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不說可能不知道,
近年臺東農人們紛紛投入栽種咖啡的行列,
咖啡熱度也不斷上升,遠眺高山,
不經意就能發現一顆顆結實纍纍的咖啡果實錯落於山巔,
紅綠點綴,就這麼吹著太平洋的風不斷茁壯,
成就臺東咖啡鄉的名號。
究竟,台東咖啡有那些故事呢
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壢坵村 一個僅300多人的小部落
近年已經成為咖啡重要產地
走出臺東火車站,沿著台九線一路慢駛,
波光粼粼的海洋景致與綠樹伴隨,
偶爾一兩隻慵懶土狗橫躺於原民部落旁,
讓人一不小心就陷入這種如異國情調般的景觀。
拐個小路往上,眼前是一間樸素的民房,
前庭擺有以漂流木打造的座椅,
牆壁上貼滿「臺東咖啡分級評鑑金質獎」的慶賀紅紙,
而此,就是隱藏在金峰鄉壢坵村、以「咖啡遊程」漸打開知名度的豐盛莊園。
壢坵村位於金崙溪的上游,是個僅三百多人的小部落,
此處在外人眼中可能是窮鄉僻壤,
但當地日夜溫差、海拔、雨量等條件,
對於農作物生長具有相當優渥的條件,
對咖啡樹而言更是塊甜蜜沃土,
也因此豐盛莊園負責人李新義,
特別開墾五分地(約莫○.五公頃)栽種咖啡,進入咖啡世界。
民眾捶打咖啡豆
將體驗回憶帶回家 是最好的觀光
「叩叩叩……」一大袋淺綠色的咖啡生豆,
就這麼的倒在木臼中,民眾以搗麻糬的方式捶打,
直到豆子外的殼脫落後,隨之將木臼內的咖啡豆倒出,
頓時一股清香飄出,展開咖啡課程的序幕。
一面在捶打後的豆子中挑選較優良的豆子,
一面與協助豐盛莊園行銷的舒房輕食坊負責人吳幸洪、林鳳如夫婦聊天,
從播種到選咖啡豆的過程,
再親手透過俗稱「小鋼炮」的電動烘豆機烘烤豆子,
短短的四十分鐘內,
宛如進入咖啡體驗館一般,
空手去卻能滿載而歸,製作出專屬於自己的咖啡豆同時,
民眾也藉此一探咖啡奧妙的學問。
而這種實作體驗活動,是咖啡遊程中最精華的咖啡學堂,
也能說是臺東咖啡產業興起的縮影。
檳榔樹走開!
為了水土保持和經濟價值
臺東推廣咖啡豆 產量全臺之冠
「什麼!臺東也產咖啡?」這是一般人聽到臺東自產咖啡的第一反應。
大多數人想到臺灣咖啡產地,
潛意識會聯想到雲林古坑、臺南東山、南投惠蓀等,
很少會想到面對太平洋的臺東,竟然也是咖啡產區!
其實,臺東生產咖啡的歷史相當久遠,
早在日據時期花東就是臺灣咖啡最大的產地。
臺灣處於北回歸線上,氣候和風土條件相當適合咖啡樹生長,
一九三四年木村咖啡店還曾在現今的東河鄉栽種約二十甲(約莫十九公頃)的咖啡,
由此可見,當時咖啡業火熱的程度。
但是好景不常,臺東咖啡雖然一度風光,
但因世界產量過剩、政府推行消極等因素,
逐漸淡化農友種植咖啡的熱情。
直到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來襲,
瞬間襲來的土石流震傻了各處山林,以往多種植檳榔樹等地區,
也開始思考種植深具水土保持和經濟的作物,而咖啡又這麼地被想起。
「近幾年臺灣人喝咖啡的熱潮逐漸上升,
再加上臺東地理環境的優勢,農友們開始轉種咖啡,
投入的人多了,產量和品質當然也不斷提升。」
臺東縣政府農業處農務科科長陳潁慧點出。
嗅到商機的臺東農友,讓臺東遍地都有咖啡香,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統計,
二○一四年臺東全縣咖啡種植面積一五三.五七公頃,
收穫面積一四五.四四公頃,
而總收量達十六萬○二百五十四公斤,
其中又以太麻里鄉、金峰鄉、卑南鄉、達仁鄉及長濱鄉為主要種植區,
默默竄升為全臺灣咖啡產量最高的縣市。
臺東咖啡不輸國外
卻因缺乏行銷 品牌亮度黯淡
「臺東咖啡的風味,可是一點都不會輸給國外的莊園咖啡!」
