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英文 Federal Reserve English』實踐應外系教師教學社群討論201710

廖汶釗 wen

廖汶釗 wen

  • 2017-10-19 10:45
  • 更新:2017-10-27 11:44

『聯準會英文 Federal Reserve English』實踐應外系教師教學社群討論201710

題目: 發展專業內容為主的英文教學 (聯準會英文)

講者: 廖汶釗 財金系兼任教師

場合: 實踐應外系教師教學社群討論(2017/10/17 Tuesday noon@L棟506教室)

對象: 外語系老師 [<--> 財金系、經濟系老師] @Taiwan

=> 說服財金老師、取材外語老師

=> 語言選擇medium: 外語老師已解決why,而聚焦討論what & how的技術問題;財金老師待解決why的(教學哲學?社會情勢?商業邏輯?校內外政治?)問題

 

內容:

一、教學(初步)心得

二、起心動念

三、在研究的架構中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註: 本文所指『專業教師』及『語言教師』,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觀察區分;我並非指『語言教師』僅能、僅只教語文,我了解如語言學(linguistics)是外語系老師的專業,而在那個教學情境下(非本文所討論),外語系老師是所稱『專業教師』。

 

很榮幸能來做報告,並請教語文語言專業的教師;我這學期(第一次)教財金碩一必修的金融英文課。我一直在發展我所謂的『聯準會英文 Federal Reserve English』, since 2016/12概念成形、2017/3-7月 試圖推廣部開課(社會人士、只有一位報名又退費)。

 

一、教學(初步)心得

 

1. 在教學實務允許、教師能力所及範圍下,可以能力與興致來個別或小組教導(15人以下時較可行)。

 

2. 中文教學、英文(專業)內容;(口語)讀英文文章(重視『重音intonation』要正確)、接著(口語)翻成中文意思。精讀。

 

3. 『和一本原文(英文)書搏鬥』: 語出齊邦媛(巨流河),指台大中文所、歷史所學生來上她的『高級英文課』(專給這兩個非外文所碩士生的必選課、用意大約是當時台大為將要出國念書的人做些準備)、驚訝地發現他們之前並無此經歷;這裡『原文書』是指小說文學作品。對於當初並未設想出國念書等等的(財金)學生、亦是沒有和一本財金專業的『原文書』搏鬥過。

=> 跟一本原文書(文字深度與『真實性』)奮鬥;之前是英文的教科書,文字、觀念其實不深;財金、保險系在大學研究所會讀到的原文書(專業),大概就是教科書(用字淺白、初階觀念)

=> 『一本原文書』的意思: 一套完整、有想法、有趣(analytical;後敘)的知識體系(財金實用);財金專業的『原文書』

 

4. (英)語文是很personal的事,在與學生的互動上須謹慎;語文表現(講話方式、程度、發音等) 和personal identity、自我價值(英語文學習上的)相關;過往『傷害』。教師能有辦法『治療』嗎?

 

5. 『那我讀這個,除了因為修課要過外,要幹嘛?』: 如何說服本地的台灣財金學生來看英文的聯準會材料? => 『為何我需要?』

 

6. 這樣的文本(text; CLIL重視),假設是都有需要的,老師就有這個自信心(confidence)要學生好好讀;這和任意一篇文章(或各式財金文章匯集的讀本)、只因它(們)是英文,而要學生念,老師自己都心虛("為何而念?”; 國軍:”為何而戰?”);這是現象、而非批評。

=> 劍橋金融英文證照考試、2016/12已取消(見後描述)

 

7. 我發現台灣(或華文)財金系較為傳統的師生間相處模式,反而成為(有些語文能力尚弱)學生學習的阻礙;因為傳統稍權威尊敬式的師生相處的假設,會使得這樣的學生排斥語言被改變增進的機會,因為他們不喜權威式(誤會..)施加於他們、且語言是非常personal的(學生因而覺得受威脅)。我現在能體會為何外語系(或外語教學)常用英文短名師生互稱,我也因此點出這點,請學生們在教室內稱我為wen (我的英文名),教室外隨學生方便。我在教室內不是『老師 Teacher』、而是『訓練師 Trainer』,我是要來訓練他們某項技能、像是健身教練(Fitness Trainer)一樣 (但不是球隊教練 Coach、因具權威)。

 

 

 

二、起心動念

 

