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reepik)
每年二、三月,就是台灣各家基金業者秣馬厲兵一整年,
繳出成績單的時候。包括理柏(Lipper)、晨星(Morningstar)
、指標(Benchmark)與金鑽獎等四大基金獎項都是在這兩個月頒出。
對於投資人來說,用過去基金表現來選擇標的是人之常情;
但另一方面,
可以得到各大基金獎項與專家們的肯定,
對於投資人來說就像是在選擇投資標的第二重保險。
「活得愈久、領得愈多」才是好基金
為什麼這樣說?以本土投信獲獎最多的、
總計拿下18座獎項的復華投信為例,今年獲得最多肯定的基金,
分別是囊括4個獎項、榮登2018年台股績效王的復華傳家二號基金(2000年9月成立)
與3個獎項的復華人生目標基金(2003年3月成立)
另外復華中小精選基金(2001年4月成立)也得到3個獎項肯定。
而且無獨有偶,
這三檔基金目前基金經理人不僅都繳出超越同期台股績效的成績,
而且操作時間至少超過2年。
這檔基金不只連年獲獎、績效稱霸2018年台股基金
短中長期更是「面面俱到」
復華傳家二號基金 |
|||
期間 |
基金報酬率(%) |
同類平均報酬率(%) |
同類型排名 |
1年 |
11.64 |
1.57 |
1/15 |
2年 |
30.30 |
15.59 |
1/15 |
3年 |
42.20 |
25.31 |
2/15 |
5年 |
56.58 |
33.67 |
1/15 |
10年 |
157.54 |
128.33 |
5/14 |
資料來源:Lipper,資料日期:成立日2000/9/6~2019/2/27。投信投顧公會分類:債券股票平衡型-國內一般股票型。 |
換句話說,得獎基金固然熱門,不過背後團隊同樣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
原因很簡單,基金的表現建立在選股策略上,
而選股策略與哲學又是建立在研究團隊在國內外總體經濟數據、
各企業財報數字中挖掘出獲利關鍵的苦工上;有堅實的研究團隊,
就能打造出投資基礎更為扎實、透明的投資組合,
讓理財不是一場豪賭,而是科學化、可驗證的過程。
另一個投資人應該關注投資團隊的原因,
則是來自基金投資的本質。
事實上鮮少人能單靠1、2檔基金就能做好理財,
投資組合往往是更為重要。一方面可以分散投資風險,
另一方面也能同時參與各種趨勢商機,伺機而動保持彈性。
簡單來說,基金要選的不是「明星」,而是「明星隊」。
而一隻堅實的團隊,就像是打造明星隊的教頭,
不只讓你看到市場上短期亮眼表現,
更能從研究團隊的邏輯中,推敲出市場發展方向。
好團隊如米其林大廚,任何時機都能炒出好菜色
在國際上,其實也有許多知名的投資團隊,
甚至成為特定類型基金的「知識領袖」(KOL),
在市場上動見觀瞻。例如在新興市場,
不可不知的就是有著「新興市場教父」美稱的墨比爾斯(Mark Mobius)。
他在新興市場團隊服務30年時間,最成功的案例,
莫過於在2008年、正逢金融海嘯之際,預測出2009年開始的牛市。
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近年在團隊獎項中,
獲獎最多的反而不是外資專家,而是來自本土的復華投信。
「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基金團隊研究獎,
開辦12屆以來有7屆各獲得股票型、固定收益型、
台灣股票型、台灣平衡型等9座獎。除了屢獲肯定外,
復華在研究上的投入還可以從幾個徵象中略知一二:
海內外股債投研團隊人數達百人,是國內業界之最;
出國實地拜訪公司的研究費用無上限。如果沒有做好訪查工作,
就像是球探只單憑影像與統計數據,去評斷籃球員身手;
反之,如果做好訪查工作,並且有一套堅實可信來的研究邏輯,
不僅能「眼見為憑」,做好投資決策,
更能培養研究團隊跨產業的視角。
投信最懂團體戰非他莫屬,股票、固定收益都領先群雄!
基金公司 |
「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基金團隊研究獎 總得獎數 |
股票型 基金團隊研究獎 |
固定收益型/平衡型 基金團隊研究獎 |
復華 |
9 |
4 |
5 |
統一 |
4 |
4 |
0 |
群益 |
4 |
1 |
3 |
安聯 |
2 |
1 |
1 |
柏瑞 |
2 |
0 |
2 |
台新 |
1 |
1 |
0 |
保德信 |
1 |
1 |
0 |
國泰 |
1 |
1 |
0 |
資料來源:Smart 智富台灣基金獎 2019
但是怎麼選擇好的團隊呢?
首先在打開基金資料頁面時,
除了看報酬率或是淨值表現外,
也花些時間檢視基金本身過去在經過市場動盪時的表現與應對措施,
即便經理人可能發生更迭,
但是在一支研究能量穩固的基金團隊,
在面對市場劇變時往往能發揮避震器的角色。
另一方面,如果投資人已經有多年經驗,
也許可以觀察基金在近幾次報告中,
對於投資環境(例如近期陸續公佈的國內外公司第一季財報表現)的看法,
是否維持邏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