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學生的文謅謅(金融)英文學習
廖汶釗 兼任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財金系 (台北)
December 26, 2017
本文PDF檔請由此下載(不須下載Dropbox、點選右上方"Download / Direct Download"):
資管學生的文謅謅(金融)英文學習
廖汶釗 兼任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財金系 (台北)
Line ID: wenzhaoliao
WeChat ID: wenchaoliao
Mobile: 0975718250 (Taipei, Taiwan)
Email: wenc.liao@gmail.com
Webpag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enreseach/
* 感謝暨南大學資管系陳建宏老師提供碩班演講機會(台灣南投埔里、2017/12/28)。
* 本文已置於我的部落格,可輕易點選文中參考資料的連結;請見: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95341
本文對象是資管系(與相近的資科、資工、巨資)學生,描述在台灣的大學、研究所學習環境(中文教學為主),如何學習某種『文謅謅』的金融英文,並想像資管學生如何應用;文中介紹我的教學翻譯經驗,並在附錄描述五個學習觀念。我在(2017/11)完成一篇給語言教師的建議後,再藉此次演講機會寫一篇給學生的建議;之所以是資管系純屬巧合、因我央求老同學安排的演講是資管系研究生,而我剛好在籌畫資料人才(data analyst)仲介相關事宜,於是決定以資管學生為對象來寫一篇金融英文學習。明年初我預計再以財金經濟老師為對象,寫一篇教學的建議;這三篇當成我的『專業英文學習三部曲』。註: 第一篇給語言教師的建議請見如下: 發展專業內容為主的英文教學 (聯準會英文)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92708
2017/12/30: 1. 演講前看到暨南資管所的招生海報,點出英文發表論文(碩士生、在國外)是其努力方向,感到『Bingo!』剛好跟他們連上了。2. 題目改成 (金融) =>加括號,是因我發現演講時還是只能依他們的資管專業來理解、很難帶成用金融來切入(即使是金融科技類),因此;專業之所以為專業... OK。
[本文開始]
(英)語言是一種技藝(skill),可以拿來做很多事。這裡我想講『書面英文written English』(有別於口語英文spoken English、較接近會議英文conference English或更深),也就是我所謂的『文謅謅』英文。我在文中會介紹給資管同學『GMAT修辭』留學考這種英文學習;我會說明書面英文對於資管同學的用處(我的想像),然後簡述我的(金融)英文教學翻譯經驗,並在附錄提出幾個學習觀念(長時間形成)。
什麼是『書面英文』呢?『... 一般來說,口語產生在文字之前,有了文字之後,書面語才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也就是說,口語在先,書面語在後。口語是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上的口頭用語,用於日常交談、口頭發言,文藝作品之中人物對話及舞台語言等方面。而書面語用於書籍、報紙刊物、公文、論文、報告、作品,一般比較正式的口語報導中(如電視新聞報導)等方面,這些都得靠文字來敘述描寫,分析說明,撰寫公文,或闡述議論。口語比較通俗、自然而書面語比較鄭重、莊嚴。... 』
GMAT文法修辭精粹,莫清崴(2013), pp.1-2
http://www.merica.com.tw/merica_books_gmat.asp
『書面英文』的對象是『正經的人』,說和寫的也是『正經的人』,用意在說服、論述 (或騙人.. 不過不在我討論範圍);通常場合也是『正經的場合』。從學習的角度來說,會話(一般口語能力,即使是金融英文)與『文謅謅』的英文(conference、報告、論文、演講)是不同的類別,而我認為有效地學習『文謅謅』英文、要以『主題theme』來進行,選用『具分析思考而有趣 analytical as interesting』的內容。
書面英文有用嗎? 我學習的目的何在? 我想它有一種平衡、工整 (balance & fair) 的美感,拿來當藝術賞析是不錯的;我覺得欣賞好的寫作、表達,是很愉悅的事 (fair為adequate適切、pleasing愉悅)。這種美感含有實用意味,能更有效、達意地用文字溝通,使讀者省時省力。書面英文通常是長句子,初接觸者常有『英文寫那麼長幹嗎?』的怨嘆;當然後來知道須使用長句子來表達複雜的觀念,才能體會寫出(或賞析) 有效、達意的長句子,是一門技術。
