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小朋友做家事要給錢嗎?」
「零用錢該給多少才夠?」
「小孩大學畢業了,還要供應他生活開銷嗎?」
「怎麼樣讓小孩子不要亂花錢呢?」
很多父母心中都有這些疑問
到底要如何建立子女的理財觀念?
一味的要求節儉跟一味的放縱都不好
盡早養成對金錢正確的支配態度
是有方法的!
這本 《理財力,從小就要教》
用大衛 ‧ 蘭西一家人及朋友的例子
告訴父母們如何透過 10 個觀念搭配方法
讓孩子們自行訂目標、工作、儲蓄
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
以下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 3 大篇章
工作、支出、預算
我們會發現其實日常教養中的小細節
往往隱藏著教育子女的關鍵...
( 贊助商連結 )
工作篇 - 不給零用錢才有用
從小就建立「有勞才有獲」的觀念非常重要
作者一家 3 個小孩在家從小就必須工作
來獲得「酬勞」( commission )
作者 大衛 ‧ 蘭西 強調不要讓「零用錢」
進到小孩的辭典裡
讓他們養成「無須代價就有錢拿」的觀念
而改用「酬勞」,並解釋:「薪酬來自勞動,工作才有錢賺」
當子女明白必須先工作才有錢賺時
買玩具前就會先考慮:
「那筆錢是做了多少工作賺來的」
也因為玩具是用他自己工作賺來的
每樣都是他們的成就,而非理所當然的權利
幼兒可以做的工作
這件事要「從小」開始
當然對於年幼兒童
要把家事控制在一定數量以下
大約 3 件就可以了
要孩子們工作換取酬勞
可不是要家長們開間血汗工廠
工作量要足夠讓孩子們覺得這是一項成就
又不會多到讓他們覺得不可能完成
以下是書中列的幾個適合這個年齡層的家事:
● 收拾玩具
● 把髒衣服丟進洗衣籃
● 整理自己的床鋪
● 配對襪子
● 飯前幫忙擺碗筷 ( 大人監督下 )
實際工作內容當然可以由家長自行調整
只要列出一張家裡小朋友可以做到的家是清單
並標出各項的酬勞即可
或許孩子的反應會興奮得出乎你意料之外呢!
發酬勞時要 把握時效、製造效果
對於未滿 7 歲的孩童
在嘗試 酬勞制度時
必須在他們一做完工作就立即給酬勞
這樣他們才可以把「完成的工作」和「酬勞」
兩件事聯結起來
其實...說實在的
讓四歲小孩整理自己的房間
大家大概都知道是父母幫他收好大部分的玩具
他自己收個兩、三件
但對這年齡層的孩子
目的是要讓他們建立工作心態
只要孩子能明白自己被交辦什麼事
並了解怎麼樣才算 完成 一件事
這樣就很好了
當孩子做完家事,你去檢查時
必須炒熱氣氛!High一點!
當小朋友整理完房間
會希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會打掃房間的人
乍看之下不禁令人莞爾
但父母表現出興奮之情其實有兩個效果
1. 讓孩子知道你以他們的努力為榮
2. 讓他們為自己勤奮工作感到自豪
此時再將「酬勞」發給他們
他們不會覺得這是「白白得到」的
而會認為「這是我將事情做好所獲得的酬勞」
工作目標 - 花錢去
獎勵這個年齡層孩子
最好的方式就是...
帶他們「自己賺」的錢去買東西!
你能想像當他們把自己賺來的錢拿給櫃檯結帳時
心裡有多麼地自豪嗎?
當孩子能走進玩具店自己挑玩具
並用自己的錢支付時
變化就在他們身上產生了
支出篇 - 錢花掉就沒了
「爸~拜託你啦!我這次一定能贏!
再給我一點零錢就好了!」
當作者的女兒在遊樂園向他這樣央求時
你猜他的反應是什麼呢?
沒錯!
他告訴女兒:「蕾巧,錢花掉就沒了
如果你已經將說好的錢花玩了,今天就只能玩到這裡了」
有些家長看到者可能會覺得:
「天啊!那孩子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怎麼辦?」
「難不成單純逛都不能玩了嗎?」
「念個幾句,還是可以給他一點吧?
畢竟只是小朋友啊!」
其實...