1. 也不是不滿,就是覺得我在台灣要有貢獻。

 

a. “聯準會議題是在英文(美國)環境中長出來的, 在台灣看到的中文材料已是經過選擇、翻譯,一般來說較淺薄、且只關注(為台灣讀者設想、可能的)一些表面議題。之所以我選聯準會當題材,是前3年在當期貨營業員時,從我自身的利基(美國、英文)設想、可應用美國經濟相關知識在美股如小標普指數期貨(台灣剛推出台版的期貨),但一般這樣類型的英文與知識還是淺薄,我就往聯準會鑽,因這樣的題材有趣、有用、重要、又不會生命週期短。更重要的,這是台灣(至少金融相關工作的人)會『有感』的東西,對一般人或也是談話題材,在眾多國際議題中,可以在台灣拿來說嘴的。我其實是想找對台灣目前有用(進而有感)的東西、對這個地方另有些加值(或臉上貼金地說,提升)。 ”

b. “我有感於專業語文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空氣或空氣稀薄時、生物也很難在此成長(貧瘠)。... 聯準會議題是台灣金融環境關注的議題,其升降息決策影響台灣利率、匯率、景氣與資產配置,因而在眾多的國際議題中,這是"有感"的! 我因正巧在金融學業界,發現這是觀察美股債元(及與台灣相關)的必要議題,因而想要經由這個方式,來貢獻才能(英文),幫助到一些人。 ”

寫在開戲前 --我的專業英文教學考量2017/6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84910

 

=> 上段所述,“我有感於專業語文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空氣或空氣稀薄時、生物也很難在此成長(貧瘠)。”: 同樣的感受,和林鴻信(2017)『系統神學』的引言中、寫作與翻譯一節(p.8)所述: “在寫作過程中,經常發現中文翻譯所造成的問題。最大的感慨是,由於基督教長期在西方世界中發展,孕育了許多難以忽視的經典名著,因此,產生了有多少中文翻譯的神學著作,就有多少中文神學著作的格局;這不只單從『量』來看是如此,因許多重要著作尚無中文譯本;從『質』來看也是如此,因為難得有譯文能夠兼顧做到信、雅、達。”

=> 『中文神學著作的格局』= 中文的聯準會知識(空氣)、『西方世界』= 美國; in my context

=> 林鴻信的策略: 更多的中文神學譯&著作(翻譯的品質要更高、神學訓練要更好);我的策略: 回到英文中 (return to English)。基本情境不同: 聯準會的東西(或我用的教材)、3-5年後就過時了;系統神學著作大約有10多年的壽命、且神學觀念較為財金經濟觀念長久許多。

=> 另: 林遇到的(語言、語境)問題比我複雜太多了,神學著作須從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德文、英文、中文連續轉換推敲;我只是英文到中文。

=> 另有一個quote: “寫作此書時,筆者多次沉浸在神學反思中而猛然發現,正從一個文化場景轉到另一個文化場景,畢竟基督教信仰長期在西方流傳,大部分的神學文獻都以西方文化為背景,而聖經則有希伯來和希臘文化背景,因此在閱讀階段的了解與詮釋時就一再地經歷文化場景的轉換,直到落筆時轉成中文場景,而且還需再三斟酌、考量不停,彷彿一直都在從場景到場景之間轉換,深切期盼未來有更多中文神學文獻可拉近這些場景之間的距離。” (林鴻信(2017)『系統神學』, p.11)

 

 

2. 2017/6 專業英語文學會會議的poster申請(東吳英文、外雙溪)

=> 認識人(語言相關),可找資源(到實踐應外系也是);想藉此將我想法整理出來

=> 才去找我的理論backing (CLIL)

=> 不過我當初以為較是practice-oriented研討會(“curriculum development”),發現比自己想的還需更理論化,所以還在傷腦筋(2017/11/3-4日);而且用哪種語文(中、英)寫作 ("我的對象要是誰?")

