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不理性的力量
應該如何運用?
人的行為是件很有趣的事,
大多都是不理性
卻又難以避免的
日前看了一本書,
作者 艾瑞利 是行為經濟學教授
這本書講了
人的一些心理效應
書中很多結論
都是做過實驗的 很實用
無論在工作效率、
產品銷售 還是人際關係
都可以試著運用看看
這邊跟大家分享其中 6 個結論
與大家共勉: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1. 給的愈多 得的愈少
不要一次給你的員工、下屬太多獎勵
鉅額獎勵 不一定有效
因為超過一定的程度
激勵帶來的壓力
就會使人分心
以金錢來激勵人 是雙面刃
當進行簡單、機械性的工作時
提供高額獎金 確實有效
但工作需要用到大腦時
高額獎金會分心
當然 獎勵當然會有效果
如果想保有它的好處
卻又不想使人分心
你可以給人 一些金額較小
但頻率較高的獎金
(原本你想給 100 元
你可以改成給十次10元)
2. 找到工作的意義
興趣、成就感讓你工作更順利
大部分的人
做事不只為了錢
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
找到個人尊嚴 和 人生意義
連 動物 都不喜歡不勞而獲
牠們會選擇透過勞力
來獲得食物
工作是否有趣
取決於我們認為自己的工作
有多大的意義
如果你想提升部屬的士氣
多多關心他們
注意他們的工作心血
絕對大有幫助
3. IKEA 效應:
我們會認為自己親手做的東西 特別好
去 IKEA 買零件
回家自己組裝家具
會覺得自己組裝的家具
特別漂亮
尤其是愈投入的東西
就會覺得它愈有價值
所以可以適度的讓客戶
動手製作產品
這樣會讓客戶迷上產品
(他會認為這是他的小孩)
4. 有仇必報(錯誤示範 請勿學習)
馬上道歉 比 死不認錯好 100 倍
如果你被捅一刀
你會本能的捅回去
不惜付出代價
來懲罰別人的背叛
這樣會很爽
書中舉了汽車客服的輕蔑
導致客戶的瘋狂報復
所以 千萬不要與人結仇
相反的 當犯了錯
只要說聲對不起 效果極佳
當醫生不幸醫死了病人
抵死不認
通常會吃上官司
道歉的效果 通常比較好
5. 人的適應力極高
快樂與不快樂都會隨著時間淡化
一個中樂透的人
和 一個意外癱瘓的人
一年後的快樂程度
竟然差不多!
不管是好事 還是壞事
人都會漸漸習慣
內在幸福感
會因為某些突發事件
偏離原先的狀態
但只要過一段時間
就會回到原有的基線
收入再高 人也會麻木
(這點我很有感覺
我有一些朋友 收入和資產
是別人的數十倍
但快樂程度 並不是數十倍
只有在變化時的
那一瞬間 會快樂
但馬上就會習慣了)
當好事發生時
快樂的時間
不如自己想像的長
當壞事發生時
痛苦也不如自己想像的
那樣無法自拔
生命不會就此打住
未來還是會發生
很多影響我們心情的事
在享樂時 中斷它
在痛苦時 一鼓作氣
如何延長快樂的感覺
並縮短痛苦呢?
就是在享樂時 中斷它
打斷適應力
相反的 在痛苦時
一鼓作氣
當你在做一件討人厭的事時
不要想休息一下
你應該想
待會要再回來
做這個惱人的工作 有多痛苦
相反的
當你不想中斷你的享受時
只要想想 待會你重返享受時
有多大的快感就好了
6. 不要在負面情緒時 做決定
不只影響當下,還會影響整個人的習慣
在憤怒時
容易做出衝動愚蠢的決定
這個決定 會印在腦海裡
未來較容易也做出這樣的決定
也就是說
一時衝動的決定
會在以後情緒平穩時
仍繼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我們會根據這個記憶
在其他事物上
做出類似的決策
所以 在生氣時
請忍住 想想別的事
過一段時間再來處理
人性難以捉摸
學會了 不管用在自己 或者其他人身上
都能讓你的生活 更如魚得水
想知道更多 人們行為心理的運用嗎?詳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