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缺錢就向股民要?!內外資稅負差距2.7倍!逼內資變假外資...

財訊雙週刊

財訊雙週刊

  • 2015-06-23 09:52
  • 更新:2018-07-17 23:41

財政部缺錢就向股民要?!內外資稅負差距2.7倍!逼內資變假外資...

(圖/shutterstock)

 

 

 

股市交易外資比重逐漸升高,

雖然各國股市為吸引資金投入資本市場,

對外資都給予稅負優惠,

但由於財政部不斷對股市課稅,

內外資的稅負差距也急速擴大,

逼得許多大戶變身「假外資」。

 

股市目前最明顯的現象,

就是外資比重逐漸拉高,

不少人把原因歸究於外資在股市中享受太多租稅優惠,

導致內資出走,變身「假外資」。

然而,相較於周邊國家的外資稅負,

台灣對外資規定已顯較嚴苛,深究其原因,

並不是台灣對外資太好,

而是對內資的稅負壓力太沉重,

終而導致資金出走避稅。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財政部不斷對股市課稅

內資稅負重 引爆出走潮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張芷指出,

比較中、美、星、港、台、日、韓七地

的資本市場稅負制度,除了日、韓兩國,

其他各地對外資在股市交易的證所稅都是免稅。

而在股利所得部分,外資的稅率也都普遍低於內資,

其中,台灣對外資股利稅率為20%,

已是亞洲國家對外資最嚴厲者之一,

但台灣內資股利所得必須累進課稅,

又比外資重許多。

 

張芷指出,股利課稅對內外資採差別課稅,

雖不符合租稅公平,但這是國際潮流,

因為各國股市都希望外資多多益善,

提高股市的交易量與流動性。

 

證券商公會則指出,在證所稅議題之前,

外資在股市成交比重約占總成交量的19.4%,

到今年第1季,外資成交比重已高達29%;

加上我國自然人在股市稅、費負擔沉重,

使得證所稅開徵後,

加速部分投資人變身成為「假外資」再投入股市,

加重主管機關的監理負擔。

 

 

 

 

 

實際上,股市內外資稅負差距,不在證所稅,

而是在領取股利的所得稅差距太大。

在兩稅合一前,本國自然人在股市投資總稅負是40%,

外資是33.6%,差距僅6.4個百分點。

財政部實施富人稅後,本國人最高稅率調到45%,

加上股利抵稅權減半,投資總稅負拉高為49.675%,

外資仍是33.6%,內外資稅負差距擴大

為16.075個百分點,再算上衛福部對股利加課2%

的二代健保費,內資投資總稅負拉高為51.505%,

內外資稅負差距再擴大為17.905個百分點,

為兩稅合一時稅負差距的2.7倍。

 

由於投資人領取股利的金額,必須由上市櫃公司扣繳,

因此,財政部掌控股民的股利所得沒有問題,

但財政部、衛福部缺錢就向股民要,

不但造成股民負擔,也逼得不少大戶乾脆把資金外移。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對股市中內資交易成本過重的問題

非常關切,最近金管會已由證基會委託證券商,

發出一千份問卷給券商的客戶,

問卷內容主要想了解,券商的大戶目前的投資狀況,

有沒有到國外投資,是哪些因素造成他們到境外投資,

對目前股市的交易制度及各種稅、費的成本有無意見。

 

 

曾銘宗發現問題大條了

上千問卷 調查股民意見

證期局副局長張麗真也透露,

證期局另外也發出300份問卷,

請各券商挑選具豐富經驗的300位營業員,

填寫問卷,要營業員說明對於股市

目前成交量以及所接觸客戶動向的看法。

 

張麗真表示,這1300份問卷都有一個開放問題,

希望受訪的大戶和營業員能提出對目前股市交易制度

的看法與意見,相關的問卷結果預計兩週內回收,

並完成分析,若其中有重大的發現,

也將對外公布問卷的調查結果。

 

金管會另一個調查管道,

就是委託中央研究院針對台股的交易成本

與各國比較的研究,這項研究預計在7月中提出

期中報告,並於年底完成報告。

 

曾銘宗說,他最近發現,

散戶在股市交易比重由○九年的72%,

到一五年第1季已降為53%,

顯見台股散戶有退出市場或轉戰其他地方的跡象,

這個現象有必要去了解原因。

 

資深證券業者指出,證所稅中的大戶條款

(年交易額超過10億元須核實課證所稅)

雖往後延三年,但大戶條款

就像一把懸在大戶頭上的刀,不知何時會砍下來,

大戶轉戰海外,台股成交量自然會萎縮。

若能對內資的股市交易成本合理調整,

把大戶找回來,而股市若因此回復過去的成交量,

財政部也可以課到更多證交稅收。

 

文/林文義、洪綾襄

 

【免費參加】2015/07/17(五)

亞洲財經新形勢下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我要報名

財訊41周年慶邀請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來台唯一公開演講。

亞投行超乎預期地獲得全球主要國家迴響,東亞的權力板塊已然向中國移動,

在此新形勢下,投資人該如何因應,調整未來關注的方向?

 

本內容由財訊雙週刊提供,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財訊雙週刊

財訊雙週刊

《財訊雙週刊》隔週四出刊,1974年創刊,是台灣財經雜誌中,最資深權威的財經專業媒體雜誌。官網連結 : http://www.wealth.com.tw/ 數十年來始終秉持「引領趨勢、創造財富,掌握政經、放眼國際」的核心價值,報導領域涵蓋財經趨勢、投資資訊、企業動向、產業動態、政情研判等,是創造兩岸三地政經投資理財議題,洞燭市場的先行者。

《財訊雙週刊》隔週四出刊,1974年創刊,是台灣財經雜誌中,最資深權威的財經專業媒體雜誌。官網連結 : http://www.wealth.com.tw/ 數十年來始終秉持「引領趨勢、創造財富,掌握政經、放眼國際」的核心價值,報導領域涵蓋財經趨勢、投資資訊、企業動向、產業動態、政情研判等,是創造兩岸三地政經投資理財議題,洞燭市場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