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還有呼吸,
就有數不盡的煩惱。
這篇是我一位非常佩服的前輩,
最近寫給他的公司的內部信。
看了挺震撼的,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看手機...
這麼好的文章不能只有我看到,
因此,這篇經他同意,可讓我分享給大家。
繼續閱讀往下滑...
(贊助商連結...)
只為你敬佩的人工作
年輕時有幸和他共事過一陣子,
在他身上學到非常多,
一直到現在,他對我的影響力都還在,
我目前很多思考與做事的方法,仍有他的影子。
即便近幾年也認識了一些強者,
但仔細想想,他仍是我評價最高的第一名。
一個人讓你佩服到一種程度,
會讓你很想為他賣命,
如同蒙格給年輕人找工作三項建議的第一條:
只為你敬佩的人工作。
讓我想起了火拳艾斯的一句話:
我要幫助那個男人成為海賊王!
這篇他用他的人生故事,
真誠的分享他的許多價值觀。
"追求熱情",我一直想要講好這件事,
但總是闡述得不夠好,
特別是在目前貧富差距拉大的資本主義世界,
"追求熱情"聽起來很像在講幹話,
大概是富家子弟才會說的風涼話吧。
(雖然我也不是什麼富家子弟)
即便這件事政治不太正確,
但我真心認為他超級重要,
而且不只對我重要,是對任何一個人的人生都重要。
看完他的文章,覺得寫得太好了,
無法再補充更多...
文章篇幅稍長,但花十分鐘耐心咀嚼,
相信對你的人生也很有幫助!
--------
人生在世,只要還有呼吸,大概就有數不盡的煩惱。
每個人都想無憂無慮、幸福快樂,
但有人可以做到嗎?秘訣是什麼呢?
我個人的體會:「喜歡上你的工作」,
才是解決你人生所有煩惱的 那一把關鍵鑰匙!
這我自己實實在在的親身經歷,
而這個體會可以從底下這句話開始說起....
「人生所有的煩惱,
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這是著名的,
德國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
讓我印象深刻,
之後也影響我很深遠的一句話。
3 年前,我第一次聽到時,感到很疑惑,
但之後越能體會這句話潛藏的威力。
不信的話,
你現在就問問身旁的那個人,
「你現在有什麼煩惱?」
很有機會八成以上的回答,就是跟人直接有關。
譬如說,
媽媽一直嘮叨我怎麼不快點結婚、
男(女)朋友整天玩手機不關心我,
上司老是不支持你的想法,
要我做的事情我不喜歡、
小孩成天吵架看電視不念書等等....。
就算聽到的是:
薪水不夠高,賺的錢太少、很煩惱,
若你再追問,那你為什麼想要賺更多的錢?
答案也可能是,這樣才能買的起房子,
女朋友的媽媽覺得這樣才安心;
或者才不會輸我的同學之類的,
追根究柢還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為什麼理解這件事情這麼重要?
曾聽說所謂的二流專家,
就是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搞得更複雜,
譬如把"煩惱"這個問題最後細分成 18 種 CASE,
要分門別類解決,那當然就很難解,
但如果是一流大師,
就能總結出問題最終的根源就只有一個,
那是不是就可能出現一個乾淨俐落的解法呢?
看懂之後,
以下我專屬「人生煩惱解決方程式」就出現了;
if ((你的所有煩惱=人際關係的煩惱)
and 你不想有任何煩惱)
{
你不跟任何人來往;
}
else
{
你就必須擁有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能力;
}
不和任何人往來是不可能的,
所以解決煩惱的方法就只剩一個,
那就是培養自己,
成為「擁有解決人際關係煩惱能力的人」
(以下我先簡稱為解決煩惱能力)。
那要怎麼開始呢?
我首先把人際關係區分為三類:
1.家人
2.朋友
(包括男女朋友、一般朋友跟同學 底下通稱朋友)
3.同事
比較一下人們在這三個最常見的人際場景中,
一般人遇到的煩惱程度分別如何?
