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台北市政府近日宣布
廢除國小寒暑假作業的規定
柯文哲認為這個政策可以鼓勵孩子自主
也引來兩極反應
一方面,這個決定迅速在社群網站上獲得非常正面的評價
甚至被譽為「德政」;另一方面
就在台北市宣布廢除寒暑假作業之後
事隔三天,則有一名國小校長認為這個決定是「鼓勵孩子怠惰」
甚至直指「柯 P 割錯盲腸了」
聯合報的社論甚至直言「柯文哲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也倒掉了」
學校義務教育的目標,是要建立學生基本的生活知識
但說真的,如果小朋友學習的這些加減乘除
聽說讀寫,都是未來人生必須要學會的「基本生存技能」
現在沒學會,未來也會有大量反覆演練的機會
真的需要學、真的想學,一定學得會 ...
而這些又代表甚麼呢?
一起來看看吧 ...
(贊助商連結...)
暑假的本質其實是希望孩子更有想像力
在理解寒暑假作業是否合理之前
我們應該先理解寒暑假的本質
我們認同學生應該要有一年兩次長假
而不是把學生當做一年無休的公務員或者上班族
顯然是因為「學生」具有某種獨特性
如果我們不認為學生應該有一段長達三個月的休假
大可設定成一年三個學期、一學期四個月
或者一年兩個學期、一學期六個月
學生的獨特性,就在於學生的可能性太大了
學校的制式課程根本不足以讓學生發展出各自的無限可能
拒絕孩子的想像被限制
柯文哲不希望孩子「被想像所限制」,描述地更精準一點
其實是希望「學生不要被老師的想像所侷限」
而目前寒暑假作業的樣子是什麼呢?即使不像過去那樣
是一整疊毫無意義的紙本作業
(能夠細膩精緻完成的小朋友,一定具有公務員的特質)
但不管是做燈籠、學做菜、學樂器、讀課外讀物
那都是「老師對學生的想像」,而不是 「學生對自身的想像」
我並不是說身處第一線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不夠好
而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替別人想像人生藍圖
即便是家長之於子女、教師之於學生
每個人對教育本質都有不同想像
對於某些人而言,教育是為了培育學生的自主性
對於許多某些人而言,教育可能是為了讓學生順利社會化
對於某些人而言,教育可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符合某些職業的期待
對我而言,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讓每一個人能夠透過對世界的理解
找到自己的樣貌。我認為坐在教室裡面上課確實可以增加對世界的理解
但對於小學生而言,去遊樂園玩無法增加對世界的理解嗎?
逛夜市無法嗎?打電動無法嗎?
甚至是,慵懶在家聽著蟬聲度過下午,不也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嗎?
人生不只一條正確的路
在台灣,我們太習慣用一種效用主義的方式去計算、衡量、評估一個人的價值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還會把人訂出價格
在教育市場上,我們看見的是太多人用升學主義的角度去判斷學生的價值
念書、考試、完成作業,舉凡這些對於「升學」
可能有幫助的事情都是「好的」
其他顯然沒有幫助的事情都是「壞的」
我們慣用薪資訂價每個人的夢想
用穩定性平準每個人的未來
所以我們太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某條人生道路是正確的
有時候的浪費時間是必須的
最好笑的是,居然有一群大人用:
「小孩子就是沒有自主能力,所以需要給寒暑假作業」
當作理由來支持更多的控制
就因為是小孩子,所以機會成本最低
如果這時候還不給自由自主的機會,那到底應該要等到幾歲呢?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能否接受別人跟我們作出不一樣的人生選擇
即使這個「人」還是孩子
我相信小學生一定會「浪費」一些時間
但這是因為小學生還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
本來就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嘗試
去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人、想要怎樣的人生
所有看似繞路的浪費,其實都有意義
真正阻礙孩子的是甚麼都要管的大人
當台灣人不斷在問:「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在畢業之後還無法自主思考呢?」
答案不正是:「因為我們連讓小學生暑假該做什麼都要管」嗎?
不論寒暑假作業變成怎樣
其本質不過是「政府與學校想佔去學生的時間」罷了
不管寒暑假作業設計得再怎麼創新
也都是學校與老師自以為學生最需要作的事情
但是這跟學生認為自己最需要作的事情
完全是兩碼子事
無可救藥的控制狂,最後只會造就一群媽寶
孩子們該學習獨立,那麼學校與父母,準備好學習放手了嗎?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