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小時候家境不好,但父母給的總超過我所需!
我的家境並不好,所以我並不是一個奢侈的人。
但跟我偉大的父母相比,我也不算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
學生時代的除了吃飯、交通等基本開銷以外,
若有閒錢,我偶爾會買買音樂 CD,買買書,或跟朋友去看電影,
大概是把我父母省吃儉用給我的零用錢花到剛好用完。
高中至大學期間我開始打零工,
曾經在學校福利社打工,也曾經送過 Pizza,
大概讀者想的到的零工 我也許都做過。
讀研究所期間,我長期在一家升研究所補習班擔任經濟學助教。
由於這時候的我專業技能已經變高,
這份工作的薪水也開始超過我的開銷,
讓我開始有一點錢可以回饋我的父母。
收入大於支出時,你怎樣調整您的生活?
有些開銷情有可原,例如回饋父母,買電腦提高工作效率。
有些開銷其實又不是那麼必須,
例如去一個坐捷運跟坐計程車差沒幾分鐘的地方,卻坐計程車。
怎樣的開銷水準是適當的 因人而異。
不過有一個基本原則是:
除非你的家庭已經幫你存夠了上中下三代 終身所需要的金錢,
否則都應該要過著能省則省的生活!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我家樓下的騎樓上方有一個燕子巢,
每年都有燕子去那邊下蛋,生出 4 到 5 隻小燕子,
然後 燕子夫婦不分晝夜地出去找食物,只為了能把牠的孩子養活,
但是到最後也 只有大約 2 隻燕子可以活下來。
這樣的場景 從我小時候到現在,每年都要重演一次。
常常看 Discovery 的讀者也會知道,動物們終其一生,
只為了能夠活下來。
我們有幸身為人類,存活下來的困難度比其他生物簡單一些,
甚至 還有多餘的資源 可以用來改善自己的物質與心靈生活。
不過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看似穩定的工作,某一天也許會突然不保;
看似健康的身體,那一天也許會突患重病,
這樣子的案例,蘋果日報社會版每天都有報導。
我們在花每一筆錢之前,首先要想這筆錢是不是必須的,
如果不是,就再確認是不是必要的。
所謂必要 就是這筆花費沒有更划算的替代方案,
而且確實能改善我們的生活,
例如 偶爾的小娛樂,或是買 對我們未來有幫助的書籍與設備,
或是買 適合自己家庭的保險。
如果不是必須,也不是必要,那就不要花錢吧!
物質慾望太高,不一定對人有好處
古語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物質的快樂感 只是讓我們得到短暫滿足,
福報享盡心靈即轉為空虛,隨即變得更加難以滿足。
古語還說:擁有的越多,煩惱也就越多。
小時候父母什麼事都幫我們處理好,
我們不擁有什麼,也不會煩惱什麼。
長大以後,隨著 “自我” 意識越來越強,
我們會煩惱著我們該擁有什麼,
也會煩惱著擁有的永遠不夠多,
小孩子純淨的心靈也從此不再那麼純淨。
出家人四大皆空,什麼都不擁有,心中卻也沒有任何煩惱。
雖然我們不像出家人那麼有佛緣,
但大部分的人心中一定都有一個夢想,
就是 早日達到財務自由,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如果你對這件事的信念跟我一樣強,那就要永遠把這件事擺到第一。
心中有了夠強的信念,自然不會為了世俗的東西煩惱,
行為自然會調整成達成目標的適當模式。
能省則省的生活,會幫助我們早日達到財務自由
能省則省的生活態度 不僅能幫助我們預防可能的生活衝擊,
對早日達到財務自由也有諸多幫助。
舉的例子:
25 歲起每月存一萬元的陳小明,在 7% 的報酬率下,60 歲時財產會變成 1944 萬。
如果陳小明選擇過著物質慾望較高的生活,每個月僅能存下一千元,
那麼在 7% 的報酬率下,60 歲時他僅有 194 萬元,遠遠不及退休所需。
而且因為已經 60 歲了,人生也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那時候,你想不過著能省則省的生活也不行了!
如果陳小明發憤要 能省則省,學好理財,每個月可以存下兩萬元,
那麼在他 60 歲時,財產會變成 3888 萬。
沒錯,就是 3888 萬!這筆錢能夠滿足上中下三代,以及自己退休所需。
讓我們再一起想想,
生活中 還有那些事是我們不需要的(可以節省時間精力到更重要的事)
有那些錢是我們不需要花的(可以拿來投資,更早達成財務自由)
集中火力在真正重要的事,便能早日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 本文作者簡介 》
陳金瑩 老師,畢業於台大經濟學研究所
歷任大型法人投資機構數年
現為自由投資人
老師經常在網路上分享他的投資方法
目的是幫助別人:
〝少走冤枉路、直接登堂入室穩穩賺!〞
所以受到廣大網友的喜愛!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
歡迎幫老師的 粉絲專頁 按個讚 ↓↓
下次有新文章時 ~ 您才會收到喔!
歡迎加 ↓ 陳金瑩 的 Line 為好友
《 順手「按」讚 ↓ 以後都能收到最新文章唷 》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