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一件台灣人原本不會特別關心的問題,
也不占媒體很多版面的「英國脫歐公投」事件,
近期在國際金融市場卻掀起蝴蝶效應。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美股S&P500指數跌破二十日均線
目前距離六月二十三日公投時間所剩不多,
不論是市調數據或市場賭盤
皆顯示脫離歐盟的聲勢逐日高升,
部分敏感又不安的市場游資開始快速移動,
截稿(六月十四日)前,
歐洲主要股市三天明顯的下挫,
跌破了八周以上的區間整理型態,
也暫時中斷了美股S&P500指數
挑戰新高的步伐,並跌破二十日均線。
亞洲股市全面下跌,日股跌勢尤重
十三日當天,亞洲股市除菲律賓小漲外,
全面下跌,日股跌勢尤重,
日經二二五指數重挫三.五一%。
大陸和香港股也遭遇黑色星期一。
香港恒生指數十三日下挫二.五二%,
上證綜指開低走低,收盤跌三.二一%,
創三個多月來最大單日跌幅,
滬深兩市約二五○檔個股跌停。
英國脫歐公投 影響資金流向
匯市、債市的動盪也不遑多讓,
在英國即將舉行脫歐公投等
政經不確定陰霾籠罩,
投資人紛紛拋售股票、商品,
錢進公債市場避險,
使德、日、英等國公債殖利率持續走低;
國際熱錢大舉湧入日圓與黃金等避險資產,
日圓對英鎊與歐元飆至三年新高,
對美元也一度升破一○六日圓,
創一個多月最高,金價大漲近一%,
逼近一三○○美元大關。
原本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件為何掀起波瀾呢?
主要是全球金融市場的資金存量太過龐大,
只要其中一部份快速移動,
都將於股、匯、債市掀起大浪。
資金存量龐大,大幅波動根源
去年十一月底,
全球債市跌入負利率的公債規模
約四.五兆美元。
據國際信評機構惠譽數據,
截至今年五月底為止,
全球殖利率為負值的政府公債
已達十.四兆美元。
歐洲央行購債範圍內的
金融資產擔保債券,
殖利率同樣節節走低
統計歐洲央行自去年三月以來
已砸下八一七○億歐元購買歐洲政府債券,
德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
也跌至○.○二一%的歷史新低,
由於公債市場券源開始匱乏,
不能滿足歐央買盤,
所以將自六月十五日開始
購買投資級評等的公司債。
在歐洲央行將購債規模擴大至公司債之前,
歐洲企業的借款成本其實已經下降,
現階段已超過三六○億美元的公司債
殖利率為負數。
在歐洲央行購債範圍內的
金融資產擔保債券,殖利率同樣節節走低。
全球公債殖利率平均值
已滑落到 0.67 %刷新歷史低點
美銀美林指數顯示,
全球公債殖利率平均值
已滑落到○.六七%刷新歷史低點。
全球金融體系錢多是事實,
也是股市的潛藏利多。
但是由於長期QE之後量體過大,
任何能影響資金流向的因素,
都容易造成金融市場巨幅動盪。
英國一旦脫歐,
英鎊貶值只是開端
英國未來將不可能繼續享有「單一市場的優惠」,
包括關稅必須重談、
人員進出將重新需要簽證、
農產補貼將推倒重來,
牽涉的層面極為廣泛而複雜。
倫敦作為歐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是建立在歐盟單一市場的基礎之上,
倫敦的金融機構不需要在德國、法國、
瑞典、或是義大利建立任何分支機構,
即可提供所有歐盟國家多樣的金融服務,
並享有歐盟單一市場「護照通行權」。
英國一旦選擇脫離歐盟,
勢必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
一旦英國選擇脫歐,失去護照通行權,
倫敦的金融機構,從商業銀行到對沖基金,
是否都得重新在歐盟國家申請執照,
這都需要在談判桌上逐一協商,
這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產業架構必然帶來衝擊。
英國一旦選擇脫離歐盟,
勢必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
尤其目前全球金融體系資金存量
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
鉅額流動資金在債券、外匯與證券市場亂竄,
將成為市場劇烈震盪的元凶。
回歸基本面 聚焦生技成長股
「脫歐公投」終將結束,
但全球龐大的游資仍然存在,
資金歸宿的問題仍將浮現。
在全球金融市場充斥著負利率債券之下,
部分追求高回報的資金終究會回到證券市場,
所有市場的資金配置也將回歸基本面。
雖然景氣復甦強度不夠,
資金仍將在個別市場尋求相對
具未來發展性的產業或公司進行投資。
由於景氣的能見度有限,
市場認同的標的變少,
資金流向也將比過去更為集中化,
就如外資看好台灣
就一定大買台積電的邏輯一樣。
這可以衍生出兩種交易策略,
其一是按照營收表現作切入。
在台灣出口連十六黑的情形下,
五月營收年增率能持續正成長的企業就是答案,
投資人再搭配其他的條件
(如政策加持之產業、營益率表現等),
即可挑出能長線保護短線的趨勢標的。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