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戲前
--我的專業英文教學考量2017/6
Anything Fed: Taipei 聯準會台北敘事
廖汶釗 wen FB: Finami
想寫一篇英文教學的文章(在台灣、中文),想法由來已久、源於剛來到(回來)台灣時(2010、7年半前),在大學教書用英文授課很夯、鐘點費也為1.5倍,表面上看來我的(英文)背景很好用、搭上了這個台灣高教熱潮,可以水漲船也高,但我實際發現當我能以流利中文與學生溝通時,使用英文來教學就顯得假假的(以傳授實質內容而言、非語言訓練);在此我並不否定若一位俄羅斯/印度/荷蘭/巴西來的老師、不會好的中文,因而在課堂上用英文(不管流利與否、這是他和學生能有效溝通的唯一語言),所以我的重點在於: 為何他的內容(材料、科目)『可以』用英文來教? 如果是我教一樣的東西,我要用中文還是英文? (答案: for the most parts, 中文;但我希望找到『一定只得由英文來教/傳達』的材料內容科目!) (註: 在這裡英文可以代換為如德文,例如土耳其境內大學用德文(更有經濟社會價值)的語言,來進行全德語教學,學生以到德國發展為尚;我這裡用台灣我較熟悉的環境與語言來講。)
我因在準備『聯準會英文課程』(2017年6月),知道自己在第一次教金融英文(6年前2011年、大二生、也僅只一次),知道我其實沒有語文教學經驗與訓練 (英外語系畢業生才有此訓練),而學生程度在還無法以英文來思考專業時(需好多年的功力..),只能教英語言的財經應用,這時重要的是語言教學技巧、而非專業內容;我於是不再教了。在此次發展"聯準會英文"的過程中,機緣巧合中(上帝帶領..),今(2017)年3月這學期在城中的台灣神學院神學系(針對成人的推廣部)上(當學生)這門『英文講道篇精選』(讀數篇500年前馬丁路德、加爾文的德法文講章的20世紀初英譯,與近20年3位美國名講道者的英文講章;老師是翻譯、語文教學背景),因為我想學習(觀察/摩)教英文語言、搭配專業內容的方式。這可和『聯準會英文課程』相比擬: 基督教題材我只是一般、受過某些此專業exposure過的學習者(vs 可以教此專業的教師),我自己比擬成來上聯準會英文課的人,對經濟有一般的知識、如大學研究所念過,但未以英文(密集地、或唯一地) 吸收此專業的知識。很高興我多學了好多教學現場相關的應用(與思考)。我在這裡應幫他們下學期開課打廣告:
http://theo.taitheo.org.tw/files/13-1001-2029.php
上個(2017年5月)月中,實踐應用外語系的江老師請我幫忙當個四年級 20多人 survey project presentation的judge (第二次、去年也有);我從此觀察到外語系學生使用analytical statements v.s. conversational 的演進;這讓我回想起在教一學期實踐企管英語專班四年級時所觀察,行銷(英語)教學取向的學生,習於conversational的課堂回應,而往往以為這樣是英文好,其實這只是一種形式,比如說經濟(行銷亦然)有analytical statements,需要比較深入的思考與語言水準(不是會話back and forth就能解決),我也跟他們班說過,而他們當時的經濟專業了解(與英文能力)也還不能用英文來思考。
[使用英文來教學的感觸]
我在2003年1月(14年前!)開始教紐約市立大學皇后校區(Queens College)經濟系的總經開始(當兼任講師、學生仍不少為亞裔、我的亞裔包含印度、巴基斯坦),至今斷續用英文來授課約占(後來3年一學期只有一門、而且在台灣) 6年,我真正有感(成長衝擊最大)地使用英語教學經驗,是在紐約市立大學Johh Jay College (有點以警察與刑法、法醫辨識為取向的學校;John Jay是美國第一位大法官)的公共行政系教經濟學原理(給非經濟本科系的學生),我就不能像一般non-native speaker老師躲在公式數學後就可,而學生許多是西裔、非裔、東歐,亞裔相當少,學生一般定義的學習底子也還不夠;我對用英文教學與文化間的互動了解更多,當時幾乎是全時間在備課、設想、練英文。