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廖添成這麼說。
迎著太平洋海風,土壤中飽含的微量元素養成咖啡獨到滋味,
臺東絕佳的地理位置,
十分適合島嶼型咖啡的栽種,
「香濃、順口、回甘,
就是臺東咖啡散發出的特殊風味」,廖添成舉例。
臺東咖啡產量雖多,但就名氣大小來說,
依舊不及阿里山、雲林古坑的醒目。
問到臺東咖啡為何名氣不彰,
台東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楊珍琪也質疑,
「會不會是臺東的咖啡豆都幫他人做嫁衣,變成別人品牌的一部分?」
而這句話說明了臺東咖啡推廣的困境。
陳潁慧分享,臺東多數咖啡農較關注「種」的層面,
因此對於豆子的烘焙等作業,
會委外交由在地咖啡店代烘,
打品牌的力道也相較不足,而這或多或少,
會分散臺東咖啡的集中推廣度。
結盟經營、走出地方特色
台東小農決定攜手突破重圍
提到目前臺東咖啡產業狀況,
楊珍琪表示,臺東分成單打獨鬥的小農、連鎖經營、
已擁有知名品牌等三類,
個別依照既有的資源推展自產咖啡。
以單打獨鬥來看,位在金峰鄉壢坵村的豐盛莊園就是一例。
莊園主人單純的種植咖啡,
至於烘焙、行銷等概念可說是零,
「我主要是種植莊園裡面的農作物,
只會管理農園,對於行銷這一塊並不是很在行,
如果沒有透過外界的幫忙,
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去賣咖啡豆」,豐盛莊園負責人李新義形容。
時常到世界各地訪查咖啡品質、
同時也是在欉紅台灣咖啡研究室經理張廖巧玉認為,
臺灣已經有很多自產咖啡品質,
與中南美洲所產品質相當,可惜的是,
地狹人稠的臺灣,
土地成本過高以至於生產規模不大,
「差不多品質的咖啡豆,成本卻是外國的三倍之多,這是很現實的價格戰」。
確實,小農栽種的難度,
在數量控管和行銷策略上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結盟經營」的行銷方式成為當地咖啡另一種賣點。
務農人口老化、咖啡豆產量不足,
也是臺東發展咖啡產業的困難
二○一三年十大神農得主、台東樂山溫泉咖啡負責人詹明崇說:
「務農人口老化、咖啡豆產量不足,
加上摘種、烘豆技術與機器並不是每位農人都具備,
再再成為臺東發展咖啡產業的困難」。
看到此不足,詹明崇想著,
若能以結盟式的經營策略推廣品牌,
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
「目前產銷班有十一位農友參與,
總種植面積約有十公頃,品牌主打水洗發酵,
利用在地天然資源碳酸氫鈉泉的熱度,
加速發酵速度,讓咖啡更甘醇」,
這種透過技術統一、增加咖啡豆數量與主打共同品牌的作法,
是臺東咖啡農人的創新,也是步入標準化的里程碑。
積極地參加比賽、拓展能見度
台東咖啡 將成為台灣的黑金
除了上述的類別外,
已在當地站穩腳步的咖啡品牌,也開始透過轉型,
讓品牌更能被看見。
金土咖休閒莊園老闆廖添成說:
「我們積極地參加比賽,除了能拓展能見度外,
也可以累積種植經驗,從果樹照護到烘焙,
不斷的吸取最新的技術,就是希望將臺東咖啡品牌打響」。
「我們要讓咖啡與民眾更親近」,
廖添成期望,因此三公頃的莊園,
除了種植咖啡樹外,也開始種花、水果,
逐步走向觀光莊園的休閒路線,吸引更多人前來品嘗咖啡的美。
或許,臺東咖啡在世界比重微乎其微,
但能確定的是,這一顆顆的咖啡豆,
儼然蓄勢待發,將替臺東農業迎來「黑金」,
大洗臺東農產品排序,擦亮咖啡產地招牌。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