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知道電玩已經是
新一代產業新星了嗎?
當韓國、中國大陸將電玩
視為產業發展的一環時
臺灣,你能跟上這波潮流嗎?
今年五月
代表臺灣參加上海《英雄聯盟》
MSI 國際賽的電競隊伍「閃電狼」
經過激烈交火在第二日賽事中
打敗上屆世界冠軍南韓「SKT」
順利挺進下一關
消息傳回臺灣
「終於贏韓國啦」等歡欣鼓舞的情緒響徹網海!
但為甚麼近幾年韓國電玩產業這麼火熱?
為甚麼韓國電競人才總是居冠
甚至廣被各國挖腳?
一切與韓國由上而下的文化輸出政策有關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政府帶頭做
韓國電玩產業贏在起跑點
韓國政府設立『文化體育觀光部』
將文化、體育、觀光進行整合
其中 e-Sports (電子競技)
就是他們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
這就是韓國電競為什麼強盛的主要原因。
而問起為何電玩產業
會成為韓國政策發展的一環
深耕電玩產業數十載的
台灣電子競技聯盟董事長黃博弘認為
「因為獲利明顯。」
韓國政府讓企業
投入電競產業後可以抵稅
在大學開設相關科系
遇到兵役問題
選手還能在企業擔任『社會役』等
從產業和人才面下手
只要有政府的法令支持
資金、技術自然會湧入電競市場
這是很關鍵的作法
事實上除了內部政策支持外
韓國支援
「遊戲、電影、動畫及肖像、音樂、舞台劇」
五大產業的海外行銷
也在 2014 年新設了
約新臺幣 24 億元的「威風堂堂內容韓國基金」
投資遊戲、動漫及肖像等內容產業領域
輔助有潛力的投資標的接受市場考驗。
而這也是為什麼
在《 2015 年大韓民國遊戲白皮書》統計數據
2014 年南韓的遊戲產業營收
達到 2793 億新臺幣的亮眼成績
從單機版遊戲稱霸
至今代理遊戲遍布全臺
早年臺灣國產單機版遊戲發展得很好
像是《軒轅劍》、《仙劍奇俠傳》
《大富翁》等遊戲都相當受歡迎
諷刺的是
近幾年遊戲市場似乎沒有臺灣自製的熱門遊戲
呂正華認為全球線上遊戲正面臨轉型階段
從付費玩遊戲到
免費但要購買虛擬寶物的經營模式
這對企業有相當的風險
如果遊戲內容不好玩
玩家就不會把錢花在買道具上面
這樣企業營運就會有問題
此外現在智慧型手機
普及速度飛快
行動遊戲平台
也開始瓜分線上遊戲市場
據拓墣產業研究所
整理出的臺灣數位遊戲產業規模結構
2011 年臺灣行動遊戲產值
從 8 億飆至 2015 年的 157.5 億新臺幣
大躍進的成長曲線
對照起線上遊戲從 269 億
跌至 155 億的慘況,相當耐人尋味。
內容與人才雙缺
臺灣遊戲產業坐以待斃?
說到底
人才和遊戲內容是最大的問題
鈊象電子總經理江順成說
他以旗下《明星三缺一》的玩家人數來看
「跟五年前相比
現在的玩家已經不到三分之一了!
其他都跑到手遊。」
這是國際產業風向轉變的現實...
就亞洲國家的電玩產業發展企圖心
他認為中國大陸儼然成為新一代霸主
根據 newzoo 針對中國大陸遊戲市場預估
自 2015 年的 212 億美元
上升至 2019 年的 289 億美元
其中手遊市場占 48% 之多,前景看俏。
就手遊來說
2010 年中國大陸的自製遊戲
約占市場 50%
但到 2015 年就提升到 70%
除了自製遊戲
他們也開始向海外招募人才
入主遊戲公司
以策略性方式搶攻市場
社團法人台灣電競協會理事長施文彬說:
「電玩產業需要美術、音樂、寫腳本
寫程式等多方的人才
臺灣其實都有,水準也都相當高」
但他坦言中國大陸資金雄厚
為了吸引人才,常是開出
「你在臺灣薪資是多少,我就以人民幣支付」
面對這種誘因
再好的人才或是團隊都會面臨外流
或是被收購的窘境。
而臺灣電玩產業始終被視為不正當的歪風
社會對於它的觀感
也讓電玩在法令的推動上受到阻礙
呂正華分析臺灣民風較保守
家長認定電玩是不入流的領域
或多或少影響政府發展政策
與人才選擇就業的可能性
事實上
大家都知道臺灣正面臨
遊戲產業斷層
也知道現在正在臺灣火紅的遊戲
幾乎是代理而非自產
在遊戲內容無法吸引消費者目光的前提下
問題依舊存在
「在投入資金上
臺灣遊戲雖然沒有辦法做到像
《英雄聯盟》一樣的大規模
但是『小而美』、『特色化』
是我們可以發展的優勢」
臺灣早年從迪士尼動畫代工到軟、硬體開發
橫跨三領域的優勢
是臺灣遊戲產業的底蘊
「軟硬體整合儼然是下一波動能
硬體臺灣沒問題
至於軟體要如何更具故事性
吸引玩家的目光
就是奪得全球市場的致勝關鍵!」呂正華期許。
其實現在電玩
真的越來越普遍了
很多上市上櫃的軟體公司
都可以注意喔!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