並藉由這樣的比較,
理解在各場景下培養解決煩惱能力的難易度又是如何?
以下是我得出的結論。
1.職場,是最適合也最容易培養解決煩惱能力的場合。
2.家庭,是最難,也最不容易培養解決煩惱能力的地方。
3.朋友則是介於以上兩者之間。
為什麼職場比家庭,
是更適合培養解決煩惱能力的場合?
我的答案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工作比家庭,更容易有共同目標,
也就更容易透過溝通 達成共識去努力。
工作通常會有個主要產品,
服務好用戶的標準也是清晰的,
因為目標明確,
同事(包括上司下屬)也容易就達成目標的手段,
持續溝通釐清後,形成共識並去努力。
這樣的溝通、建立共識,確實執行,
再以結果來檢討反饋的過程,
無時無刻都在鍛鍊我們解決煩惱的能力。
譬如A公司想要開發一款新手機,
上司覺得一定要便宜才會賣得多,
下屬卻覺得品質一定要夠好用戶才會滿意再回頭買,
一開始彼此發現有衝突,
但公司要經營下去,還是得要找出解法,
所以職場上意見不同的雙方通常會比較理性的去找共識,
讓事情有辦法繼續下去,
就這個例子,
可能會一起找出:
1.用戶願意為該價格買單,
2.使用體驗也要不錯的兩點共識,
在不斷討論之後,也許共同的結論是,
我們要做一款完全不賺錢
(品質夠好,價格也不高,損益剛好打平),
但因此能建立高 CP 值的口碑並將銷售極大化,
最後公司改用銷售場景賺錢的新商業模式。
(以上大概就是小米的作法)
但家庭的共同目標是什麼呢?
通常很模糊,
父母的回答很可能反而是相當官腔的,
如「成為有用的人並且快樂就好」,
但什麼是有用的人,父母與小孩的定義可能不同。
例如:父母想要小孩將來成為教授,
子女可能想當個登山探險家或吃雞遊戲冠軍。
而老公的快樂,跟老婆也可能是相反的,
所以如何在家庭中找出一個共同的標準,
讓雙方可以順利產生共識就變的不簡單。
常聽人家說,
男女朋友或夫妻要吵架,
最好的方法就是計劃一次出國旅遊。
為什麼? 旅程去玩水對,還是去賞雪景好?
今天去博物館還是去遊樂園才正確?
午餐應該去吃法式料理還是握壽司?
暑假應該放手讓小孩去自由行鍛鍊自律與勇氣,
還是幫他安排好精緻的課程學好一門重要專業?
這些選擇都是主觀的,
沒有辦法找出一定的標準說誰對誰錯,
最後往往容易變成看誰大聲聽誰的。
而沒被聽進去的一方,就開始覺得委屈,
幾次以後很容易就吵起來了。
還有像現代父母邊玩手機,
邊叫小孩不要玩去寫功課。
父母很沒耐心的罵小孩要有耐心讀書或練琴?
這樣的場景下,
卻想培養出一個人解決煩惱的能力,
難度當然是很高。
二、工作的成果,
比家庭生活有更多外部效益,
也更容易讓人有成就感,
也就更容易進步。
一份不怎麼起眼的工作,
也都會產出一項產品或服務,
並提供給用戶幫助或價值。
即使是 7-11 店員幫客戶冲一杯熱騰騰的咖啡,
其中的意義對店員而言我覺得也是札札實實的存在。
就更不要說像是一段好的程式碼,
對 APP 運作效率的提升,或是一篇好的文案,
幫助用戶對產品接受度的提高,
或是一個好的產品設計,
對美好體驗的幫助,用戶甚至會用口碑,
再把滿意的服務介紹給更多的親朋好友使用,
成功的職人往往透過這樣正向循環的過程,
深刻感受到因自己而發生的影響力及成就感,
自然而然想要再為自己、為別人創造更多價值,
這也是現在社會各行各業都能持續不斷進步的原動力。
回到家庭看看,
假設有個最幸運的家庭,對於目標剛好有共識,
舉例來說,
你的父母想要你將來當教授
(或高考當個公務員),
你也很樂意多花的時間念書,
持續地在課業上表現傑出贏過其他同學,
父母更因為你成績優異而開心,
你也很感謝父母的支持與栽培,
但然後呢?