我並無語言類的專業訓練,而是從學習經驗知道要跨到長句子的閱讀(與寫作),可以借重留學考的『GMAT修辭』訓練;這是我現在從接觸台灣商管學生的經驗,去尋找自己學習過程中可為之用的方法。相較於20年前我的大學時代,現在商管學生的英文水平又高了一截 (如同我年代的大學生、相較於我的大學老師們的大學時代),因此現在用『GMAT修辭』這種語文訓練、來當共同學習材料,或許時機到了。我在20年前的留學考,經由一位莫清崴老師的課啟蒙影響(謝謝他!),是以他為例;當然現在台灣也有新一代的GMAT修辭老師與書籍,可自行去找。
GMAT文法修辭精粹,莫清崴(2013)
http://www.merica.com.tw/merica_books_gmat.asp
『GMAT修辭』是sentence correction、實用的句子改正,而非更深入的rhetoric修辭之意。 英文系學生應該都有此訓練(註: 大致是大一大二的文法與句型課程),但一般商管學院同學(未準備GMAT考試)、往往沒機會接觸到這類題材。我覺得這可以是(台灣學生、中文教學環境) 學習分析英文長句子的踏腳石 (stepping stone),用來增進閱讀英文專業演講稿、論文、著作的能力;也就是借重『GMAT修辭』來學習分析長句子、提升『書面英文』能力。
註: 『會議英文conference English』介於口語(spoken)與書面(written)之間,我曾稍微翻閱過這本新書,似乎是市面上少見的類型,有心人可以去讀:
高階會議英文,顏慶章(2017)
http://www.bookman.com.tw/BookDetail.aspx?bokId=10015490
[對資管學生的想像]
我想從資管同學的角度,來看『文謅謅』英文的用處為何。我因在專業上與資管同學互動不多,只能以想像為之;我想以一較少人設想的角度,來看資管同學的職涯。
『文謅謅』英文須在重視語文文字的場合使用,我認為在外交、法律、與政策辯論很有用;而這些英文情境,可以在政府機關、國際組織、銀行、資訊與顧問公司(如IBM、精誠)等找到。外交含國際會議、締訂條約、設定規格標準,而若能結合技術與金融、法律的興趣和志向,有心了解主要國家(US, EU)的法令進展,『文謅謅』英文就派上用場。至於policy debate,可想想誰會請你用英文跟他debate,而且還是policy! 資管學生可預想如處理區塊鍊的會計、法律事務,須探索國外法令及跨國運作經驗,透過專業協會來形成共識,如這個臺灣金融科技協會的討論會(2017/12/25、用中文討論、但須借重國外資料與專業能力):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528501377289/
而政府、國際組織的IT人員,或是國際技術組織的工作人員,是一個方向;我記得聯合國(2009年)秘書處資訊長,曾有IT治理等論壇研討,現在當然有各式與時俱進的議題。國際經貿組織如IMF、世銀、BIS、亞洲開發銀行ADB、WTO、APEC等等也是;央行與政府相關組織當然也是。之前有位年輕人,跑到聯合國的資訊與通訊科技辦公室(OICT),負責維和部隊後勤管理與數據分析,請見新聞:
https://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31906.html (2016/8/31)
https://www.myplus.com.tw/mobile/01_txt.aspx?nid=1191&where=1 (約2016)
另一篇、日內瓦、口譯實習 (英文系背景)
我另外舉資管同學可能愛玩的遊戲,像這篇原文最近剛好看到、可拿來當『書面英文』的例子,讀起英文來賞心悅目: 曼不經心的遊戲評論 (2017/12/19) (遊戲開發)
https://www.facebook.com/TheCasualComments/posts/2020474651529328
另外像中英翻譯的學程(台灣大學),有這樣的題材: 【翻譯碩士學程系列講座】講題:重度遊戲玩家的在地化人生,主講人:全職遊戲譯者 董怡彤(Crystal)、時間:106年6月8日,2:30-4:30pm
[英文教學與翻譯經驗]
從我的財金專業出發,教學上我偏重的是『文謅謅』英文,和語言類別一般重視的口語訓練不同;我稱做是『閱讀reading』與『文本text』的學習,看的是『分析式analytical』的文章。我覺得在台灣的英語文訓練(大學、研究所、非英文科系),容易形成誤會,以為how are you的會話back and forth,就是英文好;我了解其不得不然,但應有可提升的空間。我淺短觀察到外文系英文學習例子,似有大一大二conversational進展到大三大四analytical的過程。我覺得商管財金的學生,有機會可以往analytical的方向發展。
另外,我想從學(英)語文出發、來看待專業學習,這和以技術、知識、內容來學習專業,角度稍有不同,或許同學會有新收穫、發現新趣味。所以,我建議『以英文教材、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待(資管與金融)專業學習』;試著用欣賞英文文句寫作角度(GMAT修辭!),來賞析文章。雖然專業目的應重於語文,但材料都是英文,兩者終究融合在一起。學習上須要表達時,可使用中文,也就是讀英文材料,用中文來討論(夾雜英文單字、片語);我覺得(台灣商管學生) 用英文來進行有意義的深入討論,幾乎不可能,因為沒在那情境待過學習(有壓力、長期),無法運用自如與有深度、精確。
