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們與惡>裡頭說:「我不會當人的媽媽... 」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第3集,李曉明的媽媽飆著淚說: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願意花一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然後又說:
「我不會當人的媽媽... 」
「我不會當媽、也不會當人家的太太 」
聽到這裡,王律師回應說:
「不要放棄」、 「要振作」...
結果說完,李媽媽哭更大聲...
這樣的安慰,說來容易,做來不易
這一幕讓ego我有很多感觸
因為王律師這樣的 「安慰方式」很常見
我們自己
或者身邊親友
也常常下意識地用這樣的方式
表達我們最誠摯的關心
股票教學|打造你的交易系統-點石
各種用心良苦的安慰?
看到他很緊張...
☛跟他說 「不要緊張、要放鬆」
看到他很擔心、焦慮
☛跟他說 「不要想太多、不要擔心」
看到他很憂鬱
☛叫他不要憂鬱、不要難過、不要沮喪、要開心...
我們都很積極在當下跟當事人說怎麼想、怎麼做
甚至有些人會開始下指導棋
雖然我們都是很善意、很誠意
但是這些對當事人來說
卻是一點都不容易
他緊張、他擔心、他焦慮、他難過
而李媽媽感到崩潰、感到沮喪
感到絕望...
呼應情感、感同身受是最好的安慰
換個方式關心,竟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回到當下
當李媽媽說:「誰會想用20年去養一個殺人魔?」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
這句話背後
在乎的是20年的付出
因此我們可以去呼應她這20年的辛苦
同理她當下語言所表達出的感受
相對於要她「不要放棄、要振作」
或許可以改成:「這20年真的很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可以體會你邊經營麵店邊照顧他們兄妹的辛苦。」
這裡想說的是,我們可以試著「接下他拋出來的球,在乎、回應他的感受。」
小孩哭鬧怎麼辦?
父母千萬別說:不要哭!
舉例來說,小小孩因為玩具壞掉了,大哭不止。
平常我們可能會跟他說:「不要哭!」
或者有些家長會說:「這有什麼好哭的!」
甚至更沒耐心的爸媽會開始責罵
甚至拿出愛的小手...
股票教學|打造你的交易系統-點石
小朋友難過,你要他不要難過,
這就跟面對一位憂鬱、焦慮的朋友
跟他說「你就不要憂鬱」、「你就不要焦慮」一樣
我們說得很容易
但對他來說一點都不容易
或許,這時比較好的關懷或應對可以調整成...
「爸爸看一下...玩具真的壞掉了耶!你對於心愛的玩具壞掉,感到很難過,對不對?」
(幫他說出他心中的感受,這個動作讓他知道「有人知道他」)
「爸爸知道你很珍惜自己的玩具,這真的很好,爸爸也知道你現在很難過,爸爸有感受到。」
(同時抱抱他、安撫他)
「這個玩具看起來是修不好了,但你可以繼續留它在身邊,我們也知道你覺得很難過,我想玩具也會感受到你很在乎它。 」
(正向肯定他的感受)
(再給他一點時間,讓他再緩衝一下。)
(然後說...)
「我想你現在應該有比較好一點。現在可以開始讓自己把眼淚變少、讓眼淚開始不再流下來、讓眼淚回到自己眼睛裡。」
(搭配肢體動作,正向引導他眼淚回收。)
「很好,你做得真的很好。現在你覺得心情比較平靜了對不對。」
(哪怕他只有達成一點點,都正向肯定他,正向引導他做更多。)
沒有形成正面回應
關係就會產生「代溝」
上面的對話確實比「不要哭」多了好多字
且要花更多心力
但當一個孩子拋出「我很難過」的心情時
如果爸媽老是沒有正面回應
甚至習慣於強硬的要求對方不要東、不要西...
那請問這「心事誰人知」?
當這顆被丟出來的球總是沒人接
久了
爸媽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渠道」就不見了
於是就會覺得 「跟孩子有代溝 」、「很難溝通」
但事實是
一直以來我們其實未曾想要跟他「溝通」
我們只是要求他們聽我們的:「不要哭」
但是
我們自己又聽了他們多少的感受?
面對交易
我們也都聽過太多朋友、老師跟人勸誡:
「不要緊張、放輕鬆」
但談何容易?
所以我選擇的是
去思考、了解學員難點在哪
試圖去找出他們這顆球的軌跡、路線
然後做好準備把球接下來
心理學家:「看見就是解脫」
試著去呼應情感、感同身受
心理學有句話:
「看見,就是解脫。」
當我們都可以「試著去看見對方傳過來的球,然後接下他的球...」
而不是不理會對方傳來的球,然後自己又亂擲一堆球過去,並且硬要他接...@@
那這樣的溝通、對話
應該有機會讓親子之間、朋友之間...
讓我們彼此甚至讓交易這件事
都得到更好的結果
然後我們可以一起讓這個社會變的更好
YT有更多影片一起「學習好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