示官方對於產業的結構性惡化已發出警報。
福特汽車 成長趨緩
此外,全球第二大市場的美國,
銷售總量排名第二的福特汽車,
除了剛公告的第二季財報獲利年減九%不如市場預期之外,
且對於市場展望認為受到產業競爭壓力增加,
以及消費者需求放緩,
加上汽車庫存/銷售比處於近五年高點,
已回到上次經濟衰退的水準,
不僅下修一六年車市銷售,
並認為一七年動能將更趨緩。
無人車未來看好
可以長期觀察
在產業競爭、需求進入高原期,
以及升息循環和民眾預期所得成長的成本消減效果等原因影響,
皆為汽車業短期上的隱憂。
另外,站在長期的觀點,
電動車與無人車成為世代的新趨勢,
帶動周邊零組件包括電池、感應器等供應鏈營運可以正面看待,
不過在無人車的特性之下,
可使用的時間彈性擴大,
甚至再搭配共享經濟的Uber、
滴滴出行的新營運模式,
或許當初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
福特讓汽車進入每一個家庭的願景,
可能因此產生變化。
在每戶汽車所需保有量進一步下滑,
巴克萊先前即分析如果無人駕駛成為主流車種,
未來二五年美國汽車銷售可能下滑四成至九五○萬台,
促使車廠大幅削減現有產能,
對於汽車產業的長線衝擊不得不留意。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