我的金融英文教學經驗(現在進行、使用『聯準會』當主題),英文口語(念文章)注重『重音intonation』是否正確,我發現不論口音為何、重音讀出來就成功了70%。讀『文謅謅』的文章強調『視譯 sight translation』,翻譯成中文時尊重前後出現順序 (線性linear),而這好像要有老師帶領較合適。單字還是最基本,這是閱讀文本(texts)的基礎。大量的閱讀,仍是關鍵;找和你的專業相關的好文章(指寫作好的)、主題式來讀。我覺得讀大學教科書(不是論文專書)的英文, 較不具分析性、因是概念介紹陳述,通常也不是為某立場論證,有點像無塵室的感覺;相較之下,各種會議、演講文章,因有社會情境、有汙染,讀起來才真實,我建議採用(時間許可下)。註: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是讀一般英文的好地方,較深思且能擴展視野(國際、經濟事務、及其他)。註: Google Translate 據聞這一年多來,已有很大進展(或許是因為AI);我的想法是,工具有用,皆拿來用。
專業上政策、趨勢等文章,畢竟還是英文最多(比中文多)、最快(通常是),因此從英文文章吸收很重要。但是英文翻成中文,要幹嘛 (要自己回答)? 我以前翻譯了一些『程式交易』官方報告,但太累人了;現在我會直接請人讀英文,用中文來討論(若要談的話)。我另用直播(講中文)來當練習與另有所圖,例如 2017/11/24 ECB的某理事講話 “Policy Analysis with Big Data” (可想: 在台灣我讀這個有甚麼用?)
我的『程式交易』幾篇翻譯文在此可找到: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enreseach/
我的直播閱讀“Policy Analysis with Big Data”:
https://www.facebook.com/1074455749351169/videos/1146266568836753/?hc_ref=ARTEKobLICQnDs5xWf7vJF7ZpH-3xinpUWK-ToOrJOymjV4DnLWnRsTvXoLYUEAF85s
Policy analysis with big data (2017)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17/html/ecb.sp171124.en.html
註: 僅以其中一小段文字來看,『文謅謅』的文句,每個字都應有用意、含意,不會是虛字;例如: “The process will involve broad consultation with market participants, end-users and other public authorities. A first public consultation will be launched before the end of 2017.”
=> market participants, end-users, other public authorities 都有明確指涉的單位機構
同學們其實可順著一個theme(某主題)來學習相關、並建立專業領域的expertise;如我用『聯準會英文』來開課給學員,吸收相關的字彙、觀念後,培養成我的專業,而你也可以有『大數據英文』、『程式交易英文』等等主題(最好這主題是隨時勢演進)。你可以用FB直播,來做某個專業內容相關的podcast(只有聲音),免費成本。如我的『牛力』podcast: https://www.facebook.com/finamitaipei/
[附錄: 五個值得一提的觀念]
我深刻的感受(長時間養成),介紹給同學們,希望有所啟發;文句皆出自 :
發展專業內容為主的英文教學 (聯準會英文),廖汶釗(2017)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92708
[1]『和一本原文(英文)書搏鬥』:
語出齊邦媛 (『巨流河』, p.462;她是台大外文系的退休教師),指台大中文所、歷史所學生來上她的『高級英文課』(專給這兩個非外文所碩士生的必選課、用意大約是當時1970-88年台大為將要出國念書的人做些準備)、驚訝地發現他們之前並無此經歷;這裡『原文書』是指小說文學作品。同樣地,對於當初並未設想出國念書等等的財金學生、亦是沒有和一本財金專業的原文書搏鬥過。『一本原文書』是指一套完整、有想法、有趣(本質是analytical、而成為interesting;後敘)的知識體系,財金領域則有財金專業的『原文書』。台灣財金、商學系在大學研究所會讀到的原文書,大概就是教科書(用字淺白、初階觀念),文字、觀念其實不深,且為概括式;這還不算是『跟一本原文書(具文字深度與『真實性』)奮鬥』。
齊邦媛 (2009), 『巨流河』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lc051/page03_4.asp