=> 從2017.10 special issue on CLIL, Postscriptum (Dalton-Puffer, 2017), Int'l J.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縮寫IJBEB,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目前CLIL研究的現況、和我角色位置在哪裏

=> “While we have made some headway in honing more complex conceptualisations of what we mean by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Nikula et al. 2016), we have seen little work which has incorporated the expert perspectives of subject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my knowledge, virtually all CLIL research accessi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such as this special issue) stems from what could be informally referred to as ‘language people’. This may not necessarily be true of more locally circulated publications [作者在維也納、德文], frequently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but it certainly is an element that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CLIL/immersion research in general and might well be one of the next developmental steps the field takes.” (Dalton-Puffer, 2017; p.3)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670050.2017.1384448

 

3. (相較於“language people”) 我覺得我考慮的是更上層(更原始)的議題: 語言選擇(choice of medium);(或許語文科系視為理所當然,在財金@Taiwan我覺得還未有此理解)

=> 我在處理『語言選擇』的問題,但直截了當! : 在英文(美國)環境成長發展的subject(科目、題材),就選用英文as medium;i.e. 在英文(美國)環境長出的,就用英文

=> 反例: 高中科目如生物、化學等,用中文或英文教都適當啊(而是這環境中要吸收的語言而定,例如台灣的國際學校用英文來教學;一般CLIL指涉的subject literacy等等是在此情境下討論的

=> 我的想法: “而在教兩岸經貿架構等課程時,我才深刻感受到,議題在甚麼樣的語文環境中長出來,就需用那個語言去吸收,才會『有趣interesting』(具分析思考);當時的例子是台灣的服貿議題(太陽花等等),這是在中文環境中發展出來的,若去讀英文資料、以英文上課,資料只可能是國際文宣或表面新聞、不具分析性,十分無聊與無助,用中文來上服貿才『活』(有趣),因為議題是有機式隨環境時間發展。從這個經驗我才設想到『聯準會英文』課程。”(我,寫在開戲前--我的專業英文教學考量2017/6)

 

 

三、在研究的架構中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1. CLIL為我的『事』(教學) 提供一個理論的基礎、參考、思考; a case (study) in progress

=> 有效、『有趣』的教學:『有趣interesting』是指analytical, 有分析性

 

2. 劍橋金融英文證照考試、2016/12已取消;我覺得它的官方課本是很不錯(用心編纂)的教材: English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MacKenzie, 200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但(金融)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何? http://www.cambridge.org/bw/cambridgeenglish/catalog/business-professional-and-vocational/english-financial-sector/

=> 語文教師的迷思? (不過我第一次在2011年實踐財金大二的金融英文課也決定不用、因為對學生太難,還未具相關專業、便要以英文來思考;註: 當時我並未有如『聯準會英文』現在這般思考);另一位老師這一年2016-7年在財金碩班金融英文必修課用此書、我從課程大綱看到,就是我這學期接手的課)

=> 或可擴展到如『科技英文 Technology/Technical English』的教師教學,是否有此迷思?

=> 問題所在: 各類主題列出,其間並無關聯性,只因是『金融』;思考思路淺層(無趣、not analytical) 並零散(因而前後不連、純粹是英文文字的吸收);註:『金融』是一個很大的blanket (毛毯),我用較小的『金融科技fintech』來舉例,我看過此term(在台灣)的發展過程(6、7年前),四個各自發展(但有財金應用)的主題、逐漸combine在一起(共同點是『科技(各式)』驅動),對申請經費、public relations都有好處,而變成一個略有實質、很有實際作用的term。 回到劍橋金融英文證照考試,如述: “Show you have the language skills for a successful career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ancy or finance: Cambridge English: Financial is a high-level English language exam for accountancy and finance professionals.” “The exam gives an in-depth assessment of your ability to work in a financial context. The exam uses real-lif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situations and covers all four language skills – 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http://www.cambridgeenglish.org/financial/

 

=> 質疑1: 可以直接考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等等就好了啊,若是以財金相關詞語為主;而且CFA證照的效用更高、價值更高;質疑2: 工作場合,一般溝通上Business English就可,專業內容則依各財金專業不同,也很難說這個可用、這個不可用啊;質疑3: 金融的當地化(local)程度高,有些東西英國產生,有些隔閡;而美國金融若是對台灣來說,更近!;質疑4: 2008年到現在,已太舊了... 金融一直喜歡新的東西(像fintech等等)。

=> 此書的Student's Book,Contents and Introduction,值得看(我印出Introduction):

http://assets.cambridge.org/97805215/47253/frontmatter/9780521547253_frontmatter.pdf

 

