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串聯!196國簽了「巴黎協議」,台灣人還不在意...小心害慘下一代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

  • 2016-02-26 15:55
  • 更新:2018-07-22 21:38

全球串聯!196國簽了「巴黎協議」,台灣人還不在意...小心害慘下一代

(圖/shutterstock)

 

 

去年各國所簽訂的巴黎協議

不只是環境議題而已,

更與各國的產業政策、能源使用有關

甚至也影響了近年越來越風行的綠色經濟

究竟《巴黎協議》中有哪些重要內容

台灣又會受到哪些影響呢?

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2015年12月12日 《巴黎協議》簽訂完成

共有195個國家參與,是首次富國、窮國都認可的協定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巴黎氣候峰會主席、法國外長法畢斯(Laurent Fabius),

拿出印有綠葉的議事槌,

敲定首度由窮國、富國皆認可的氣候行動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一屆締約國大會(COP21),

於去年十二月十二日,

在日前慘遭恐攻的法國巴黎宣告落幕。

為期兩週的馬拉松式談判下,

在全球一百九十五個與會國家與工商業界、

環保團體等近四萬名人士,

一致鼓掌同意通過堪稱歷史性的《巴黎協議》,

預計在二一○○年將全球平均氣候上升控制在攝氏二度,

並努力將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一‧五度以內,

共同遏止全球暖化的威脅。

 

 

 

《巴黎協議》:

各國在「法律制定」與「資金」上有所共識

首屆締約國大會(以下簡稱COP)自一九九五年在德國舉辦後,

至今也已舉辦二十一屆,

但為什麼這次會受到國際如此大的關注呢?

原因在於,此次會議是繼京都議定書後,

各國首度在法律制定與資金上有所共識。

 

《巴黎協議》通過後,

將在二○一六年四月到二○一七年四月間,

開放給各締約方簽署,

且各國紛紛提交「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

決心為氣候變遷做出具體行動。

 

 另外,抗暖化除了法律約束外,

投入資金更是重要。

為了平衡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綠能的支出,

已開發國家同意在二○二○年起,

年撥款一千億美元給開發中國家,

作為抗暖化基金,且已開發國家也將提供技術服務,

協助進行技術轉型,

預計對於氣候變遷應對起作用。

 

 

《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定》...

在政治打算下,多數協議流產 

COP年年有,但最為人所知悉的,

無非是一九九七年(COP3)簽署的《京都議定書》,

與二○○九年毫無作為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COP15)莫屬。

 

一九九七年所簽訂的《京都議定書》,

明文規範簽署國家,

必須在二○○八年到二○一二年間,

將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一九九○年平均水準後再減掉五‧二%,

進行排碳總量的限制。

 

有意思的是,身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美國,

始終拒絕在具有約束力的附件上簽署,

而日本、加拿大、俄羅斯、紐西蘭等國,

也在二○一二年議定書到期後,

屏棄「約束」,

在這樣裡不應外不合的窘境下《京都議定書》逐漸趨於凋零。

 

而在哥本哈根會議中,

為減弱溫室氣體的金援和責任,

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國家聯合密室會談,

企圖推動對其有利的《哥本哈根協定》,

而此舉引發以中國大陸為首的開發中國家不滿,

在各政治打算下,無法確實聚焦於氣候問題,

 

最終只在美國、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南非五國閉門會談下,

提出不具約束力的政治協議,

讓原先的排碳期望徹底觸礁。

 

 

 

 

 

氣候問題影響國家產業政策,

成為另一種「政治角力」

其實,氣候問題不僅是單純的議題,

它所牽扯的,更是經濟增長背後的政治角力。

碳排放始終是「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雙陣營對立的核心議題。

已開發國家占有經濟上的優勢,

而會議一定會有的「節碳約束」,

必然影響國家既定產業布局,動輒得咎;

 

而對於百廢待舉的開發中國家,

大舉開發基礎建設、製造動能是現階段要走的道路,

在新能源尚未能滿足需求的此時,

石化產業雖會對環境造成巨大損傷,

但看在以「錢景」為導向的國家眼中,

似乎是可接受的,

倘若因國際約束影響獲利,

試問,有哪個國家願意參與?