以我個人為例,
在傳統學校教育過程裡,
追求第一志願成為唯一的目標,
但我清楚,這 20 年間除了因為用不著,
所以大多是考完了就忘光光的課本知識以外,
我並沒有培養出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除了考贏其他同學帶給自己跟父母虛榮的優越感以外,
我明白我的存在對任何其他人沒有實質的幫助或影響,
甚至只是讓考輸我的同學感到沮喪而已。
更慘的是,
萬一我如果把在前 20 年養成的不良習慣與虛榮的渴望,
帶進職場上,會發生什麼事呢?
除了用各種競爭手段爭取光環或職稱把別人比下去,
讓自己顯得比其他同事優秀,
可能也想不出甚麼辦法來了,
然而在一切以事實與數據分析為基礎的互聯網時代,
以往靠學歷、職稱或華而不實的手法,
再也不可能把你帶向真正的成功。
三、職場的選擇,比家庭更有彈性,
可以訓練自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果你父母希望你把考上第一志願名校當作目標,
你有多少把握能說服父母,
成為電競冠軍才該是你的第一志願?
畢竟對父母來說,電競從來不是一門職業,
頂多只是娛樂,
他們無法理解其中的價值,
而你當下的吃穿都需要靠父母,
血緣的束縛也讓彼此分開,
各自為自己理念努力的選項不存在,
這種情況下你還能有自己的選擇嗎?
一晃 20 年之後,那個人生到底是屬於你的,
抑或是屬於父母的還真的是說不清。
也就是連下決定的自由都沒有,
如何在家庭生活中透過不斷的選擇,
來精進做好選擇的能力?
但在職場上則不同,
每天你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
例如:A 公司主管一開始,
把寫出好文章獲得 3 萬以上的點擊訂為你的目標,
你可以去思考說服上司,
同樣的內容與 4 倍的時間,
你認為改做成影片,
並且拿到 10 倍也就是 30 萬瀏覽數,
才是你想做而且是效益更高的事情。
職場上你的提議被接受的機率應該會高很多。
這麼想,
萬一你的提議不被接受,
你可以瀟灑的選擇離開,
去找一家願意改以影片推廣為主的 B 公司,
或者你也可以選擇私底下先自己做看看,
以結果來佐證你的提議可能更好的方向
(當然數字也可能證明你是錯的)。
總之一旦看到更好的證據出現,
上司或同事接受你的新作法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高。
對組織而言,
這樣的市場機制會逐漸讓有彈性,
並持續探索正確選擇的公司存活並壯大,
也讓堅持錯誤路線的公司最終被淘汰。
而對個人來說,
也就間接訓練每個職人為自己最終的選擇負責。
換句話說,
無論你選擇待下來、選擇聽上司、
選擇離職、亦或提出新建議,
選擇做出初步成績、根據數據認錯、或拿來說服上司,
全都是你能做的決定,
而你若願意利用職場上的各種機會,
持續的鍛鍊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
你自己、這家公司,
甚至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都會因此不同。
喜歡工作、享受工作,
解決人生所有的煩惱。
總之,我從來沒想到,
當年剛進入職場的那一個月,
居然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轉淚點,
與家庭、學校沒有目的地過活截然不同,
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能力,
居然可以是有用、是可以幫助其他人的,
居然會有人願意付我錢,
去做我覺得很有趣的事情,
還讓我有機會不斷嘗試對錯並從中學習。
而以前根本不會想碰的書,
現在則恨不得有時間每一本都讀完,
看看那些可以現在就應用到工作上,
知識開始變得有用,
而用得著,就學的好,也記得住。
能力當然就在這樣的情況下,
進步的飛快。
改變之大,我完全就認為,
之前的人生根本就是白活了,
為什麼我沒有早一點出來工作,
居然在學校浪費這麼多年的時間。
喜歡工作、享受工作,就容易把工作能力,
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好,
而工作中鍛鍊出來的能力,
就能再拿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譬如下次另一半跟你意見不同的時候,
你再也不需要,
用一哭二鬧三上吊這類情緒勒索的老招式了,
你可以拿出工作上學到的聆聽、
說服客戶、上司、或同事的能力,
有技巧的用來影響你的家人,
畢竟在職場上,你不太可能像在家一樣,
用發脾氣或冷戰來解決問題吧。
工作唯一目的:讓你幸福!