=> more on CLIL textbooks: Banegas (2013) 提出的CLIL教材(指放入一般語言學習教科書中、成為一部分) 有3個缺點,我剛好借用來思考(情形不見得相同、但有幫助)。缺點1: CLIL英文內容,和L1(母語、在台灣是中文)的專業科目、關聯極小;我想,因為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編纂教材,一定不是從專業科目學習的立場來思考。缺點2: 專業科目內容過於簡化;這也是我對劍橋金融英文官方課本(或其他相關教材)的評論,都是在某主題上淺層地描述、接著跳到另一個『金融』的主題,個主題間其實關聯度不大;甚者,從財金專業教師的立場,我為了要講某個主題、需要搞懂背後一些知識觀念,才能『合格』的教,而我只通幾個主題,其他的我並不了解啊(以財金專業衡量),那只教英文、而無法對背後的知識觸類旁通,真的是很難受 (i.e. 對不起自己與專業);其實這是我(一個專業老師) 讀金融英文官方課本很深的感觸。缺點3: 極度偏重閱讀 (dominance of reading skills development)、以及教材過於低層次思考(lower-order thinking tasks); 偏重閱讀我覺得無法避免、甚至可被鼓勵,我的經驗是專業英文閱讀深廣(針對某主題)的話,聽說寫都自然增強;教材過於低層次思考則是我對於零散式主題編排教科書的主要批評、因為就是只能在淺層介紹過,對於成年人(尤其是社會人士)來說,實在無趣。

 

An investigation into CLIL-related sections of EFL coursebooks: issues of CLIL inclusion in the publishing market (Banegas 2013, IJBEB)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670050.2013.793651

 

=> 這也是我選用『real world』的text,如(某選用主題的)新聞文章、甚或是我選用的聯準會財金專書。The Power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Conti-Brown, 2016)

https://press.princeton.edu/titles/10576.html

 

3. 觀察外語系的學習: Converstaional 到 analytical的過程 (江老師課堂評審學生projects): 我(有點驚訝地)發現,外語系學生(大三、四)在經歷這種學習歷程;不過我了解外語系專業上其實是用語文as medium來學習如語言學(linguistics)相關。

=> 另我想到的是,(大學部)財金系學生若直接讀深的東西(analytical),其實就是跳到外語系學生學習專業內容部分;這其實難度高、(或)且不自然

=> 那(大學部)財金系學生乾脆學英語文就好,何必要『金融』英文?? (I think this is a valid criticism.);i.e. 是不是要英語文general ability好後,再進化到專業英文? (況且,如果財金的大學畢業生,可有外語系升上三年級(beginning the junior year)時的程度,那不是太好了?! 我的假設前提是,外語系一、二年級培養conversational的能力、三、四年級培養analytical的能力。)

=> 不過,我的專業英語文學習要『有趣analytical (才會interesting)的問題、仍無法解決;尤其是對高年級與研究所學生(加上社會人士),沒有在一定知識脈絡體系(如聯準會)下學習,真的無效與無趣not interesting。

 

4. 我可能還要探討Business English 跟Financial English的分別:

=> 著重商務溝通主的英文 v.s. 分析式知識

 

5. 我對(教學用、CLIL重視)『文本text』的再思考;這可能是我對CLIL可貢獻之處。例如,我覺得劍橋金融英文 (“Financial English”)官方課本,誤把『金融』這個blanket term (of various themes)當成是『專業』,專業(財金)老師教起來會很累、挫折(如前所述,覺得對不起自己與專業 )! 我採用主題式(thematic, 且這主題是隨時事、社會情境、經濟政治演進)的『聯準會英文』(“Federal Reserve English”),用意在深入一個知識體系與情境,使其有趣(analytical and thus interesting)。

 

6. 對專業(財金)老師吸引力: @Taiwan 建立專業領域 (如『央行學』);題材選擇。

 

7. 英語教師的思考: 假如大一經濟(economics、通常是商管學院共同科目、可以是上下兩學期) 現在要用英文來授課,外語系老師的機會(貢獻)在哪裡? 可思考。我想至少一部份是幫助專業老師發展使用英語教學的能力(teacher training),或可以在經濟課程中含入(英)語言學習的部分。

 

8. 關於『語境』的思考: 我用2010年當時熱門的『雲端』來比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是大西洋觀點、大西洋的雲,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全球的雲;所以我在台灣、新加坡、日本,我切得進經濟學人的文章『語境』,但我已無法(要很費力)再切入紐約時報的『語境』。以我現在(2017年)為例,我已不再主動閱讀NY Times報紙與New Yorker雜誌,因為它們的大西洋(或美東)觀點,和我已無什麼相關。這和我『聯準會英文』教科書的選擇相關,我用Conti-Brown (2016) Power and Independence of Federal Reserve 一書,即是因我在台灣、只要稍用力就可以切入這本書的『語境』,但例如另一本美國國會政治來探討聯準會的書(Fed Power、如下),我讀都要先回復到8年前在美國的(心理)情境,才能耐得住讀下去,更何況我的學生們(未在美國住過、或關心過美國政治)?