原給3年的博士生教學獎學金,我2年後就放棄最後一年了,因為太磨人了(然而成長極大、非一般亞洲non-native speaker老師所經驗),趕快去先寫論文了。後來還有一次接了紐約市立大學Baruch College (在台灣亞洲相當知名的商學院)財金系大二總經課,真是輕鬆自在,因這學校亞裔仍多,和亞裔老師的互動有既定的版本(mental / mindset)、隱規則可依循,教本來就會念書的學生真是輕鬆,上課他們就是看你看白板,所以老師教學上也衝擊(長進..)最小。而亞裔老師若是碰到亞裔學生多的學校,應是最好教、輕而易舉,因為對亞裔老師習慣的互動、較為(亞洲式)尊敬,雙方對於互動的期待可知、相同。
紐約市立大學當講師是它給博士生的資源(特色),教學期的課 (不是助教!)、承擔課程成敗責任,這對(在美國的)外國學生是很難得的(以我在喬治城大學的經驗、觀察),而紐約市立大學(20個校區、其中11個大學校區、1個博士研究生院),急需博士生去當老師,提供較為廉價的老師來源(博士生獎學金),也給博士生(尤其是非英語母語)很大的進步磨練空間。因為學生(很多是新移民或minority族裔背景) 付的學費也低廉,不若喬治城等校學生學費這麼貴、怎麼可能讓博士生來『磨練』。
而我真正視野與語文再打開,是在幫貝里斯(Belize、大英國協、英文為官方語) 在聯合國會員大會(UN General Assembly)跑腿時的那4個月,當時我在美國已有10年之久,有足夠的能力(語言、文化、生活)在聯合國會議這環境吸收;我感受到美國只是(眾多)國家之一、我真有種從底層(移民切入社會)爬到山上觀看之感。所謂的英文各式各樣都有,英文真的只是『工具』(同為工具的還有另幾種聯合國官方語言、都有其同步口譯、書面翻譯專職人員.. 曾看到翻譯人員隔間桌上的『遠東英漢字典』)。[裡面詳細的事,來上課,我才跟你講.. ]
來到台灣實踐財金系後,用英文授課、正常學期有: 財金大二金融英文(1次)、企研所兩岸經貿架構研究(1次)、國際經濟學(2次)、亞太經貿策略(2次);離開學校後、在當期貨營業員時,臨時幫忙接企管英文專班大四國際匯兌(1次)。實踐3年的專任教師期間,有2.5年學期間有英文授課;離開後有再一學期是。企研所的課因研究生人數少,逐漸發展成individual project, 個別已有興趣的題目來帶他們英文或專業(若我剛好可以)。我才剛想到一位應外系畢業的企研所修課學生,幾年前已畢業到某金融機構任職,我是以請她用英文教我經濟學的方式,來調整她的ways of expression (..不是她的英文),雖然她之後自憑本事進了金融機構(不一定緊密地需要經濟知識、算是轉行金融),我還是在旁推了一把 (所以我剛剛已經FB請她幫我跟金融同事朋友推銷『聯準會英文』!)
而在教兩岸經貿架構等課程時,我才深刻感受到,議題在甚麼樣的語文環境中長出來,就需用那個語言去吸收,才會『有趣interesting』(具分析思考);當時的例子是台灣的服貿議題(太陽花等等),這是在中文環境中發展出來的,若去讀英文資料、以英文上課,資料只可能是國際文宣或表面新聞、不具分析性,十分無聊與無助,用中文來上服貿才『活』(有趣),因為議題是有機式隨環境時間發展。從這個經驗我才設想到『聯準會英文』課程。
[聯準會英文課程]
聯準會議題是在英文(美國)環境中長出來的, 在台灣看到的中文材料已是經過選擇、翻譯,一般來說較淺薄、且只關注(為台灣讀者設想、可能的)一些表面議題。之所以我選聯準會當題材,是前3年在當期貨營業員時,從我自身的利基(美國、英文)設想、可應用美國經濟相關知識在美股如小標普指數期貨(台灣剛推出台版的期貨),但一般這樣類型的英文與知識還是淺薄,我就往聯準會鑽,因這樣的題材有趣、有用、重要、又不會生命週期短。更重要的,這是台灣(至少金融相關工作的人)會『有感』的東西,對一般人或也是談話題材,在眾多國際議題中,可以在台灣拿來說嘴的。我其實是想找對台灣目前有用(進而有感)的東西、對這個地方另有些加值(或臉上貼金地說,提升)。