我們都會因為工作接近更好的自己
若還不相信,
可以仔細想想身旁你認識的每一個人,
你能舉出任何一位,
他常抱怨工作,也不喜歡工作,
但他的人生其他面向,
如家庭生活、人際關係、健康、財富,
都過得很幸福成功的嗎?
應該很少見。
或者往另外一個方向想,
他喜歡工作也享受工作,
但生活其他面向卻都過的一團糟?
我自己是沒有認識任何一個這樣的人。
再想像一下,如果你活在某一個國家,
那裏的人都是抱著不得已的心情工作,
並不想把工作做好,
大家都想說能偷最多的懶,
然後領到最多錢走人回家。
那這樣的社會是個什麼樣的景況呢?
老師不想教育好你的小孩、
醫生一點也不想治好你的病,
你住的房子可能地震一來就垮、
吃進肚子的都不知道是個什麼東西呢?
想報警,警察卻一點都不想幫你....
這樣的生活夠慘吧!
工作佔人生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
如果你覺得工作不過就是為了換取生活所需,
不得已要忍受的痛苦經歷,
那你的人生當然很悽慘。
但相反的,
如果你相信工作是唯一可以讓你快速進步,
還能讓你真的幫到別人,
也讓你的人生產生意義。
這麼一個簡單的轉念是不是非常有價值呢?
說到這邊,不知道你有沒有被我說服了,
如果你現在生活有不少煩惱,
想一次就解決所有煩惱並擁有幸福人生嗎?
其實我自己體會出來的答案異常簡單但威力十足,
那就是從今天開始:
「喜歡你的工作、享受你的工作。」
底下留給大家三個思考題:
一、看完以上我的體會,
你心中好的工作的定義是什麼?
是否因此有改變?
二、請你說說看,
為什麼我認為工作培養出來的能力,
非常適合拿來解決 人際關係的煩惱?
三、一個企業家,
來到一個小島上渡假釣魚,
雇用了島上的一個漁夫當導遊。
幾天的相處下來,
企業家跟這漁夫說:
你做事很勤奮實在,我很欣賞。
⋯⋯
我願意花錢投資你買一艘新的漁船,
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魚。
漁夫問說:然後呢?
企業家說,
然後賺的錢存下來就可以買第二艘、第三艘漁船,
擁有自己的船隊。
在來你就有資本建設魚罐頭工廠,行銷全世界。
漁夫問說:然後呢?
企業家說:
也許在20年的辛苦工作之後,
你就可以像我一樣,
每年找個幾天來這小島上渡假釣魚,享受人生。
漁夫回答說:
你辛苦了20年,才能來這小島上度假;
可是,我現在就可以天天在這小島上釣魚啊!
看完這段對話,對於漁夫的回答你有什麼想法呢?
原文標題:當年剛進入職場的那一個月,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轉淚點,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有個重要的體會,那就是...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Aster 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