 

為何你要讀經濟學人 (廖汶釗、筆名eguy發表於部落格, 2010)

https://eguyblog.files.wordpress.com/2010/03/eguy-e782bae4bb80e9babce4bda0e8a681e8ae80e7b693e6bf9fe5adb8e4babae88bb1e696876.pdf

 

Fed Power: How Finance Wins (Jacobs and King, 2016)

https://www.amazon.co.uk/Fed-Power-How-Finance-Wins/dp/0199388962

 

而像『斯凱恩』(看來是筆名、由經濟學者凱恩斯Keynes轉化)的這本中文書『聯準會主席全傳』,是在(台灣或大陸)市面上會引人注意、有興趣的書(而且他很認真),但老實說所談還是較為周邊的(peripheral)的話題,從(財金)專業的角度來說,若只能讀這樣的(中文)書,對於聯準會了解是很貧乏浮面的 (我還是肯定作者的用心喔,只是那些有深度的題材他看不到、或認為無市場)。

聯準會主席全傳 (斯凱恩, 2017)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8902

 

[全文結束20171016;修增20171026]

 

taipei fedwatcher's program (按讚):
https://m.facebook.com/finamitaipei/

請加入每日聯準會新聞(免費):
https://line.me/R/ti/p/%40msx4767u

 

 

 

廖汶釗 wen

廖汶釗 wen

Anything Fed: Taipei 聯準會台北敘事 廖汶釗 wen 現階段發展『聯準會英文』課程,臉書請搜尋: Finami https://www.facebook.com/finamitaipei/ 歡迎按讚! MarketWatch相關聯準會新聞文章(幾乎每日一篇、免費),請加入Line@: https://line.me/R/ti/p/%40msx4767u 動機: 開課 開課初衷: 我有感於專業語文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空氣或空氣稀薄時、生物也很難在此成長(貧瘠)。相關的聯準會題材,在中文經過選材與翻譯後,常只能呈現表面與一般性新聞;原因在於聯準會題材是在英文(美國)的環境中產生,在台灣看到的(稀薄)中文非在其中成長。(相似的例子是台灣的服貿議題,是在中文環境中發展出來的,若讀英文資料,只可能是國際文宣或表面新聞、不具分析性..ie 無聊。))聯準會議題是台灣金融環境關注的議題,其升降息決策影響台灣利率、匯率、景氣與資產配置,因而在眾多的國際議題中,這是"有感"的! 我因正巧在金融學業界,發現這是觀察美股債元(及與台灣相關)的必要議題,因而想要經由這個方式,來貢獻才能

Anything Fed: Taipei 聯準會台北敘事 廖汶釗 wen 現階段發展『聯準會英文』課程,臉書請搜尋: Finami https://www.facebook.com/finamitaipei/ 歡迎按讚! MarketWatch相關聯準會新聞文章(幾乎每日一篇、免費),請加入Line@: https://line.me/R/ti/p/%40msx4767u 動機: 開課 開課初衷: 我有感於專業語文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空氣或空氣稀薄時、生物也很難在此成長(貧瘠)。相關的聯準會題材,在中文經過選材與翻譯後,常只能呈現表面與一般性新聞;原因在於聯準會題材是在英文(美國)的環境中產生,在台灣看到的(稀薄)中文非在其中成長。(相似的例子是台灣的服貿議題,是在中文環境中發展出來的,若讀英文資料,只可能是國際文宣或表面新聞、不具分析性..ie 無聊。))聯準會議題是台灣金融環境關注的議題,其升降息決策影響台灣利率、匯率、景氣與資產配置,因而在眾多的國際議題中,這是"有感"的! 我因正巧在金融學業界,發現這是觀察美股債元(及與台灣相關)的必要議題,因而想要經由這個方式,來貢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