因此,我在課程介紹說:
我有感於專業語文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空氣或空氣稀薄時、生物也很難在此成長(貧瘠)。... 聯準會議題是台灣金融環境關注的議題,其升降息決策影響台灣利率、匯率、景氣與資產配置,因而在眾多的國際議題中,這是"有感"的! 我因正巧在金融學業界,發現這是觀察美股債元(及與台灣相關)的必要議題,因而想要經由這個方式,來貢獻才能(英文),幫助到一些人。如果您想讀一些較有趣的聯準會英文,請與我聯絡;也謝謝實踐大學(在我的家鄉大直)提供平台! 本課程可算是略為進階的英文。適合對象: 30-40歲 金融業(證券期貨、銀行、保險、監理機關與外圍機構)相關工作人士、但不設限!.. 每期3,000元(4個星期六早上、共12小時) (附註一提,教科書Power and Independence of Federal Reserve的作者有法律文字訓練背景,文字很好,邏輯OK,讀得愉快。)
推廣部的開課是針對社會人士,我預計做2年,共12期(隔月開課),每期限制8人以下,所以最多96人(次),我會限制每位最多上2期,這樣算起來可能會接觸到50多位學員。剛好因緣際會,實踐財金所碩班的金融英文(必修)交給我上 (感謝實踐財金支持、並非我原先所設想),約12人,上、下兩學期,這是我在學校針對在學大四、研究生的平台,我也是來教『聯準會英文』,這樣我和學生可以抓著金融動態。
我同時想促成一個聯準會的財經特展(具體形式內容未設想),剛好葉倫明年(2018)的2月任滿,而聯準會從1913年成立至今已105年;地點可在大直實踐大學、內湖科學園區與適合的地方,合作(與贊助)對象仍未知;希望能有某些營利性質、帶來實質收入。有興趣合作請聯絡我。
關於開課,我2年後再做一次review,而今年(2017)11月的專業英語文學會(東吳外雙溪)年會,我希望能放個poster來講一些開課的心得:
[回到英文與學習]
為了這個專業英文的教學,我去查考content-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 (CLIL)這個教學方式,將專業與英文學習結合(而師資也較難找)。CLIL針對中小學科目教學(數學、理化、社會等),而我是針對社會人士。我發現CLIL強調reading: Reading is the essential skill; focus on lexis (語彙、詞彙) rather than grammar。我還沒真的深入,就邊走邊看吧! 倒是有個提醒有趣、同我主旨: Some aspects of CLIL are unnatural; such as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learner's own country through a second language. (例如用英文教學來上經史子集、在台灣。)
https://www.teachingenglish.org.uk/article/content-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 (約2005年)
在我剛來(回、到)台灣的那個月,我寫了『為什麼你要讀經濟學人』一文,還因此到日月潭的暨南大學資管系好友班上講講,我當時比喻說,語言文章就像『雲端』,經濟學人的文章大致可從世界各個地方切入(不會太大隔閡、但相對不深入、但有視角),而像紐約時報就比較像美東(與大西洋)觀點。當時比較是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並夾帶增進國際視野的隱性動機。...7年半後,我已經不再主動固定閱讀紐約時報(或紐約客雜誌)了,因已脫離那個情境。現在則是更進一步,以正在美國發展、台灣有感的事件,來以英語文探讀 (並非上課一定要用英文講課)。(專業) 語言如同空氣...
