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什麼是每股盈餘EPS (Earnings Per Share)?
超級白話文:就是「每1股賺多少錢」
它可以快速幫我們了解規模
大小不同的公司幫股東賺錢能力的差異,
舉個例子:
假設市場先生要送你一張股票,
以下兩間公司選哪一間比較有利?
公司A. 年淨利 5,000 萬元
公司B. 年淨利 2,000 萬元
其實如果只從獲利去看其實無法判斷,
必須要考慮到公司股本數不一樣。
公司A. 年淨利 5,000 萬元,
總股數 1,000 萬股 EPS 5元
公司B. 年淨利 2,000 萬元,
總股數 200 萬股 EPS 10 元
這時透過EPS就可以快速看出來,
B公司雖然淨利較低,
但每持有1股B公司股票,
獲利可以高於A公司。
為什麼EPS很重要?
因為股價跟公司獲利能力直接相關
由下圖可以看出,
EPS和股價是絕對呈現正相關的。
EPS的計算公式?
每股盈餘(EPS) = 本期稅後淨利 / 普通股在外流通股數
舉例:
稅後淨利 10 元
總發行股數 5 股
EPS = 10 元 / 5 股 = 2 元 / 股
要注意的是,
稅後淨利在計算時要先扣掉特別股股利
本期稅後淨利 = 稅後淨利 – 特別股股利
因為公司的特別股配息
通常類似借貸利息的債務,
會優先於普通股股東的利潤分配。
比較不同公司EPS高低沒有意義
要同時考慮股價和本益比才有意義
假設兩間公司業務性質接近,
EPS 20 元的公司一定
比EPS 10 元的公司好嗎?
其實不一定!
理論上EPS賺越多的公司,
股價也會相對越高,
因此在評估時我們不會直接看EPS高低,
而是用本益比做判斷。
本益比(倍) = 股價/EPS
例如股價 200 元,EPS 10 元,
本益比就是 20 倍。
本益比又可以把它當成「還本的時間」,
20 倍本益比相當於投資 20 年回本,
這數字越小相對越便宜。
不只要觀察公司過去EPS趨勢
「未來成長性」也要列入評估
雖然說考慮股價時,
當下本益比越低越好,
但通常也要考慮獲利的「未來成長性」,
如果一間公司過去到現在EPS持續成長,
那股價通常也會水漲船高。
不過這邊要注意的是,
巴菲特曾說:「不要花錢買成長。」
因為成長性畢竟是一種猜測,
未來成長率也不一定能保持,
即使未來有成長可能,
仍要避免買進的股價過於昂貴。
現金股利=該年發放額度x持有股數
在台灣因為比較盛行發現金股利,
將公司獲利發還給股東,
因此許多獲利、
配息穩定的公司EPS通常變化也不大。
在國外則是比較盛行買回庫藏股,
也就是用公司獲利從公開市場上收回股份,
雖然不會拿到現金股利,
但減少股本的情況會推升未來EPS,進一步推升股價。
EPS去哪裡查?
有很多網站可以查到EPS的數字,關鍵是要方便觀察近幾年的變化。
以下提供幾個市場先生常用的查詢管道:
台股EPS查詢(goodinfo資訊網) 資料很完整
台股EPS查詢(CMoney股市) 有圖表可以快速查看
美股EPS查詢(MorningStar) – 看Earnings Per Share欄位
使用EPS要注意什麼?
以下幾個問題市場先生覺得比較進階一點,
可以先大概了解就好,
未來有遇到時要記得留意一下:
注意1.
EPS要穩定,小心EPS忽高忽低的股票
穩定的公司每年EPS會穩定或持續成長,
不會突然有大幅衰退,
頂多因為季節性造成四季的EPS不大一樣。
如果發現某一期EPS突然大幅衰退,
要格外留意原因,
如果是暫時性的衰退
通常會是很好的進場點。
反之如果EPS突然某一期急速上升,
也要觀察是一次性的獲利,
還是整體獲利能力提高。
注意2.
要小心獲利和現金流的落差
EPS只反應了獲利能力,
但會計上損益表的獲利,
不代表實際有現金流入。
必須同時搭配營業現金流、
自由現金流量表上的數字觀察。
例如賺了 100 元,
但實際現金流入只有 30 元,
這種狀況就要留意,
也許是存貨或者應收帳款過多,
這種財務狀況並不健康。
注意3.
獲利不穩的公司要觀察稀釋EPS
EPS的公式中,
雖然是稅後淨利除以在外流通普通股數,
但如果真正要考慮股數,
必須把一些認股權證、可轉換債券等,
可能會變成「新股」的股份也都算進來,
這種計算方式稱為「稀釋每股盈餘」,
這是一種更保守的評估方式。
稀釋每股盈餘(稀釋EPS)
= 稅後淨利 / (普通股在外流通股數+稀釋性普通股數)
稀釋性股數包含:
特別股、認股權證、可轉換公司債,
在股價高於一定程度時可以變成股票,
這時公司股本膨脹,
分錢的人變多了會稀釋掉每一股的獲利。
稀釋每股盈餘的數字在財報中會提供,
但網路上比較難查到。
在獲利能力不穩、缺乏現金的公司
尤其要注意這種稀釋的情況。
如果公司沒能力還債,
就會希望可轉債轉成股票,
造成股本膨脹。
注意4.
常增資的公司
要注意流通在外股數的加權計算問題
會計上的EPS計算方式,
流通在外股數要考慮「加權」
每股盈餘(EPS)
= 本期稅後淨利 / 普通股在外流通加權股數
在會計上加權的意思是
會根據股本變化發生的時間來計算股數,
而不是用最新股數做計算。
例如如果上半年 6 個月原本總股數是 100 股,
年中時增資變成 120 股,
那年底在計算EPS時會用
( 100 股 * ( 6 個月 / 12 ) +
( 120 股 * ( 6 個月 / 12 )
= 110 股。
這計算對投資人的分析
可能會造成一些誤差,
因為比較理想的評估不應該加權,
而是用最新股數做計算。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
不應該用加權的 110 股,
而是用最新的 120 股
做計算來評估比較準確。
如果你評估的公司有頻頻增資、
且增資幅度較大時,
想要得到當下精確的EPS,
最好還是自己計算一次
而不是用財報上現成的EPS。
學習小結論
在其他一切條件相似時,
-
兩家公司 股價 若相同 → EPS 越高越好!
-
兩家公司 EPS 若相同 → 股價 越低越好!
-
兩家公司 股價 和 EPS 都不同 → 本益比 越低越好!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加入市場先生好友,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延伸閱讀:
1. 一分鐘看懂甚麼是本益比?
2. 一分鐘看懂甚麼是ETF?
6. 分享我的投資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