[2] 專業題材與(英)語文的關係,在英文環境發展的專業,用英文;用台灣服貿的例子,來闡明語言與題材的關係:
而我在教兩岸經貿架構課程時 (2014年間、實踐大學企研所、英文授課),更深刻體會到,議題(an issue)在甚麼樣的語文環境中長出來,就需用那個語言去吸收,才會『具分析思考而有趣 analytical as interesting』。當時台灣的服貿議題(太陽花運動等等),是在中文(台灣)環境中發展出來的,若去讀英文資料、用英文上課,資料只可能是新聞局國際文宣或英文表面新聞、不僅無時效性且不具分析性,十分無聊與無助;因為議題是有機式地隨環境、時間發展,用中文才能掌握到服貿,上課才『活』(有趣)。從這個經驗我才設想到『聯準會英文』課程。
[3]『專業(英)語文就像空氣』的觀點:
『聯準會』議題是在英文(美國)環境中長出來的, 在台灣看到的中文材料已是經過選擇、翻譯,一般來說較淺薄、且只關注(為台灣讀者設想、可能的)一些表面議題。我因此有感於專業語文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空氣或空氣稀薄時、生物也很難在此成長(貧瘠)。既然『聯準會』議題是台灣金融環境『有感』的議題,它的升降息決策影響台灣利率、匯率、景氣與資產配置,也是觀察美股債元(及與台灣金融外貿相關)的必要議題,我因而想要由『聯準會』的專業英文教學,來貢獻才能(英文)。
[4] 舉例,peripheral & skewed的偏差了解、聯準會:
另外,若從中文材料來進行英語環境發展的專業議題教學,可能會因中文材料過時(翻譯成為中文的時效過慢)、甚或內容偏頗零散淺薄(泛稱為peripheral),而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教學;同時台灣環境中的專業知識,則可能已被扭曲(skewed)。舉例而言,聯準會的市面書籍(不一定是上課教材)可能重視聯準會主席的個人描述,而台灣一般的中文較深入材料、則無更分析式(analytical)的描述;這本『聯準會主席全傳』中文書 (『斯凱恩』所著、看來是筆名,由經濟學者凱恩斯Keynes轉化),或在(台灣或大陸)市面上會引人注意、讀者有興趣的書 (而且作者很認真),但老實說都還是較為peripheral的話題,從財金專業的角度來說,若只能讀這樣的(中文)書,對於聯準會了解是很貧乏浮面的;而或許台灣一般專業人士的了解也僅限於此。我還是肯定『斯凱恩』作者的用心,只是或許他看不到這層面、或更重要的是沒有(中文、台灣) 出版市場。而我『聯準會英文』課程所使用的Conti-Brown (2016)這本英文專業書籍(如下),與『聯準會主席全傳』其間的專業含量、相距甚大。
斯凱恩 (2017),『聯準會主席全傳』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8902
Conti-Brown (2016), The Power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https://press.princeton.edu/titles/10576.html
[5] 經濟學人、『全球的雲』:
最後,語言教師也可從英語文專業(如linguistics)提供專業教師教學理論上的協助。例如關於『語境』的思考;我在2010年用當時熱門的科技術語『雲端cloud』來比喻這個概念,我稱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是大西洋觀點、大西洋的雲,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全球的雲,所以我在台灣、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地區,切得進經濟學人的文章『語境』;反過來說,現在(2017年)我已無法(要很費力)再切入紐約時報或New Yorker(紐約客雜誌)的『大西洋語境』,我已不會主動去讀這兩個刊物的文章了。『語境』影響了我的『聯準會英文』教科書選擇;我用Conti-Brown (2016) Power and Independence of Federal Reserve 一書,即是因我在台灣、只要稍用力就可以切入這本書的『(經濟金融)語境』,但例如另一本美國國會政治來探討聯準會的書(Jacobs and King, 2016),我讀都須先回復到8年前在美國的(心理)情境(『(國會政治)語境』),才能耐得住讀下去,更何況我的學生們未在美國住過、或關心過美國國內政治,如何切入?
廖汶釗 (2010),為何你要讀經濟學人 (筆名eguy發表於部落格)
(這是我2010年來暨南資管的大學課演講稿)
Jacobs and King (2016), Fed Power: How Finance Wins
https://www.amazon.co.uk/Fed-Power-How-Finance-Wins/dp/0199388962
(2017/12/30 加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