2010年3月 剛(回、來) 到台灣時有感寫的『為什麼你要讀經濟學人』
2009年5月當時的設想部落格(關於)、對象是華文(大陸、台灣等)使用者
https://eguyblog.wordpress.com/about/
--
節錄自齊邦媛的『巨流河』一書,和英語文教學翻譯相關文句;我深受感動,雖然她的教學以文學為主,相比擬來較技術、需推層出新不那麼注重經典、文字的態度(如經濟財金),有些本質不同,但我將她語句節錄出來(標明出處頁數),以為同感、致敬。(註1: 我還真的跑到敦煌書局新的內湖大樓門市瞧瞧2017年5月。註2: 用葉倫2018年2月要交接聯準會主席事件,來比擬『1984』一書在1984年來臨時的event,真是小巫見大巫.. 。註3: 追求自己的財經文化的自信。註4: 有點自我飄飄然達到兩種語言的很高領悟層面。註5:...甚至曾經覺得,要翻譯成為英文、更重要的是中文要好,才能讀得懂那些較有文化的中文文句...總要先看懂中文在講甚麼。註6: 使命感,不過也可以沒有。) 廖汶釗wen
第七章 心靈的後裔
p.370 我不太贊成翻譯講理論,直到今天也不認為理論可以幫助人。我的翻譯課完全要動手去做的,有累積的英文能力不是平白就能得來,也要有很好的範例,我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似地找很多資料,才能教得充實。
第九章 台大文學院的迴廊 (pp.445-473)
p.450 [第一堂課]為了穩定自己與聽眾,我先用中文說明英國文學史和一切文化史一樣..........和我們即將開始正確閱讀的...,都有很複雜的歷史意義。我不贊成,也沒有能力用中文口譯原作,所以我將用英文講課,希望能保存原文內涵的思想特色。我不願用『浪漫時期』的中文譯名,簡稱那一個......因為『Romatic』所代表的既非...亦非...。它是一種...。
p. 456 講授『浪漫時期』文學,我可以投入大量心力(the heart),但是到了『維多利亞時期』...我就得全部投入腦力了(the mind)...,由熱情奔放回到冷靜沉穩。英國文學史進入了以思維辯論...為主流形式的理性時期。
p.457 我四十多歲時,在種種困難之中前往美國讀書,而且不選容易得學位的科系...,全選重課,因我以教書多年,深知文學史與批評是台灣所需,而我在讀大學時,此刻因抗戰勝利復員,老師只教至十七世紀,以後的文學史,無法自己摸索尋路。所以到印大修課時,盡量修斷代史及重要核心課程。這也是我一生的誠意。那些課程的『必讀書目』是我後半生做學問的開始,培養有系統、有深度選書讀的能力。除了為教書備課,也發展出自己對...的興趣。
p.459 [維多利亞時期末約1880年] 他們那個時代,已是我想像可及的時代。那時代的人物、希望和憂慮,一切的爭論,已接近我父親出生、長大、接受教育的時代,再過數十年,口誦言傳給我,已不僅是書中學問,已可用以質疑今日...。
p.462 [歷史系、中文系高級英文課] 我驚訝地發現,這些研究所一年級的學生,很少讀過西方文化觀念的作品,更未從有過與一本本英文原著奮鬥的經驗。我認為要達到任何語文的深處(advanced depth),必須由完整的書才能看到比較完整的看法,不能只閱讀零星的選文,所以我希望上學期至少讀兩本,下學期讀三、四本。
p.462
我最大的難題卻是如何在同時對不同領域的人說話。中文系和歷史系是我所尊重的專業領域,他們在校選修的課程不同,未來進修和工作的目的也大不相同,我如何能引起它們共同的興趣,達到『高級』英文的程度? 唯一可行之路,...
p.463 ...所以我經常到中山北路尋書。常去的是敦煌書店,書單出來之後就可以買到翻印本,『效率』極高,也是一種盛況。我至今記得自己精神奕奕地提者新出的洋書走在中山北路的人行道上,回家連夜讀著。
p.465 『美麗新世界』和『一九八四』...。但一九八三年起,我又在課堂上講解這兩本書,因為真正的一九八四來到了。...在一九八四年前後兩年的時間,全世界都在熱烈地比較、評量、檢討這個寓言和實際的世界的情況,...,真是文化史上盛事。我得以多年追蹤詳情,有許多可以講的事,真有躬逢其盛的興奮。
p.466 ...我認為馬克吐溫『古國幻遊記』鮮明的文化對立手法很適宜這班學生[歷史系、外文系]研讀。馬克吐溫以特有的幽默手法,...亞瑟王朝宮廷卡美洛,極生動、誇張地嘲諷那傳奇世界繁華、虛誇的迷信,同時也彰顯出美國新興現代社會的庸俗膚淺。...此書和馬克吐溫另一本...都是用犀利的對比方式,創造出一種迥異於歐洲文學的美國文學,和同時代的詩人惠特曼等,都是鼓勵美國人追求自己文化的自信。
第十章 台灣、文學、我們
p.519 即使沒有...使命感,翻譯本身實在已是個相當迷人的工作。但是,必須當你已能達到兩種語言的很高領悟層面,可以優游於兩種文化的情境,進出自如,才能做文學翻譯,字典反而只是一種輔助、一種驗證而已。
Anything Fed: Taipei 聯準會台北敘事
廖汶釗 wen 現階段發展『聯準會英文』課程,臉書請搜尋: Finami https://www.facebook.com/finamitaipei/
所有專文在『CMoney投資網誌』自己發表(謝CMoney!): https://www.cmoney.tw/notes/?bid=48496
MarketWatch相關聯準會新聞文章(每日一篇、免費),請加入Line@: https://line.me/R/ti/p/%40msx4767u