 

在各種利益集團的衝突下,

碳排問題理所當然被忽視。

而近年,環境反撲力道逼人,

風災、海嘯、地層下陷等災害頻傳,

各國也開始品嚐到環境災害的苦果,

有鑑於《哥本哈根協定》等搖擺與算計,

世界各國更務實的面對COP21,

對於減碳力道也更加大。

 

 

《巴黎協議》:權衡美國、中國意見的產物

主要原因為兩國都重視綠能產業

此次COP21所達成的結論,

普遍被外界視為是美國與中國大陸權衡下的產物。

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大陸總書記習近平,

早在巴黎大會前就已共同簽署《中美聯合聲明》,

除了將自身提高為「負責任大國」外,

某方面也亮出對碳排限制所能接受的底線,

因此《巴黎協議》可說是兩國統一意見後的大方向。

 

當然,中美兩國願意從上而下推動綠色經濟,

很大的原因也是對綠能產業的看重,

從微軟比爾蓋茲、臉書馬克.佐伯格、

軟銀孫正義、阿里巴巴馬雲、

維京集團創辦人理察.布蘭森等企業家

共組「突破能源聯盟」,

試圖以新科技讓能源零碳排放可知,

這何嘗不是新能源商業化的模式呢?

 

 

 

全球民眾上街、發表聲明

呼籲氣候環境 緊急性

氣候暖化造成的危害,

已是群眾關心的焦點,

因此紛紛走上街頭舉行示威活動,

要求捍衛地球的民主與環境。

此次巴黎氣候峰會首日,

全球共有兩千三百多場規模不一的活動在各地舉行。

 

除了有三千四百名民眾手牽手組成約兩公里人龍,

呼籲各界重視「氣候緊急狀態」外,

法國巴黎因恐怖攻擊事件,

頒布禁止街頭遊行,

因此原訂一萬人上街活動,

改由將鞋聚集在共和廣場的方式,

傳遞「地球只有一個」(No Planet B)的意念,

甚至連教皇方濟各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皆紛紛捐鞋表示支持。

 

除了上街示意外,

更有不少團體對於此次氣候協議草案,

表達內容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想法。

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認為,

草案在資金、差異化等議題沒有實際進展;

而氣候警戒研究所(Climate Emergency Institute)則提到,

溫室氣體對於海洋造成極大汙染,

但協議內容中,連緩解海洋災難的措施都沒有,

令外界感到失望。

 

 

 

 

綠色團體:企業布局環保市場的機會

企業漂白新能源將抬頭

或許有人會問:「《巴黎協議》簽定後,氣候問題就有解嗎?」

綜觀各家學者說法,這個問題似乎沒人敢給予肯定的答案。

環保署長魏國彥針對協議結果表示,

「要在二十一世紀末限制升溫攝氏二度,是很難達成的任務。」

其指出,就算全球都不排放二氧化碳,

溫度依舊會上升攝氏二度,因此似乎華而不實。

 

此外,多數國內外綠色團體認為,

COP21不過是另一場「企業漂綠的大拜拜」,

企業贊助為期十二天的三百五十場會議與一百五十場現場錄影節目,

透過法國政府與聯合國背書,

獲得切入環保市場的機會,

也更接近國際規範制定的核心,

搶先在氣候政策頒布前影響產業布局,

進而漂白企業營運時對於環境的損害。

 

 

 

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空間,新型能源必須抬頭!

氣候變遷的問題已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與安全,

或許各國亡羊補牢所認同的《巴黎協議》,

多少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過量,

但相對來說,生活在地球的你我,

也必須認同發展新能源時,

所要付出比現今更多的成本支出,

不能僅是口頭支持,

但卻仰賴舊有石化燃料,

如此才能有效的營造更好的宜居環境,

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空間。

 

 

本文由卓越雜誌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創刊于1984年9月,至今已超過28年,長期以來,專業深入的報導,深受各界的肯定與好評,歷年來曾多次榮獲新聞局「金鼎奬」最佳刊物的肯定。"

卓越雜誌創刊于1984年9月,至今已超過28年,長期以來,專業深入的報導,深受各界的肯定與好評,歷年來曾多次榮獲新聞局「金鼎奬」最佳刊物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