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在演講中我常這樣形容理財經驗:
理財,是種愈練習就愈輕鬆的遊戲。
當然,用「遊戲」來表達是為了讓聽眾比較好理解,
實際上理財可不能用遊戲的心態面對。
不過,如果是講到存錢的話,
我就會推薦大家可常用遊戲的心態,定期提醒自己要存錢。
為何需要定期提醒?
這要從人的自制力開始說起
自制力是影響一個人存錢的關鍵,
只是它正好也違反人的本性,說起來人還是比較喜好享樂的。
曾經有個實驗就證明,人的自制力比自己想得還薄弱:
這結果代表一件事: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自制能力。
套用在理財上 其實就反應出這句話:
每個人都知道要存錢,但不是每個人都真的會存錢。
除了高估之外,人也常乎略 其實自制力是種電池,
使用愈頻繁也就愈弱,最好例子就是在上班緊繃一整天後,
回家路上總會比較難抗拒甜食、炸物 或是購買奢侈品的吸引;
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會在一開始工作很努力存錢,
幾年後就棄守不再想存,
甚至是出現爆怒狂花錢的現象,
原因就是過度的自制結果導致存錢動力疲乏。
好在,自制力跟我們身體肌肉很像,
它可以經過練習而增強,透過休息而恢復。
也因此,如何提醒自己的大腦要存錢,
維持自己存錢的動力,長期來說也很重要。
以下分享的這個方法,
就是為了定期練習自己的存錢「肌肉」,
用遊戲的方貸維持存錢的好習慣。
存錢的極耐力練習
用極耐力來表示,是取「肌耐力」諧音的意思,
希望這樣你能記得更清楚。
再來要強調一件事,這方法並不是要你存更多錢,
基本上你每個月原本該存的錢 還是照計畫先存下來,
以下遊戲玩法只是要讓你的存錢過程增添一些趣味,
讓自己不過度陷入死板存錢的生活,同時又能維持存錢的手感。
遊戲玩法:
找出某項非必要的經常開銷,
比如咖啡、飲料、零食,
或是你定期會買的某樣商品(漫畫、小飾品、衣服),
原則上愈喜歡或愈依賴愈好。
接著在下一個月跟自己約定絕不能去購買那樣東西,
到了月底 再看看自己因此額外存下多少錢。
只是可不要被這種自虐式省錢法嚇到,這只是場遊戲,
目的不是要你瘋狂的省錢到對存錢產生反感
真正有趣的其實在後頭:
到了下個月那些多存的錢要變成一種犒賞,
你可以拿去購買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或是原本克制沒買的物品,
總之就是要盡情將那筆錢花掉!
重點是,因為你有耐心等了一個月才開始花這多出來的錢,
所以你能買到的東西總金額應該更高,讓自己嚐到更棒的花錢感受。
遊戲週期:
用一個月練習自制力,隔月領取犒賞,一年進行一到兩次。
遊戲目的:
讓自己快速感受存錢的好處,
透過隔月犒賞的方式就是為了立即得到回饋,
從中體驗現在努力存錢是為了讓自己的未來過得更好。
結語:存錢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如果你還有印象,
小時候爸媽是不是都有幫我們準備小豬撲滿來存錢?
其實那時反覆將錢丟進存錢筒裡的行為,
就能不斷刺激頭腦對存錢產生連結。
過往我曾分享過的銅板存錢法,
實際上也就是希望用遊戲的方式來增加存錢樂趣,
讓身體對存錢行為產生更多連結。
也因為現在銀行帳戶幾乎都數位化,
不少人對金錢的實際流動已失去感覺,
偶爾透過這些「短期目的式」的存錢挑戰,
就能夠喚醒我們身體對存錢的意識,
讓自己能夠走更遠的路,
讓自己能夠實現更遠大的財務目標。
延伸閱讀:銅板存錢法
如果你身邊有存不了錢的朋友(或你自己),
分享一種簡單又帶點樂趣的存錢法 – 銅板存錢法。
我在讀書時就用這方法存錢,第一筆投資本金也是這樣來的。
底下直接寫步驟:
1. 花錢時只付鈔票,把銅板留著。
2. 當天回家立即把所有銅板都丟到存錢筒裡。
3. 等到存錢筒滿時再挖出來結算。
這方法簡單又實用,而且重要是帶著樂趣地在存錢,
直到現在仍是我的存錢策略之一。
如果覺得銅板太重,方法可以自行延伸為:
「10元銅板存錢法」、「50元金幣存錢法」、「一元復始存錢法」。
存錢不難,而且其實可以很好玩!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就幫我按個「讚」吧,
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