看著小孩因為他自己的決定而受害
對父母來說其實是很難受的
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決心
當小孩子們撒嬌,父母很難不心軟
也很難不去想:「他們只是小孩嘛」
但在後果不至於失控的情況下
讓孩子們遭遇一定的挫折是必要的
只不過需要調節好「痛苦指數」
要足夠給他們教訓
又不至於造成永久的傷害
像例子中的蕾巧
對一個 6 歲的小孩來說
進到遊樂園玩完第一個遊樂器材後
就沒錢玩接下來的
只能看著姐姐精打細算的考慮每一個
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啊!
但他會因此恨上他爸媽一輩子嗎?
想必不會 ( 當然一個禮拜可能會的XD )
支出篇 - 避免亂買東西的好方法
多等一個晚上!
這招其實各個年齡層都適用!
在打算花大錢買東西時,先等一個晚上
就可能讓決定徹底翻盤
作者一家也奉行這個規矩
當蕾巧 13 歲時
有一次和媽媽出門買東西時
看上一件很喜歡的襯衫
但一直下不了決定
蕾巧比了好一陣子
最後正準備買下這件襯衫時
媽媽勸他先把這件襯衫留著
等明天再決定要不要買
當時蕾巧還再三要求店員發誓
在她隔天來之前千萬不能把它賣掉
大家猜結果如何?
她一回到家就發現
自己好像沒那麼想要那件襯衫了
第二天甚至忘了這回事
後來當然也沒有再回去找那個店員了
過了幾年
類似的情形到蕾巧大一時又發生了
只不過這時母親遠在兩百哩外
蕾巧必須自己面對
她在店裡看到一件很喜歡的羊毛衫
但要價 120 美元,是一大筆開銷
她想起了「等一個晚上再做決定」
於是她這次也照著做
到了第二天
她發現她還是很想要那件羊毛衫
於是他回到店裡將其買下
且接下來的 5 年都常常穿
先等一個晚上再做決定,
就不會那麼有壓力
因為隔天再做決定
你就能空手裡開商店
而一走出去,往往我們的腦袋才會恢復清醒
如果隔天醒來還是覺得很想買
那東西可能真的很值得
那就買來好好享受吧!
( 贊助商連結 )
預算篇 - 運用 機會教育
讓小朋友也學預算
在開始與小孩談的預算規劃時
作者對於讀者們有個要求
必須每個月都做一份 家庭預算規劃
如果連家長自己都不願意做
當然也無法教小孩
孩子們需要看到「你在規劃家計」
並「遵守」自己教導他們的原則
每月規劃預算
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了
作者有位朋友和先生每個月都會討論家計
而他又是家裡的電腦通
周六早上都會補上網路銀行的進度
並對照預算表進行確認
每到周六上午
她的四歲女兒艾比都會看到她坐在餐桌前
桌上擺著 預算表、現金信封 跟 計算機
艾比知道媽媽在做什麼
這時她也跑去遊戲間
將玩具收銀機拿來
擺在媽媽的電腦旁邊
艾比會跟媽媽一起坐個約10分鐘
問些金錢相關的問題
還會從自己的玩具收銀機拿出塑膠幣
給媽媽說:「這給妳當預算用」
這時她的媽媽則會拿出長長的清單
給艾比看家裡每個月必須處理的財務
我們可以想像
艾比一生可能都會認為每月規畫預算
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了
而這一切只是來自每周六上午的對帳
從幫忙 填支票 學到要 省電
當作者的大女兒德妮絲快要十歲時
有一次作者在填寫當月要付款的支票
那時德妮絲靠過來,用細細的聲音問:
「爹地在幹什麼呢?」
作者一開始只覺得
女兒有點打擾到他
但當他轉過頭
看到一個睜大雙眼、充滿好奇心的面孔
他想:「這是一次機會教育!」
他決定教德妮絲寫支票
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德妮絲在寫電費支票時
當他填上「238 元」(美元) 後
竟停下來看著作者
原來她因為電費如此的高感到訝異
於是作者告訴她:
「這還只是一個月的金額喔」
女兒回道:
「難怪媽咪在我們要出去玩時
總叫我們要把門關好
以免浪費冷氣」
德妮絲不僅學會 如何寫支票
更對家中的財務有所了解
更重要的
有這個認知後她知道了
媽媽平時的叮嚀的重要
這不省下了一直教孩子要省電的口水嗎?
希望下一代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嗎?
理財力請從小教起!
書中舉了相當多的例子
能夠很簡單地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觀念
有興趣的朋友不仿找書來看看喔 ~
好文章 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